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这事儿,没亲身经历过的人,可能觉得矫情。不就一个称呼吗?跟着老婆叫“妈”呗,多大点事儿?嘿,你还真别说,这事儿,它就真能把一个七尺男儿给憋得脸红脖子粗,半天蹦不出一个字儿来。
我就是个 入赘的女婿 ,或者说,现在流行叫“上门女婿”。刚结婚那会儿,第一次正式去老婆家,哦不,现在是我家了,那场景,我现在想起来脚指头还能抠出一套三室一厅。
一屋子亲戚,我老婆大大方方地介绍,“这是我老公,小李。” 然后,重头戏来了,她推了我一把,眼睛里闪着期待的光,对着她妈说:“妈,这是小李。”我呢?我当时脑子里一片空白,所有预演过的词儿全都卡壳了。嘴巴张了张,肌肉都僵了,最后干巴巴地挤出来一个……“阿……阿姨好。”空气,在那一刻,真的,是凝固的。我能感觉到我老婆胳膊肘瞬间的僵硬,和我岳母,哦不,当时还是“阿姨”的脸上,那笑容里一闪而过的,那么一丝丝的,不易察觉的失落。

那声“妈”,它就堵在喉咙里,像块石头。为什么?说白了,这不仅仅是一个称呼的问题。它背后,是身份的转换,是心理的建设,是一整个传统观念在你脑子里打架。对于一个男人来说,从小到大,“妈”这个字,就只有一个指向。突然让你对着另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你老婆的母亲,喊出这个字,那种感觉,怎么说呢,就好像让你承认自己从一个家庭,连根拔起,硬生生地嫁接到了另一个家庭的土壤里。
这声“妈”,它沉啊。它代表着责任,代表着你不仅娶了她的女儿,你还得把她当成自己的亲妈一样去孝顺,去承担起这个家里作为“半个儿子”的义务。 入赘的女婿 这个身份,本身就带着点微妙的社会眼光,你的一举一动,都被放在放大镜下看。这声“妈”叫得自不自然,顺不顺口,简直就成了第一道考验。
所以, 入赘的女婿挽母怎么称呼 ?这根本不是个选择题,而是个证明题。
后来是怎么解决的?其实也没什么戏剧性的转折。就是过日子。我老婆没再逼我,她是个通情达理的人。她私下跟我说:“我知道你别扭,慢慢来,别急。”而我岳母,一个特别朴实的女人,她也没说什么。但她开始默默地做一些事。知道我喜欢吃辣,家里的菜总会有一道是红彤彤的;我加班晚了,她总会留一盏灯,温一碗汤。有一次我重感冒,病得稀里糊涂的,半夜里感觉有人在给我掖被角,换额头上的毛巾,我迷迷糊糊睁开眼,是她。那一瞬间,我鼻子一酸,心里那块堵着的石头,好像就松动了。
真正叫出口,是在一个很平常的下午。我下班回家,她正在厨房里忙活,夕阳从窗户里照进来,给她镶了一道金边。我看着她的背影,突然就想起了我自己的妈。那一刻,什么身份啊,什么别扭啊,全没了。我走过去,很自然地说了句:“妈,我回来了。”她身子顿了一下,然后转过头,眼睛里亮晶晶的,笑着说:“回来啦?快去洗手,马上开饭。”就这么简单。
你看,称呼这东西,说到底,是感情的水到渠成。你心里认了,嘴上自然就顺了。
当然,如果你现在正卡在这个阶段,抓耳挠腮,不知道怎么办,我这个“过来人”给你几个不成熟的小建议:
首先, 别硬撑,沟通是关键 。跟你老婆好好聊聊,告诉她你的真实感受。她是你最坚实的盟友。让她去跟她妈妈稍微“剧透”一下,说你有点害羞,有点慢热,但心里是特别尊重她的。有了这个铺垫,你暂时的“阿姨”称呼,就不会被误解。
其次, 行动比语言更有力 。嘴上叫不出口,那就用做的。多帮着干点家务,陪她聊聊天,记住她的生日,买点她喜欢的小东西。当她从你的行动里,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你把这里当家,把她当家人的时候,那一声“妈”,你叫出来,她听着,都会觉得无比踏实。你嘴上喊得再甜,回家就往沙发上一瘫,油瓶倒了都不扶,那声“妈”也是空心的,听着假。
再者, 可以找个契机,顺水推舟 。比如过年过节,一家人高高兴兴的,你端起酒杯,敬她一杯,借着酒劲和气氛,那声“妈”可能就自然而然地出来了。或者,在她帮你大忙之后,你感激地说一声“谢谢妈”,也是个好时机。
说到底, 入赘的女婿挽母怎么称呼 ,标准答案永远是“妈”。但通往这个答案的路,每个人走得快慢不一样。别给自己太大压力,也别觉得这是什么天大的难题。
它更像是一场心理上的“断奶”,让你学会去爱和接纳一个新的家庭,一个新的“母亲”。这个过程,可能有点尴尬,有点别扭,但当你真正迈过去,你会发现,多一个人真心实意地疼你,多一个温暖的家,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
称呼只是个敲门砖,门推开之后,里面的日子,还得靠一颗真心,慢慢地,一顿饭一顿饭地吃出来,一件事一件事地过出来。那声“妈”,最终会成为你生活里,最温暖、最自然的音节之一。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