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读到古籍,抑或是观看那些描绘千年以前风貌的影视剧,我总会禁不住地思索: 任何人古代怎么称呼自己 ?这可不是个简单的问题,它像一幅褪了色的卷轴,展开来,里面藏着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严密的社会阶层,还有那份独属于古人的,对自身存在的独特认知与表达。想想看,我们现在多简单啊,直呼其名,或者一个“我”字概括万千。可回到古代,那份讲究,那份微妙,简直能让人咂摸出味道来。
咱们不妨先从最常见的说起吧。最最基础的,当然是 名 。这“名”,就是父母所赐的 名讳 ,通常在出生后不久便定下。它承载着父母的期望,或者对美好事物的寄托。比如孔子,名“丘”,字“仲尼”;曹操,名“操”,字“孟德”。这“名”可是很神圣的,在古代,除非是至亲尊长,否则 直呼其名 那简直是莫大的不敬,尤其对平辈或晚辈而言,那是极度冒犯的。所以,你想想,一个普通百姓,面对官府或者有 身份 的人,自报家门时,常常会小心翼翼地说:“小人张三”,或者“草民李四”,甚至在极度谦卑的场合,会自称“贱名”或者“区区”。这字里行间,透着的都是深深的 谦卑 与等级意识。
再往上走一步,就到了 字 。这“字”啊,可就雅致多了,是古代士大夫阶层的“标配”。一般在男子成年时(行冠礼),由长辈或老师为其取 字 ,女子成年(行笄礼)时也会有。这个 字 ,往往是“名”的解释、补充,或与其意思相近,或相反相成,总而言之,寓意深远。比如诸葛亮,名“亮”,字“孔明”,寓意 光明磊落,通晓事理 。有了“字”之后,亲朋好友、同僚之间,出于礼貌和尊重,就不能 直呼其名 了,而是要称其“字”。试想一下,两位饱学之士在亭中对弈,一人轻摇羽扇,慢悠悠地对另一人说:“某此着如何,仲达以为?”那份儒雅,那份恰到好处的距离感,瞬间就拉满了。这“字”的出现,简直就是 古代礼仪 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规范了人际交往中的 称谓 ,避免了不必要的尴尬和不敬。

然后呢,还有一种更具个性的自称,那就是 号 。这 号 ,可就自由得多,不拘泥于家族辈分,也不必与 名 或 字 有什么直接关联。它是一个人性情的流露,是其志趣的写照,甚至是其隐居之地、创作风格的暗示。比如苏轼,自号“东坡居士”,这个 号 ,不仅点明了他被贬黄州时,在东坡开垦耕种的经历,更表达了他身处逆境却依然豁达旷达的 人生哲学 。 号 的取得,往往是自定的,也可以由他人赠予,甚至一个人可以有多个 号 。你想想看,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可能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心境下,会给自己取不同的 号 ,每个 号 背后都藏着一段故事,一份情怀。这就像我们现代人在网上给自己取各种昵称一样,只不过古人的 号 ,更多了一份 文化 的厚重感和艺术性。它成了文人雅士之间相互欣赏、彼此辨识的一种独特方式。
除了这些, 古代自称 的学问可就更深了,它跟一个人的 社会地位 、 职业 、 亲属关系 ,甚至所处的 具体语境 ,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身为君王,他自称什么? 那可就多了。最常见的,当然是 “朕” 。这个字,秦始皇之前,谁都能用,但自他统一天下后,就成了皇帝的专属,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此外,还有 “寡人” 、 “孤” ,这些听起来略显“寂寞”的词,其实是君王 谦称 的一种,寓意自己德行不足,无力驾驭万民。但这份 谦虚 ,恰恰反衬了其地位的尊崇。你想想,一个皇帝说自己是“寡人”,谁敢真的轻视他呢?那字里行间,分明就是“我乃天命所归,天下无出其右者”的潜台词。
-
官员自称呢? 面对君主,他们自称 “臣” 、 “下臣” ;同僚之间,可以称 “某” 、 “愚兄” 、 “鄙人” ;对待百姓,则多自称 “本官” 、 “吾” 。这其中的分寸感,拿捏得极其精妙,既体现了上下级关系,又维护了官员自身的 威仪 。
-
普通百姓呢? 那就更朴实了。 “小民” 、 “草民” 、 “布衣” 、 “老朽” (老年人),甚至直言 “贱” 、 “仆” 。在面对达官显贵时,他们会把自己放得很低,恨不得把自己说得一文不值,以此来表达 恭敬 和避免祸患。这种 自称 ,不是简单的言语表达,更是一种生存智慧。
-
在家庭内部, 那就更温馨、更复杂了。丈夫对妻子自称 “夫” 、 “官人” ,妻子对丈夫自称 “妾” 、 “贱妾” 、 “奴家” 。父母子女之间,各有其 称谓 : “为父” 、 “为母” , “不孝子” 、 “小女” 等等。这些称呼,不仅仅是词汇,它们是血缘纽带、伦理纲常的具象化,是 亲情 和 孝道 的承载。
-
特定场景下的 自称 也很有意思。比如战场上的将军,面对敌军,往往会 厉声高呼 :“吾乃某某将军是也!”这时的“吾”,带着一股子 霸气 和 自信 ,是身份的 昭示 ,更是 士气 的凝聚。又比如文人在信件往来中,常会用 “兄” 、 “弟” 、 “愚” 、 “仆” 等,看似简单,实则包含了复杂的人际关系和 情谊 考量。
我常想,古人之所以如此讲究 自称 ,绝非故作姿态。这背后,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的 等级观念 、 伦理道德 以及对 礼仪 的极致推崇。一个人的 自称 ,不仅是其身份的标签,更是其 修养 、 地位 、 情境 的综合体现。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的 社会结构 与 人际互动 的微妙。
回过头来再看 任何人古代怎么称呼自己 ,我们发现,这每一个 称谓 背后,都沉淀着历史的厚重与人性的光辉。从 名 的敬畏,到 字 的雅致,再到 号 的潇洒,乃至不同 身份 、不同 语境 下的千变万化,无一不彰显着古人对自身存在、对社会秩序、对人际关系的深刻思考。这不仅仅是语言学的范畴,它更是一门深奥的 社会学 、 历史学 ,甚至 心理学 。每一次古人的 自称 ,都是一次自我定位,一次对他人的尊重,也是一次对自己所处 文化 体系的 reaffirmation。我们如今虽然简化了许多,但那份对 礼节 的看重,对 自称 背后所蕴含的 身份 与 尊重 的理解,依然是我们学习和传承的宝贵遗产。不得不说,古人的生活,细节之处,皆是学问。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