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说大不大,说小,嘿,还真挺微妙的。 做中介的小董怎么称呼 ,这根本就不是个简单的礼貌问题,这简直是一场心理战的开场哨,是你和这个即将掌控你未来几个月悲欢喜乐的人,第一次不动声色的角力。
我记得我第一次租房,战战兢兢地拨通电话,对面一个年轻的男声,“喂,你好。” 我脑子里飞速旋转,是叫“董先生”?显得太疏远,好像我是去视察工作的领导。叫“董师傅”?不对不对,人家又不是修家电的。最后,我从牙缝里挤出三个字:“是…… 小董 吗?”
电话那头顿了一下,随即爽朗地笑了:“对,是我!”

就是这声“ 小董 ”,开启了我和无数个“小董”、“小张”、“小李”们打交道的大门。这个称呼,太有意思了。它像一个万能钥匙,既显得亲切,又保持着一点点的、甲方对乙方的、那么一丝若有若无的身份优势。你品,你细品。叫他“小董”,潜台词就是“你比我年轻”或者“咱们这关系里,我占主导”。而他们也乐于接受,因为这层“小”字辈的亲近感,恰恰是打破陌生坚冰,让你放下戒备的第一步。
但故事,绝不会一直停留在“ 小董 ”这个温吞的阶段。
你看房看得多了,腿跑细了,心也麻了。这时候,称呼就开始变味了。当他第十次带你看一个“装修超棒,拎包入住”结果是上世纪风格的房子时,你嘴里的“ 小董 ”可能就带上了点不耐烦,声调都往下撇。而当他终于掏出一套你心仪的房源,但价格让你倒吸一口凉气时,你那声“ 小董 啊……”就充满了复杂的祈使语气,拖着长长的尾音,全是戏。
然后,就到了关键的博弈阶段。你想砍价,想让他去跟房东磨,这时候,“ 小董 ”这个称呼就显得力道不够了。你需要一个更能拉近关系、更能让他“为我所用”的称呼。
于是,“ 董哥 ”就该登场了。
“ 董哥 ,这事儿你得帮我啊!”“ 董哥 ,我知道你路子野,跟房东肯定熟。” 一声“哥”,情真意切,仿佛你们不是刚认识几周的买卖关系,而是穿一条裤子长大的兄弟。这一声“哥”,是递过去的一根烟,是拍在他肩膀上的手,是把他从“对方阵营”拉到“我方战壕”的魔法咒语。当然,是不是真心,天知地地知你知他知。多数时候,这声“哥”叫得有多甜,房子的问题就有多棘手。
我见过一个朋友,为了套学区房,把一个比自己还小五岁的 中介 ,愣是叫了三个月的“强哥”。每天微信上嘘寒问暖,比对他亲哥还好。最后房子拿下了,那声“强哥”叫得是字字千金。
当然,也有反着来的。有些客户,尤其是一些有点社会地位或者年纪稍长的人,他们从头到尾都坚持叫“ 董先生 ”。这个称呼,像一堵墙,时刻提醒着对方:我们是纯粹的商业关系,你提供服务,我支付佣金,别跟我来套近乎那一套。这种称呼,有时候反而能赢得 中介 的尊重,因为他知道你是个明白人,不好糊弄,得拿出真本事来。
所以你看, 做中介的小董怎么称呼 ,这里面的学问,简直可以写一篇社会学论文。
它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你的社会经验。初出茅庐的毕业生,往往最拘谨,一口一个“您”“董老师”,生怕得罪人。而在社会上摸爬滚打过的老油条,则能在这几个称呼之间无缝切换,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把一个简单的称谓用成了谈判的筹码。
它也是一个温度计,测量着你和 中介 之间的关系刻度。从“ 董先生 ”的零度,到“ 小董 ”的二十度,再到“ 董哥 ”的八十度,甚至是成交后,你烦得不行,直接在家庭群里吐槽“那个 中介 又来电话了”的零下十度。这个称呼的变化曲线,就是一部浓缩的购房/租房血泪史。
说到底,我们为什么会对一个称呼如此纠结?
我想,是因为“ 中介 ”这个身份本身,就充满了矛盾和不确定性。我们既需要他们提供专业的信息和服务,又本能地提防他们,害怕被“套路”。我们希望他能全心全意为我们着想,但又清楚地知道,他的最终目的是促成交易,拿到佣金。
这种又爱又恨、又依赖又警惕的复杂心态,最终都投射到了“ 做中介的小董怎么称呼 ”这个问题上。我们试图用一个称呼,去定义这段关系,去给自己一点点心理上的安全感和掌控感。
然而,真正的好 中介 ,可能根本不在乎你叫他什么。你叫他“ 小董 ”,他勤勤恳恳帮你找房;你叫他“ 董哥 ”;他也不会因此就给你多砍下三万块钱;你叫他“ 董先生 ”,他也一样会把房子的优缺点摆在台面上。他的专业和人品,才是这段关系里真正的定海神针。
而对于我们自己来说,或许也该放下这份纠结。与其在称呼上反复揣摩,不如把心思更多地放在房子本身,放在合同的条款上。
毕竟,当所有的尘埃落定,钥匙交到你手里的那一刻,你可能早就忘了当初是怎么称呼他的。你只会记得,是那个西装革履、顶着烈日、骑着电瓶车穿梭在城市里的年轻人,帮你找到了一个可以称之为“家”的地方。
那时候,你可能会很真诚地对他说一句:“小董,不,董哥,真是太谢谢你了。”
这时的称呼,才真正褪去了所有的功利和算计,只剩下人和人之间,最朴素的那份感谢。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