你以为喊声“X处”就万事大吉了?天真。这俩字儿,有时候是通行证,有时候,就是你给自己挖的第一个坑。这事儿,说大不大,说小,嘿,能要你半条命。
我刚进单位那会儿,也是个愣头青,见着个级别差不多的,都毕恭毕敬喊一声“X处”。结果呢?有的人笑呵呵地应了,有的人呢,眼皮都不抬,就那么“嗯”一声,那声儿里透着一股子“你谁啊”的疏离。还有更绝的,一位老先生,我喊他“王处”,他乐了,拍拍我肩膀:“小伙子,我可不是什么处长,叫我老王就行。”当时我那脸,红得跟猴屁股似的,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那一刻我才明白,这声“处长”,跟武侠小说里的暗号似的,对上了,是自己人;对不上,你就是门外汉。
同样是处级,里面的门道,比你家门口那条老胡同还绕。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

首先,你得有 眼力见儿 ,分得清谁是 实权处长 。什么叫实权?管人、管钱、管项目,签字能办事的,那就是。这种处长,你叫他“X处”或者“X处长”,是最稳妥、最安全的牌。尤其是在正式场合,大会小会,汇报工作,必须这么叫,一个字都不能错。这是规矩,是尊重。私下里,稍微熟一点了,看他性格。要是那种豪爽的,你跟着办公室老人儿喊声“老大”或者“头儿”,他可能还挺受用,觉得你亲近。但!千万别自作聪明,在没摸清脾气之前就乱叫,大概率会死得很惨。人家心里会想:你跟我很熟吗?
然后,是体制内最容易踩雷的一种——挂着处级待遇的 非领导职务 干部。最典型的就是“调研员”“二级调研员”这类。他们,有处级的级别和待遇,但不担任领导职务。你冲上去喊一声“X处”,就等于当众揭他短,提醒他“你光有级别没实权”。这比骂人还难受。他可能嘴上说着“哎呀,都一样都一样”,心里那杆秤早就把你划到“不懂事儿”那拨儿里去了,以后有啥好事儿,你猜他想不想得起你?
对这种老同志,称呼的学问就大了。如果他以前当过处长,你可以尊称一声“老处长”,这既点出了他的资历,又给了面子。如果他技术出身,叫“X工”;如果笔杆子厉害,叫“X老师”,绝对比“X处”听着舒服一百倍。实在不知道怎么叫,就跟着大家叫“X老师”,或者干脆就叫“X公”,透着一股子尊敬。核心就一个: 承认他的资历,但不触碰他“非领导”的痛点。
再来,说说 挂职或借调的处长 。这种干部,身份最是微妙。他名义上是你的领导,但根儿不在这儿,迟早要走。你怎么称呼他,直接体现了你的政治站位。公开场合,必须是“X处长”,这没得说,是维护组织安排。私下里呢?就要观察了。如果单位里原来的老大们对他客客气气,那你就得加倍尊敬,因为这说明他背景不一般,或者能力超强。如果大家对他就是个“客卿”的态度,你保持职业的尊重也就够了。别显得比谁都热情,也别显得比谁都冷淡。一个稳妥的“X处”,不远不近,刚刚好。
还有一种,是马上要 退二线的老处长 。这时候,权力的光环已经慢慢褪去了,人情味儿就得上来。你再一口一个冰冷的“X处长”,就显得太功利了。这时候,一声充满感情的“老领导”,或者亲切点的“X老”,比什么都强。这叫情商。你尊敬的不是他现在的位子,而是他过去的付出和江湖地位。这种人,虽然退了,但人脉和影响力还在,你今天敬他一尺,他日说不定就在哪个关键时刻帮你一把。
最后,是那些 年轻有为的新晋处长 。他们年纪可能比你大不了几岁,甚至比你还小。这时候,心态最容易失衡。你心里可能嘀咕“凭什么”,但嘴上绝对不能含糊。一声清脆响亮的“X处”,是对他位置的确认,也是对自己职业素养的体现。千万别叫“X哥”“X姐”,显得轻浮,也容易让他觉得你看轻他这个“处长”的身份。公事公办,职业称呼,是最好的选择。等你们私交真的到了那一步,他主动让你改口,你再改。
所以你看,一声简单的称呼背后,藏着的是身份认同、权力关系、人情世故和个人前途。这里面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公式,唯一的法宝就是 观察和模仿 。
刚到一个新环境,别急着开口。多听,多看。看办公室的老同事们怎么称呼不同的人,特别是那些被大家公认为“会来事儿”的人。他们怎么叫,你跟着学,总不会错。就像你去一个陌生人家里做客,进门是脱鞋还是穿鞋套,你看主人家怎么做,跟着做,总没错。
说到底,称呼这件事,往小了说,是个礼貌问题;往大了说,是你 情商 的试金石。它考验的不是你的智商有多高,而是你的心有多细,你的眼睛有多亮。一个得体的称呼,能瞬间拉近你和别人的距离,让对方觉得你“上道儿”“懂事儿”。而一个错误的称呼,也可能让你在还没开始表现自己之前,就被贴上“愣头青”的标签。
这江湖,水深着呢,一个称呼,就是你递出去的第一张名片,也是第一块敲门砖。敲得响不响,就看你这点儿功夫了。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