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刚结婚那会儿,我光是想到要开口叫人,就觉得舌头打结,心跳加速。那可不是简简单单一个称谓的事儿,里头揣着的,是两代人的期许,是两种家庭文化的磨合,更是你即将展开的新生活里,一段 至关重要的开场白 。别看就几个字,它像一道无形的考题,摆在新婚燕尔的你我面前,答好了,皆大欢喜;答不好,那可能就要留下那么点儿挥之不去的微妙“痕迹”。
你可能想,这有什么难的?不就跟着对象叫“爸”、“妈”嘛!嗯,这话没错,可也 大错特错 。想当年,我一个闺蜜,小玲,她就是这么想的。结婚第二天,见了公婆,她张口就来:“爸,妈,早上好!”结果呢?她婆婆当时只是笑着应了一声,没说什么。可后来,小玲无意间听到婆婆跟小姑子嘀咕,说她这新媳妇儿有点“心大”,太“不把自己当外人”了。你看,人家的原话不是责怪,可那弦外之音,就是觉得太快了,少了点儿 过渡和尊重 。这事儿,在她婆婆心里,估计就留下了一个“冒失”的标签,后来用了好长一段时间才慢慢扭转过来。所以说,这事儿真不是拍脑袋就能决定的。
那么,到底刚结婚怎么称呼对方家长才算妥帖,才能既表达了亲近,又不失分寸呢?这中间的弯弯绕绕,可比你想象得要复杂得多。

核心思想:以对方的感受为第一位,其次才是你自己的习惯。
首先,咱们得聊聊那个最普遍,也最让人纠结的称呼——“爸”、“妈”。我知道,很多人心里是想直接这么叫的,毕竟是夫妻了,叫“爸妈”是天经地义。但关键在于“什么时候叫”,以及“以什么样的姿态去叫”。我的个人经验是,如果你和对方的父母在婚前就已经接触很多,感情基础非常深厚,比如你们是青梅竹马,或者相恋多年,婚前他们就已经把你当半个儿女看了,甚至平时就默认你叫“叔叔阿姨”或者更亲昵的称呼,那么,在婚礼上,或者婚礼后第一次正式见面,你可以尝试在对方示意或你伴侣的引导下,自然地过渡到“爸妈”。这种情况下,它不是一个突兀的改变,而是一个 水到渠成的升级 。
但如果,你的情况是:婚前接触不多,或者说,虽然认识,但一直都是规规矩矩地叫“叔叔阿姨”,甚至就叫“您”,那么, 请务必慎重 。直接跳到“爸妈”,在有些长辈看来,确实会显得有点“急切”或者“没规矩”。他们可能会觉得,你还没真正融入这个家,就急着攀亲戚了。这并非他们刻薄,而是长辈们往往有自己的 心理预期和接受节奏 。他们需要时间去接纳一个全新的家庭成员,去消化这个“儿媳/女婿”的角色,你也需要时间去适应这个“公婆/岳父母”的身份。
那在“爸妈”之前,我们能用什么来过渡呢?
最安全、也最普遍的选择,是继续沿用婚前的称呼—— “叔叔阿姨”或“伯父伯母” 。没错,即便你已经领证了,已经办了婚礼,这种称呼在初期依然是得体且保险的。它传达的是一种 尊敬和礼貌 ,表明你依然把自己放在一个晚辈的位置,而不是急于宣示主权。而且,这还能给双方一个缓冲期。什么时候可以改口?通常,等到对方主动提及,比如他们会说:“都一家人了,还叫什么叔叔阿姨呀,叫爸妈就好!”或者你的伴侣私下告诉你,他们父母提过让你改口,这时候再顺水推舟,就 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这叫“授人以柄”,你顺着台阶下,大家都很舒服。
我有个朋友,就特别聪明。她结婚后头几个月,每次见公婆,都还是笑眯眯地叫“叔叔阿姨”。她公婆其实挺喜欢她的,但一开始也没提改口的事。直到有一次,她婆婆生病住院,她在医院忙前忙后地照顾,比她亲生儿子还细心。有一天晚上,她婆婆拉着她的手,眼眶湿湿地说:“丫头啊,你比我亲女儿还贴心。以后,别叫叔叔阿姨了,你就叫妈吧,我听着心里才踏实。”那一刻,我朋友泪都下来了,她知道,这份“妈”的称呼,她 挣到了,也值了 。你看,这背后的 感情深度和认同感 ,是直接叫一声“妈”所无法比拟的。
所以,这不仅仅是称呼,更是 情感投入和被接纳的过程 。
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情况,比如地域差异或者家庭习惯。有些地方,特别是北方的一些农村,可能直接就叫“大伯大妈”、“大爷大娘”,甚至有些地方习惯叫“爹、娘”。这些称呼的背后,往往是当地约定俗成的规矩。所以,在结婚前,或者刚结婚时, 一定要多跟你的伴侣沟通 ,问清楚他们家里的习惯、风俗,以及他父母对这些称呼的看法和期待。你伴侣的意见,在这里是 最权威的指导 。毕竟,他是最了解他父母的人。别不好意思问,这可是关系到你以后在婆家/岳家地位的“终身大事”!
我记得我当时,就是我爱人主动跟我说的。他跟我说他妈妈比较传统,希望我能在婚礼上改口,而且要正式一点。他提前教了我该怎么说,还演练了几遍。婚礼上,当我在台上,面对着他的父母,郑重地喊出那声“爸,妈”的时候,他们二老眼眶都红了,那种 被认可、被接纳 的感觉,瞬间就充满了整个心房。那一刻,我觉得自己真正地成为了这个家庭的一份子。
当然,除了“叔叔阿姨”和“爸妈”,还有一种比较少见但偶尔会遇到的情况,那就是在极度传统或者对晚辈有更高要求的家庭里,长辈可能会希望你保持一定的距离,甚至会暗示你不要太快改口。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过早地改口,反而会适得其反,让他们觉得你“不懂事”。所以,观察、倾听、感受,这些 非语言的交流 ,有时比语言本身更重要。
另外,语气、态度和表情,比称呼本身更重要!
就算你叫“叔叔阿姨”,只要你带着 真诚的笑容,尊重而亲切的语气,以及发自内心的关心 ,那份亲近感和敬意,绝对能跨越称谓上的那一层“隔阂”。反之,即便你一口一个“爸妈”,如果表情冷淡,语气敷衍,那这份称呼也只是流于形式,甚至会让人觉得你“嘴甜心不甜”。
所以啊,这刚结婚怎么称呼对方家长,压根儿就不是一道简单的选择题,它更像是一门 微妙的艺术 。它需要你细心观察,用心感受,与伴侣深度沟通,并且最重要的是, 真诚以待 。别怕一开始称呼得“不够亲”,亲密关系的建立,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时间去沉淀,需要事件去考验,更需要你在日常相处中,一点一滴地去经营。
最终,你会发现,那个最让你感到自在、最能让对方接受的称呼,往往不是最急切的,也不是最“正确”的,而是那个 最符合你们双方情感节奏和文化默契 的。这份关系,就像一棵小树,你需要悉心浇灌,慢慢等待它生根发芽,枝繁叶茂。等到某一天,你发自内心地喊出“爸”、“妈”时,你会知道,那不仅仅是一个称呼,更是 一份沉甸甸的爱,一份被认可的归属感 。所以,别焦虑,慢慢来,你的新家人,会感受到你的心意的。毕竟,日子还长着呢,不是吗?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