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吧,说大不大,说小,嘿,还真能让你在家长会上愣住半天。
就上回,我儿子学校开家长会,班主任讲得唾沫横飞,然后轮到各科老师。压轴出场的,就是体育王老师。王老师,人高马大,嗓门洪亮,常年一身运动服,那叫一个飒。她讲完,旁边一个文质彬彬戴着金丝眼镜的男士站起来,补充了两句关于孩子体能锻炼的家庭配合问题。
逻辑清晰,言辞恳切。

然后,问题来了。自由交流环节,一位妈妈想过去请教问题,她走到那位男士面前,嘴巴张了半天,蹦出来一句:“哎,那个…… 体育老师的老公 ,您好您好!”
全场安静了零点五秒,然后大家心照不宣地笑了。那位先生倒是很大方,笑着说:“您叫我李先生就行,我是王老师的爱人。”
你看, 体育老师的老公怎么称呼 ,这简直成了一个社交小难题。
我敢打赌,那一瞬间,那位妈妈脑子里闪过的称呼,绝对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而且画风清奇。
比如,最容易被脑补的,大概就是“ 体委 ”或者“ 体育委员长 ”了吧?这是一种学生气的玩笑,仿佛王老师在学校是孩子们的体育委员,回了家,她老公就自动接任,成了家庭运动的总指挥。是不是特有画面感?王老师一声哨响:“老李,准备活动!”,然后李先生一个鲤鱼打挺……得,这画面太美我不敢想。
还有更损一点的,私下里可能会被叫做“ 后勤部长 ”。你想啊,一个风风火火的体育老师,每天消耗的能量得多大?她老公,那不得负责提供充足的营养补给,按摩放松肌肉,清洗堆积如山的运动服?这可不就是个“后勤部长”的活儿嘛。听起来有点大男子主义,但细想想,这何尝不是一种甜蜜的吐槽。
我一个朋友,她老公就是个初中体育老师。她跟我们吐槽,说她老公在外面是“陈老师”,在家里,她有时候急了就喊他“ 教练 !”。那我们这帮朋友跟着起哄,见到她老公,就喊“嫂子好!哦不,教练家属好!”。所以反过来,一个女体育老师的老公,被叫“ 陪练 ”的概率,恐怕也不低。大家总觉得,体育老师的另一半,体能肯定不能差吧?不然怎么经得起“折腾”?万一俩人闹点小别扭,女老师一生气,“来,操场上跑十圈再说话!”,这要是没点底子,日子还过不过了?
当然,这些都是带着玩笑和刻板印象的称呼。真到了正式场合,谁也不会这么叫。
最保险,也最没毛病的,就是前面那位先生自己说的——“ X老师的爱人 ”或者“ X老师的家属 ”。这是最中性、最标准的说法,适用于任何老师的配偶。但说实话,有点太书面语了,显得生分。你跟人聊得火热,突然来一句“X老师的爱人,您对此怎么看?”,气氛瞬间就降到冰点,像是回到了论文答辩现场。
稍微亲切一点的,可以叫“ X老师的先生 ”。“先生”这个词,自带一种温文尔雅的尊重感,挺好的。无论是面对面,还是跟别人提起,说“王老师的先生今天也来了”,就显得你特别有礼貌,有分寸。
但我觉得,这些都不是最优解。
最优解是什么?
是忘掉“体育老师的老公”这个前缀,去看到他 作为一个独立的人 的存在。
他的身份,首先是他自己,然后才是“谁的丈夫”。
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大大方方地问一句:“您好,还没请教您怎么称呼?”
这一下,就把所有尴尬都化解了。
他可能会说:“我姓李,你叫我老李就行。”也可能会说:“我叫李文博,叫我文博吧。”
你看,这不就从一个模糊的“ 体育老师的老公 ”的身份标签,变成了一个具体、生动、有名有姓的“ 李先生 ”或者“ 老李 ”了吗?
我们之所以会对这个问题感到一丝丝的好奇甚至困扰,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体育老师”这个职业标签太鲜明了。尤其是在传统观念里,女性体育老师,常常会被贴上“女汉子”、“精力旺盛”、“不拘小节”的标签。这种强烈的职业形象,会让我们不自觉地去猜测,能和这样一位女性共同生活的人,会是什么样子的?
他是不是也得是个肌肉猛男,才能“镇得住”?他是不是得特别温柔体贴,才能包容她的“大大咧咧”?
这种想象,本身就很有趣。
我儿子那位王老师的爱人,那位李先生,后来我了解到,他是个大学里的历史系副教授。
这个反差,简直了。
一个在操场上挥洒汗水,一个在故纸堆里探寻真知。一个用分贝和力量教学,一个用逻辑和思辨育人。
这多有意思!他不是什么“体委”,也不是“后勤部长”,他就是他自己,一个研究历史的学者。他身上那种沉静儒雅的气质,和王老师那种阳光飒爽的风格,形成了一种奇妙又和谐的互补。
所以啊, 体育老师的老公怎么称呼 ?
下次再遇到这个情况,别再纠结了。你可以心里默默地把他脑补成“总教官”、“首席营养师”,或者任何你觉得有趣的角色。但当你走到他面前,请一定记得,微笑着问一句:
“您好,请问怎么称呼您?”
这才是最有温度,也最显尊重的答案。因为你尊重的,不仅仅是体育老师,更是她所选择的生活,和她身边那个独立的、闪闪发光的爱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