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可真不是一句“你好”就能糊弄过去的。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一个觥筹交错的高端晚宴,你,一个初出茅庐的小角色,好不容易逮着机会想跟董事长敬杯酒。董事长身边总站着那么一个人,眼神锐利,不多话,但董事长一个微表情他就心领神会。你想跟他打个招呼,话到嘴边卡住了——该怎么叫?叫“秘书”?太轻佻,简直是职业自杀。叫“助理”?听起来又像是打杂的。叫名字?你配吗?
空气都仿佛凝固了几秒,你额头上的冷汗,就是这个问题的答案——叫不对,可能连跟董事长说话的机会都没了。所以, 董事长的总管怎么称呼 ,这根本就不是个称呼问题,这是个情商和职场生存能力的测试题。

咱们先从最“安全”的牌面说起。
大部分情况下,这位“总管”的名片上会印着一个听起来足够体面的头衔。最常见的就是 董事长助理 ,简称“董助”。但你千万别天真地以为他就是个“助理”。能做到董事长身边这个位置的,绝非等闲之辈。这个“助理”,前面缀着的“董事长”三个字,才是含金量所在。对外,你可以尊称一声“X助”(X是他的姓)。在公司内部,如果他级别够高,大家可能会叫他“X总”。这是最稳妥、最不会出错的叫法。
再往上一个段位,叫 董事长办公室主任 ,简称“董办主任”。这就不一样了,格局打开了。办公室主任,听着就像个管家,但这个“家”,是整个公司的权力核心。他管的可能是一个团队,这个团队只为董事长一人服务。从信息筛选、行程安排到危机公关的初步预案,都归他管。这种人,你得叫“X主任”。这一声“主任”,既点明了他的职务,又透着一股子体制内的尊敬味道,特别好用。
还有更洋气的,直接叫 幕僚长 (Chief of Staff) 。这词儿是从国外传过来的,听着就厉害。一般在那些组织架构比较现代化、国际化的大公司里比较常见。幕僚长,那就不是简单的事务性工作了,他得是董事长的战略参谋、左膀右臂,甚至在某些时候是董事长的“代理人”。他的工作是帮董事长思考,而不是简单地执行。碰上这种,你要是还叫“助理”,那简直就是对人家专业性的侮辱。称呼对方的英文名,或者毕恭毕敬地叫“X总”,是必须的。
但是,朋友,现实世界远比名片上的字复杂。
我见过一个董事长,他身边那位的头衔就是个平平无奇的“高级专员”,但公司上上下下,从副总裁到部门经理,见了他都客客气气地叫一声“李哥”。为什么?因为他是董事长一起穿开裆裤长大的发小,是董事长的绝对心腹。他的权力,不来自那张名片,来自董事长几十年的信任。这种人,你怎么称呼?你得学着点,看别人怎么叫。当大家都叫“李哥”的时候,你千万别自作聪明地去叫“李专员”,那会显得你特别不懂事,特别“外人”。
所以,真正的答案,不在于那个官方头衔,而在于你得学会“看”。
看什么?
一看董事长对他的态度。是随口吩咐,还是商量着来?是把他当个下属,还是当个伙伴?这决定了你在他面前的姿态。
二看公司其他人对他的态度。那些副总、总监们是客气、是敬畏、还是有点不屑?这就是他在公司内部权力关系的晴雨表。跟着大多数人的称呼走,总没错。
三看他自己。有的人喜欢别人叫他的职位,显得专业;有的人呢,可能就喜欢大家叫他“X老师”,显得有资历又平易近人。你要是有机会跟他接触,不妨留心听听他如何自我介绍,或者别人怎么当面称呼他。
说白了, 董事长的总管 ,这个角色本身就是非标准化的。他可能是:
- 守门人 :所有想见董事长的人、所有想递到董事长面前的文件,都要先过他这一关。他就是权力中枢的第一道防火墙。
- 翻译官 :董事长那些云山雾罩、意在言外的话,他得精准地翻译成下面人能听懂、能执行的指令。反之,下面那些乱七八糟、夹枪带棒的汇报,他也得过滤、提炼成董事长愿意听、能听懂的精华。
- 影子 :董事长不方便出面的事,他去办;董事长不方便说的话,他去说。唱红脸还是唱白脸,全看老板的眼色。他就是董事长的另一个化身。
所以,你现在还觉得“怎么称呼”是个小问题吗?
这背后,是你对一个公司权力结构的洞察,是你对人际关系复杂性的理解。一声恰当的称呼,是你递过去的一张隐形名片,上面写着:“我懂规矩,我上道。”而一声错误的称呼,无异于在脑门上贴个标签:“菜鸟,危险,离我远点。”
最后,给你个最实用的建议吧。如果你实在摸不准,那就用最尊敬、最正式的称呼。可以尊称职位,比如“王主任”,或者直接用万能的“X总”。宁可显得恭敬过度,也绝不能显得丝毫轻慢。
因为你永远要记住,你面对的这个人,他不代表他自己。他的耳朵,连着董事长的耳朵;他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就是董事长的态度。他不是董事长,但他可能是你通往董事长之路的唯一那座桥,也可能是你永远无法逾越的那座山。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