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怎么称呼青少年儿子呢?探索称谓背后的情感与成长

说真的,这事儿,还真把我给难住了,心里像打了个结,时不时就冒出来挠一下。我那臭小子,不知不觉间,就已经是个半大不小的伙子了,腿长得跟竹竿似的,声音也带着变声期特有的沙哑,偶尔还会在喉结处蹦出一两颗小痘痘,标志着他彻底告别了那个在我怀里撒娇、动不动就叫“妈妈抱抱”的软糯小团子。每当这时,我都会在心底轻叹一声,既有那么一点点小失落,又带着一股子骄傲。可随之而来的,就是那个让我抓耳挠腮的问题:我到底该怎么称呼他呢?

“宝宝”?天呐,光是想想那画面,他那张写满了“别闹”的脸就会立刻浮现在我眼前,可能还会伴随着一个极度不情愿的“妈,你幼稚不幼稚啊?”的白眼。我几乎都能听到他内心在咆哮:老妈,我可是要面子的!是的,青春期的孩子,面子比天大,尤其是当着同学朋友的面儿。上次他同学来家里玩,我一时嘴快,脱口而出叫了声“小宝”,结果呢?他那张脸瞬间就僵住了,随即给我使了个眼色,那眼神,嗯,简直能杀人,就差没直接把我摁到地上不让我出声了。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轻易触碰这个雷区。

那叫他的大名?“张XX!”(此处代入我儿子的全名)听起来,怎么说呢,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太正式,太疏离,就像在叫一个完全不相干的人,或者,像老师在课堂上点名,又或者是,我犯了什么滔天大错,被老爸老妈连名带姓地训斥一样。那种冷冰冰的距离感,简直让我心头发凉。我们母子一场,十几年血脉相连、朝夕相处的情分,难道最后就只能用一个姓加两个字来概括?我不想这样,真的不想。我想让他知道,无论他长多大,在我这里,他永远是那个独一无二、值得我倾注所有爱意的小家伙,即使他已经不再小。

该怎么称呼青少年儿子呢?探索称谓背后的情感与成长

有时候,我会试探性地叫他“儿子”,嗯,就是这么直接,简单粗暴。这听起来似乎比全名要亲近一些,也比“宝宝”更符合他的年龄和 身份认同 。可问题是,这个词汇背后,又隐隐约约带着一种家长对子女的专属权力和某种不容置疑的命令感。比如,“儿子,把碗洗了!”“儿子,作业写完了没?”长此以往,我怕这个称谓在他心里,会和那些不得不承担的责任和无法摆脱的束缚划上等号。我当然希望他有责任感,懂得担当,但这并不意味着我想把这份“沉重”直接绑定在他的称呼上。我希望每次喊他,都能让他感受到温暖和被爱,而不是只有规训。

我也曾想过,是不是可以学着那些电视剧里的酷妈妈,给他起个什么“哥们儿”、“伙计”之类的,显得我们之间没有代沟,是 无话不谈的朋友 。可当我真要张口的时候,又觉得有点怪异,那种刻意营造的平等,反而显得有些做作。毕竟,我还是他妈啊,那份血缘里自带的 亲密与责任 ,是任何刻意模糊界限都无法掩盖的。我们当然可以做朋友,可以分享秘密,可以一起打游戏,但母子关系始终是母子关系,那份独一无二的联结,不该被简单的“哥们儿”二字给稀释了。

那么,他小名呢?“乐乐”?这是他小时候的乳名,因为他出生时,我希望他一生快乐,无忧无虑。可是现在,他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小心思,自己的朋友圈,自己的烦恼。我记得前段时间,他因为篮球比赛输了,在房间里闷闷不乐,我进去想安慰他,随口叫了句“乐乐怎么啦?”他抬起头,眼睛里带着一丝不耐烦,低声嘟囔:“妈,我已经不是小孩子了。”那一刻,我的心像被什么东西轻轻扎了一下,有些酸涩,有些无奈。我知道,他正在努力挣脱“小孩子”的标签,努力去成为他自己,而我,作为母亲,应该支持他,而不是用一个过时的称呼把他往回拉。

所以,这 称谓 的问题,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几个字,它像一面镜子,映照着我们母子关系的变化,折射出他成长的轨迹,也考验着我作为母亲的智慧。我看着他逐渐坚定的背影,看着他开始有了自己的主见,甚至有时会对我发出质疑,我意识到,过去的 亲子相处模式 也必须随之调整。称呼,正是这场调整的起点,也是最直观的体现。

我开始尝试一些更模糊,或者说,更 弹性 的叫法。比如,直接叫他名字的最后一个字,“XX!”(此处代入名字最后一个字),配上一个略带上扬的语调,听起来亲切又随意。或者,在他忙着玩游戏,或者戴着耳机听歌的时候,我会轻轻地敲敲他房门,用一种不那么直接、不那么侵略性的方式,吸引他的注意力。有时候,我甚至不直接喊他,只是用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他就能明白我的意思。这让我觉得,我们之间的 默契 正在以另一种形式加深,不再是言语上的直接呼唤,而是一种更高级的,心照不宣的连接。

但更多的时候,我发现我还是会 观察他 。观察他当下的情绪,他所处的环境,以及他对不同称谓的反应。如果家里只有我们母子,气氛轻松,我可能会带着点玩笑的语气,偶尔冒出个“小家伙”,或者“臭小子”,他通常也就笑笑,不置可否。但如果是在外面,或者他有朋友在场,我一定会非常谨慎,通常会选择叫他的名,但语调会尽量柔和,带着一份 尊重

这种尊重,对我而言,是比任何一个具体称谓都更重要的东西。他已经进入了 青春期 ,这是一个敏感而重要的阶段,他们急于摆脱儿童的稚气,渴望被当作独立的个体来看待。他们需要空间,需要被理解,更需要被平等对待。一个恰当的称呼,能在潜移默化中传递出我对他的这份尊重,让他感受到,我看到了他的成长,我认可他的独立,我愿意与他一同,完成这场从“被保护者”到“独立个体”的 身份转换

我甚至会偶尔开玩笑地问他:“哎,你说我以后老了,该怎么叫你啊?总不能还叫你‘儿子’吧,听起来像在叫我大爷。”他会愣一下,然后,脸上会浮现出一丝难得的、带有几分羞涩的笑意。那一刻,我看到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亲近,一种在玩笑中建立起来的、 平等而温暖的沟通

说到底, 称呼 只是个表象,它背后承载的,是我们对孩子深深的爱意,以及这份爱意如何随着他们的成长而不断调整、不断适应。它提醒着我们,孩子不是我们的附属品,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世界,他们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在天地间开辟出一片属于自己的领地。我们作为父母,能做的,就是学习如何放手,学习如何站在他们的身后,给予他们支持,而不是束缚。

所以,未来我该怎么称呼我的青少年儿子呢?或许没有一个一劳永逸的答案。它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个不断试错、不断调整的旅程。我可能会叫他的名,可能会用他名字的某个部分,也可能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又会带着一点点眷恋,轻声唤出那个曾经属于小不点的 昵称 。只要这份称呼里,饱含着我对他的爱,理解,和那份越来越深厚的 尊重 ,我想,这就够了。因为最终,他会知道,无论我用何种方式称呼他,在他 成长的岁月 里,我永远是他最坚实的后盾,最温暖的港湾。这份心意,比任何一个称谓都来得更真切,更深远。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