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问题,真挺有意思的。每次跟朋友聊起哪个馆子,总有人会冷不丁来一句:“你真是个标准的饮食男女啊!” 我听了,心里琢磨,这“饮食男女”,到底是个什么称呼?是褒是贬?后来发现,这词儿其实挺妙的,它不特指谁,更像是一种状态的素描,画出了那些对吃喝之事格外上心、甚至将其视为人生一大乐趣的男男女女。但真要细究起来,针对这群人,江湖上的叫法可就五花八门,层次分明了。
咱们先从最接地气、流传最广的那个词说起—— 吃货 。
你别说, 吃货 这个词,简直是国民级的爱称。它没什么门槛,透着一股子亲切和坦诚。一个自称“吃货”的女孩,你脑海里浮现的,大概率是个眼睛亮晶晶,看到菜单就兴奋,脑子里只有炸鸡的酥脆、奶茶的甜腻、火锅的滚烫的可爱形象。一个自称“吃货”的男生,可能就是那个总能找到犄角旮旯里最好吃的烧烤摊,撸起袖子能干掉三盘小龙虾的豪爽兄弟。 吃货 ,代表的是一种纯粹的、对食物原始欲望的肯定。它不讲究理论,不谈什么文化,核心就一个字:爱吃。

但“吃货”这词儿,说多了,总觉得有点……不够劲儿。它涵盖的范围太广了,以至于有点模糊。于是,进阶版的称呼就出现了。
当一个 吃货 开始不满足于仅仅是“好吃”,开始琢磨这道菜为什么好吃,用的什么酱料,这块肉是哪个部位,火候掌握得如何……那他(她)就开始朝着 美食家 的方向进化了。
美食家 ,这三个字一出来,立马就带了点儿学院派的矜持和距离感。它不像“吃货”那么随性,背后是知识、是品味、是体系的支撑。一个真正的 美食家 ,能跟你聊法国不同产区的红酒,单宁是柔顺还是强劲;能品出一碗日式拉面的汤头是用猪骨还是鸡骨熬的,熬了几个钟头;甚至能从一块牛排的横切面,判断出它的熟成时间和烹饪方式。他们吃饭,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一种审美体验和智力活动。这种人,无论男女,身上都有一种独特的、因见多食广而生出的笃定和优雅。当然,这个词也容易被滥用,现在随便拍几张高级餐厅的照片,写几句不痛不痒的点评,就敢自称 美食家 的人,也大有人在,这让这个词的含金量,多少打了些折扣。
那么,比 美食家 更高级的称呼是什么?
我个人觉得,是 老饕 。
老饕 ,这两个字,自带一种江湖气和岁月沉淀下来的从容。它不是靠看几本书、吃几顿米其林就能成就的。一个真正的 老饕 ,可能对摆盘、餐具这些形式主义的东西不屑一顾,但他(她)的舌头,刁钻得能分辨出最新鲜的食材和最地道的做法。他们追求的,是食物的“本味”和那份难得的“锅气”。
我认识的一位大哥,就是典型的 老饕 。他会为了吃一碗全城最正宗的羊汤,开车一个多小时到郊区一个破旧的苍蝇馆子,跟老板像老朋友一样打招呼,老板也心领神会地给他留了最好的那碗。他吃东西,不拍照,不发朋友圈,就是闭着眼睛,慢慢地品,脸上露出那种心满意足的、外人无法理解的笑容。这就是 老饕 的境界。这个词,过去似乎更多用来形容男性,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女性也展现出了这种对食物极致追求的功力,她们或许可以被称为“女饕客”,眼光毒辣,品味不凡,为了心中那一口“对的味道”,不惜时间和精力。
除了这几个主流称呼,随着时代发展,还衍生出了许多更细分的、更具时代特色的叫法。
比如, 美食博主 或 探店达人 。这群人,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他们将对饮食的热爱转化成了内容创作。对他们来说,吃不仅是个人享受,更是一种分享和表达。他们擅长用镜头捕捉食物最诱人的一面,用文字描绘出活色生香的味觉体验。他们的味蕾连接着大众的味蕾,他们的推荐,能直接影响一家餐厅的生意。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只要拿起相机对准一盘菜,他(她)的身份就超越了单纯的食客。
还有更专业的,比如 品鉴家 。这个称呼指向性更强,通常特指在某一特定领域有深入研究的人。比如 咖啡品鉴家 、 威士忌品鉴家 、 茶叶品鉴家 。他们拥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评价标准,能从一杯液体中品出风土、年份、工艺和故事。这份专业和专注,令人肃然起敬。
所以你看, 饮食男的女的怎么称呼 ?这根本不是一个能用单一词汇回答的问题。
一个只爱麦当劳和可乐的女孩,她可以理直气壮地自称 吃货 ;一个能把波尔多左右岸风味差异讲得头头是道的男人,他或许更愿意被称为 美食家 或 品鉴家 ;而那个愿意花半天时间,亲手吊一锅清汤,只为还原记忆中味道的阿姨,她什么都不说,但在我心里,她就是真正的 老饕 。
说到底,称呼只是一个标签。叫什么,真的没那么重要。
重要的是,那份对生活不愿将就的热爱,那份能在寻常食物里咂摸出幸福滋味的能力。无论是那个在深夜便利店里,对着一碗热气腾腾的关东煮感到无比满足的男生,还是那个精心布置餐桌,为自己做一顿精致早餐的女生,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饮食男女”这四个字背后,最动人的烟火气和生命力。这份热爱,才是最值得我们尊重的,不是吗?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