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怎么称呼电影人?聊聊光影背后的那些可能名号

这问题问得,有点儿穿越。真要让一个唐朝的诗人或者一个宋代的说书人,撞见一个扛着摄影机、对着演员大吼“咔”的导演,他会怎么想?脑子里会蹦出个什么词儿来形容这位老兄?这事儿吧,特有嚼头。因为压根儿就没有标准答案,所以咱才能放开胆子,钻进古人的脑袋里,替他们想一想。

说白了,想知道怎么称呼,就得看古人把这“电影”当成什么。是戏法?是画卷?还是某种精怪的幻术?

我猜,最接地气,也最可能被大众叫开的一个称呼,八成是 “弄影人”

古代人怎么称呼电影人?聊聊光影背后的那些可能名号

这词儿熟不熟?皮影戏。一块布,一束光,几片刻好的驴皮小人儿。后台那个人,手指翻飞,口中念念有词,幕布上就演出了一幕幕悲欢离合、金戈铁马。对台下的看客来说,电影这玩意儿,不就是个高级了不知道多少倍的皮影戏么?光更亮了,影更真了,影里的人还会自己动、自己说话,甚至还会流泪!但本质上,不还是在摆弄光、操纵影吗?

所以,那个让光影活起来的核心人物,那个导演、那个摄影师,甚至整个剧组,在老百姓眼里,就是一群 “弄影人” 。这称呼,带着点儿手艺人的质朴,又有点江湖气。听起来,就像是某个走街串串巷、身怀绝技的民间匠人,靠着一门玩影子的手艺吃饭。他们不是官,不是儒,就是凭本事逗大家一乐、惹大家一哭的奇人。你可以想象,在某个黄昏的市集,孩子们围着一个“西洋镜”一样的东西,里面播放着活动的影像,他们会指着那个摇着手柄的人,悄悄说:“看,那就是个厉害的 弄影人 。”

当然,读书人,那些舞文弄墨的先生们,肯定不满足于这么个“俗称”。他们得想个更雅、更有说法的名头。

他们可能会把电影看作一种“活动的画卷”,一种“流动的诗篇”。那么,创造这一切的人,就不能简单地叫“匠”,而应该叫“师”了。我琢磨着,一个贴切的称呼或许是 “绘声造境师”

听听, “绘声” ,不就是录音和配乐吗?用声音描绘出山川风雨、鸟叫虫鸣,甚至人物内心的激荡。 “造境” ,那就更绝了,这不就是导演的核心工作吗?营造一个完全不同于现实的“境界”。无论是长安城的繁华,还是兰若寺的鬼气,都是他一手打造出来的。他不是简单地记录,而是在创造一个世界。

一个穷酸秀才,看完一场荡气回肠的历史“电影”,他不会跟人说“那个弄影人真牛”,他会摇着扇子,咂咂嘴,感叹道:“此 绘声造境师 ,胸中自有丘壑,竟能将千里江山、百年兴亡,尽数纳入这方寸光影之间,真乃神人也!”这称呼,一下子就把电影人从“匠”的层面,拔高到了“艺术家”的境界。

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有人捧,就有人疑。

在那些思想保守、视一切新鲜事物为洪水猛兽的道学家、老古板眼里,电影这玩意儿,简直就是伤风败俗的 “奇技淫巧” 。它制造幻象,勾人心魄,让好人家的女子看到儿女情长就心神不宁,让热血的少年看到江湖厮杀就想去浪迹天涯。这还了得?这会败坏人心,动摇国本!

那么,捣鼓出这玩意儿的人,在他们嘴里,就绝不会是什么好词儿。他们会皱着眉头,一脸鄙夷地称之为 “奇技淫巧匠” ,或者干脆就是“妖人”。这个称呼,充满了道德上的批判和技术上的轻蔑。“奇技”是说你这技术确实有点门道,但“淫巧”就直接给你定了性——过度、不正派、没用的花架子。他们会觉得,这些人不去做经世济国的学问,不去钻研圣贤文章,整天就琢磨这些虚头巴脑的光影把戏,不是“匠”是什么?还是最下等的那种。

最后,还有一种可能。这种可能,源于人类对未知力量的敬畏和恐惧。

想象一下,在一个漆黑的房间里,墙上突然出现活生生的人影,他们笑,他们哭,他们打斗,他们死去。这对一个从未接触过现代科技的古人来说,冲击力有多大?这跟神仙显灵、道士画符有什么区别?这完全超出了他们的认知范畴。

这时候,一个带着神秘色彩的称呼就会诞生了。我觉得, “光影方士” 这个词,简直绝了。

“方士”,在古代,通常指那些炼丹求仙、懂得方术秘法的人。他们沟通鬼神,探寻天地奥秘,身上总笼罩着一层神秘主义的光环。电影人,不也正是这样吗?他们在一个“暗房”里捣鼓那些瓶瓶罐罐(胶片冲洗),他们对着一个铁盒子(摄影机)念念有词(指导表演),然后就能在一束光中,召唤出逝去的人物,重现消失的场景。

这哪里是“技艺”,这分明是“法术”!那个导演,就是那个掌握了核心秘法的 “光影方士” 。他懂得如何捕捉人的魂魄(表演),懂得如何调配光与暗的比例(布光),最终“炼制”出让人沉迷的“光影丹药”(电影)。人们会敬畏他,甚至会害怕他。关于他的传说,会在民间流传,说他能让画中人走下来,能让死者开口说话。

所以你看, “弄影人” 是民间的、手艺的; “绘声造境师” 是文人的、艺术的; “奇技淫巧匠” 是保守的、批判的;而 “光影方士” ,则是神秘的、带有宗教色彩的。

古代人到底会怎么称呼电影人?恐怕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一个大字不识的农民,一个满腹经纶的状元,一个忧国忧民的谏臣,一个深宫里的妃子,他们看到同样一部“电影”,内心的波澜和嘴里的称呼,注定是天差地别。

而这,恰恰是最有意思的地方。一个称呼,背后就是一个阶层、一种观念、一个时代的缩影。这些我们今天杜撰出来的称呼,就像一面面镜子,映照出的,不正是古代社会那丰富、复杂又充满矛盾的真实面貌吗?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