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皇帝,你脑子里蹦出来的词是啥?九五之尊?真龙天子?嗨,太官方了,听着就想打瞌睡。其实啊,撕掉那层金灿灿的龙袍,扒开史书上那些一本正经的“庙号”、“谥号”,你会发现,好多皇帝都有着五花八门、甚至可以说是相当接地气的“外号”。这些称呼,可比“太祖高皇帝”之类的名头有意思多了,那才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啊。
咱们先聊个名声不怎么样的, 隋炀帝杨广 。这个“炀”字,就是个典型的谥号,还是个恶谥,就是说你这个人不行,死后给你个差评。什么叫“炀”?好内远礼,好大喜功,去礼远众。说白了,就是个爱瞎折腾、不干正事、还特别能败家的主儿。你看,一个字,就把杨广这一辈子的“光辉事迹”——修大运河(当然,功在千秋,罪在当代)、三征高句丽、巡游江都——全都给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了。这评价,够狠,也够精准。老百姓私底下怎么叫他?估计更难听的都有,只是史书不敢写罢了。但就这一个“炀”字,已经够他受的了,比骂他一万句都来得诛心。
聊完暴君,咱们换个画风,说个逆袭的。谁?大明朝的开国老板, 乞丐皇帝朱元璋 。这外号,简直了,一听就是一部荡气回肠的草根奋斗史。你想想那画面:一个衣衫褴褛的小伙子,端着个破碗,从淮西的烂泥地里一步步走出来,当过和尚,讨过饭,最后竟然把蒙古人赶回了草原,自己坐上了龙椅。这履历,放现在也是妥妥的逆袭爽文男主啊。“乞丐皇帝”这个称呼,没有半点贬义,反而充满了传奇色彩和一种……怎么说呢,一种对命运不屈的生猛劲儿。它时刻提醒着所有人,那个坐在南京皇宫里的朱重八,是从什么样的底层摸爬滚打上来的。也正因为如此,他后来的多疑、他对贪官污吏的狠辣手段,似乎都有了那么一点点可以理解的注脚。他骨子里,可能永远都是那个缺乏安全感的放牛娃。

当然,不是所有皇帝都这么硬核。有些皇帝,活得简直像个艺术家,结果把江山也活成了艺术品——易碎。说的就是你,南唐后主, 词帝李煜 。这哥们儿治国理政的本事,不能说没有,只能说基本派不上用场。但他写词的功夫,那是千古一流。“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你听听,亡国之君的悲哀,那种无力回天的绝望,全在这字里行间了。当皇帝,他是业余的;当词人,他是专业的。所以后人干脆就叫他“词帝”。这个称呼,带着点惋惜,带着点嘲讽,也带着点敬佩。江山和诗词,他终究是选了后者,或者说,被命运推着选了后者。当他被赵匡胤俘虏到汴京,昔日的宫殿变成囚笼,唯一的慰藉,可能就只剩下那些字字泣血的词句了。这“词帝”二字,是他一生最大的成就,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剧。
还有的皇帝,外号听起来特别朴实,甚至有点……土。比如南朝宋的开国皇帝, 寄奴刘裕 。对,你没听错,小名就叫“寄奴”。据说是因为他妈生他的时候难产死了,他爸一度想把他扔了,多亏邻居阿姨收养,才寄人篱下活了下来。这名字,听着就心酸。可谁能想到,这个叫“寄奴”的小伙子,后来竟然成了个猛人。他北伐灭了后秦,收复了洛阳和长安,打得北方的胡人闻风丧胆,辛弃疾都佩服得五体投地,写下“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来赞他。他发明的“却月阵”,更是成了步兵对抗骑兵的经典战术。所以,你别看“寄奴”这名字不起眼,这背后可是一个“战神皇帝”的铁血传奇。
说到底,皇帝的这些称呼,其实分好几种。最官方的是 庙号 ,就是死后在太庙里供奉时用的名号,比如“太祖”、“高宗”、“世宗”这些,一般是开国或者有大功绩的皇帝才能称“祖”,后面的多称“宗”,这是身份的象征。其次是 谥号 ,就是咱们前面说的隋炀帝那个,是大臣们根据皇帝生前的所作所为给出的一个盖棺定论的评价,有美谥、平谥、恶谥之分,比如“文”、“武”就是夸你,“灵”、“炀”就是骂你。还有一种是 年号 ,比如“康熙”、“乾隆”,这个是皇帝在位时用来纪年的,一个皇帝可以用一个或多个年号,这个是我们现在最常用也最熟悉的称呼方式。
但我觉得,最有意思、最有人情味的,还是那些约定俗成流传下来的“外号”。它们就像一个个标签,精准地抓住了这个皇帝最鲜明的特点。它们不是冷冰冰的官方文件,而是带着民间温度的口头文学。
一个称号,浓缩了一生,也折射出后人的态度。无论是暴虐的“炀帝”,还是逆袭的“乞丐皇帝”,亦或是悲情的“词帝”,这些称呼让他们不再是一个模糊的历史符号,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故事、可以被我们感知和评说的人。历史的魅力,不就在这儿吗?功过是非,全在后人一张嘴里,几千年后,依然能品出滋味来。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