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真的,没经历过的人可能觉得矫情。不就一个称呼吗?至于吗?
至于,太至于了。
我跟你讲,当那个门铃响起,你拖着刚生产完还有点浮肿的身体去开门,看到一张比你还嫩、满脸胶原蛋白、可能还扎着丸子头的脸,脆生生地喊你一声“姐”的时候,你脑子里那根负责社交的弦, “嘣”一下,就断了。

我当时就是这样。我家月嫂,96年的,面试的时候视频见的,感觉挺干练。等真人上门,好家伙,那皮肤状态,那眼神里的清澈,我瞬间觉得自己才是那个需要被照顾的“阿姨”。
她一进门,放下大包小包,很麻利地换鞋、洗手,然后转向我,笑得特别甜:“姐,以后就我来照顾你和宝宝啦。”
我,卡住了。
我嘴巴张了张,想回一句“你好”,但后面那个称呼,就像鱼刺一样卡在喉咙里。叫“阿姨”?我看着她那张脸,我疯了?这声“阿姨”喊出去,我怕不是要折寿。叫她名字?比如她叫“小丽”,我直接喊“小丽”,感觉又太不见外,好像我们是平辈的朋友,可我们明明是雇佣关系啊。这层专业性的边界感,没了。叫“小丽妹妹”?天啊,更腻歪了,我自己都起鸡皮疙瘩。
那怎么办?总不能一个月都“哎”、“那个谁”地叫吧。
所以说, 月嫂比自己还小怎么称呼 ,这根本不是一个简单的称呼问题,它是一个“开局设定”。这个称呼,直接定义了你们未来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相处模式和心理距离。它是一把钥匙,用对了,能打开顺畅沟通的大门;用错了,可能从一开始就埋下了一丝丝的别扭和尴尬。
别扭在哪儿?本质上是传统观念和现实情况的错位。
在我们的传统认知里,“月嫂”、“保姆”,通常都和“阿姨”这个称呼绑定。这个“阿姨”,自带一种年龄阅历上的权威感和生活经验上的丰富感。你把孩子交给她,心里踏实。可现在呢?行业越来越专业化、年轻化。很多95后、00后的姑娘,经过系统培训,拿着各种专业证书,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可能比很多老阿姨还规范。她们是“新生代母婴护理师”,而不是“传统保姆”。
你花了大几万,请来的是一个要在你最脆弱、最需要帮助、甚至有点狼狈的一个月里,24小时和你朝夕相处的专业人士,而不是一个需要你处处照顾情绪的小妹妹。所以,称呼,必须体现出这份 尊重 和 专业 。
那到底该怎么叫?我当时那个头大啊。前两天,我都是用“那个……”“麻烦你一下……”来开启对话,我自己都觉得累。
后来,还是我家那位情商掉线的直男老公,一句话点醒了我。他看我实在纠结,就说:“你直接问她不就完了?问问人家喜欢怎么被称呼。”
对啊!我真是产后一孕傻三年。
于是,我找了个机会,当时月嫂正在给宝宝做抚触,手法特别专业,哼着我听不懂但很好听的摇篮曲。我走过去,很诚恳地开了口:“那个……一直不知道怎么称你比较好,叫阿姨吧,你这么年轻,我实在叫不出口。直接叫名字又怕太不礼貌了。你看,我怎么称呼你,你觉得最舒服、最方便?”
你猜她怎么说?
她停下手里的动作,抬起头,眼睛亮晶晶的,笑了一下,说:“姐,好多客户都问过我这个问题。你别有压力,叫我名字小鱼就行。或者,你要是觉得别扭,可以叫我‘小鱼老师’,我们培训的时候老师就说,我们是母婴护理师,被称为‘老师’也代表客户对我们专业的认可。”
“小鱼老师”!
我天,这四个字简直是金光闪闪,瞬间把我从尴尬的泥潭里捞了出来!
“老师”这个称呼,简直是神来之笔。
它完美地解决了所有问题:
- 打破了年龄的桎梏。 老师,无关年龄,只关乎专业。学无前后,达者为师。她在母婴护理这个领域比你专业,就是你的老师。
- 体现了极大的尊重。 “老师”在中国文化里,是一个分量很重的词。你这样称呼她,等于从一开始就承认并尊重她的专业价值。她听着受用,干活自然也更上心。
- 维持了清晰的边界感。 它不像“阿姨”那样带着长辈的亲昵,也不像直呼其名那样带着朋友的随意。它是一种带有敬意的、专业的、恰到好处的距离感。你们是合作关系,目标一致——照顾好产妇和宝宝。
从那天起,我开始叫她“小鱼老师”。偶尔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下,也会叫她“小鱼”。整个月子期间,我们的沟通无比顺畅。我有什么问题,会很自然地问“小鱼老师,宝宝这个红疹子要紧吗?”她给我提建议的时候,也会说“姐,你这个束缚带绑的方法可以这样调整一下……”
你看,一个称呼,盘活了整个局面。
所以,如果你也遇到了 月嫂比自己还小怎么称呼 这个“世纪难题”,我的建议是:
首选方案:直接沟通,把选择权交给对方。
这绝对是最高情商的做法。不要自己在那儿瞎琢磨,你觉得好的,人家未必喜欢。直接、真诚地把你的困惑说出来,问她“你希望我怎么称呼你?”。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尊重。对方能感受到你的善意和高素养,为你们接下来的合作开个好头。
备选方案:主动提出叫“XX老师”。
如果你的性格比较内向,不好意思直接问,那么可以在第一次见面介绍后,就微笑着主动说:“以后就辛苦您了,王老师。” 十个里面有九个,听到这个称呼都会很开心。这既解决了你的难题,又捧了对方一下,一举两得。
再次之,可以叫“名字+姐”。
比如“小丽姐”。这个称呼也比较常见,比直呼其名多了一份尊重,又比“阿姨”来得年轻。但这个方案有个小小的“雷区”,就是如果你的年龄和她相差无几,甚至你比她还小一两岁,叫“姐”也会有点怪。所以,这个需要根据你们的实际年龄差来判断。
最不推荐的,就是含含糊糊地用“哎”、“喂”或者干脆不称呼。这会显得非常不礼貌,而且极度影响沟通效率。你想想,在一个屋檐下共处一个月,连个称呼都支支吾吾,那得多憋屈。
说到底,一个称呼,折射的是我们心态的转变。我们要认识到,现在的家政服务,早已经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样子了。从业者越来越年轻化、专业化、知识化。我们应该抛弃掉那些陈旧的观念,用一种更现代化、更平等、更尊重的眼光去看待她们和她们的职业。
别让一个小小的称呼,成了你们之间第一道看不见的墙。主动、真诚地迈出第一步,你会发现,收获的不仅仅是一个轻松的称谓,更是一个舒心、顺畅、彼此尊重的月子体验。而这份体验,对于一个新手妈妈来说,千金不换。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