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孩的老师怎么称呼她?从“某某妈妈”到直呼其名,哪种更显尊重?

“子涵妈妈!”

每次在人声鼎沸的校门口听到这三个字,我都会下意识地一哆嗦,然后迅速换上职业假笑,拨开人群凑过去。那一瞬间,我,一个在职场上被称为“王总监”,在家里被我老公喊“老婆”,在闺蜜圈里是“晴儿”的独立女性,所有身份瞬间清零,只剩下一个标签—— 子涵妈妈

这事儿吧,说大不大,说小,嘿,还真挺能膈应人的。

我小孩的老师怎么称呼她?从“某某妈妈”到直呼其名,哪种更显尊重?

我们这一代父母,尤其是在城市里扑腾的,谁不是一边“鸡娃”一边自我修行?我们读各种育儿理论,参加线上讲座,努力想成为一个更懂教育、更能和学校同频共振的“现代化家长”。我们深知, 家校共育 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双方都投入真诚和尊重的漫长实践。可这一切的起点,往往就在那个最基础、最不起眼的称呼上,卡住了。

“某某妈妈”或者“某某爸爸”,无疑是效率最高的称呼方式。老师面对一个班几十个孩子,背后就是近百位家长,还得算上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指望他们记住每个人的全名,尤其是在开学初期,那简直是强人所难。我完全理解,真的。这就像一个快捷方式,一个代码,输入“子涵”,自动关联“子涵妈妈”,信息传递,精准无误。在家长群里,老师一声“@全体成员 各位家长”,下面齐刷刷地回复“收到”,队形整齐划一,一切为了孩子,高效,冷静,没有半点多余的情感。

但人,终究不是代码。

当这种称呼从线上延续到线下,从紧急通知的场景切换到面对面交流的时刻,那种被“功能化”的感觉就愈发强烈。我仿佛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只是“子涵”这个学生背后那个负责签字、交钱、监督作业的“后勤保障人员”。我的一切个人特质、我的工作、我的喜好、我的名字,都被这个称呼给抹平了。老师跟我谈话,眼睛看着我,嘴里喊着“子涵妈妈”,我总觉得,她看到的不是我“张晴”这个人,而是一个行走的、会说话的“子涵的附属品”。

这种感觉,在我遇到子涵的美术老师时,达到了顶峰。

那是个刚毕业没两年的年轻女老师,第一次开家长会,她拿着个小本子,点到子涵的名字时,她抬头看着我,微笑着说:“您是张晴女士吧?子涵的画特别有想象力,尤其是……”

我当时就愣住了。

张晴女士

不是“子涵妈妈”,而是我的名字。那短短四个字,像一道微光,瞬间穿透了长期笼罩在我头顶的“家长”身份的厚重云层。我感觉自己被“看见”了,被当成一个平等的、独立的个体来 尊重 。那次家长会,我和那位美术老师聊了很久,不光是子涵的画,我们甚至聊到了我大学的专业,聊到了我们都喜欢的某个插画师。那是一种久违的,作为“人”与“人”的交流。

从那以后,我开始特别留意老师们对我的称呼。我发现,越是需要深度沟通、建立私人信任的老师,比如班主任,他们似乎越倾向于在熟悉之后,尝试记住并称呼家长的名字。而一些功能性较强、交流频次不高的老师,则更习惯用“某某妈妈”。

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个特别微妙的心理距离问题。 直呼其名 ,哪怕是“张女士”“王先生”,都意味着一种更正式、更平等的伙伴关系。它传达的信息是:“我认识你,我尊重你,我们是共同为了孩子教育而努力的两个成年人。” 而“某某妈妈”这个称呼,虽然亲切,但也无形中拉开了一道身份的鸿沟,一边是专业的教育者“老师”,另一边是孩子的附属者“家长”。

我当然不是要搞什么“称呼革命”,更不想给本就压力山大的老师们再增加记忆负担。我只是觉得,这件事值得我们去思考。我们希望构建的,究竟是怎样一种家校关系?是一种“我通知,你执行”的上下级模式,还是一种“我们商量,同心协力”的合作伙伴模式?

后来,我也学乖了。

每次和新老师第一次接触,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我都会主动自我介绍:“老师您好,我是子涵的妈妈,我叫张晴。” 在微信上发完消息,落款我也会写上“子涵妈妈 张晴”。我不强求,也不提醒,就是温和地、持续地释放一个信号:我在这里,我有名有姓。

效果出人意料地好。

班主任老师在第二次和我通电话时,就非常自然地叫我“张晴妈妈”,偶尔甚至会直接说“张晴,关于子涵那个事……”。这个小小的改变,让我每次和她沟通时,都感觉特别顺畅。我们不再是隔着“子涵”这个中介在对话,而是两个心智成熟的成年人在直接交流。我更能理解她的难处,她似乎也更能听进我的建议。我们之间的信任,就是从这个称呼的转变开始,一点点建立起来的。

所以, 我小孩的老师怎么称呼她 ?这个问题,与其说是在问老师,不如说是在问我们自己。

我们是否把自己仅仅定位成一个“家长”?还是一个同样拥有社会身份、值得被尊重的“人”?我们有没有主动去创造一个让对方认识并记住我们的机会?

说到底,称呼只是表象,核心是我们内心渴望的那份 尊重 和认同。它就像家校关系这件精细瓷器上的一道釉,看似可有可无,却决定了它最终呈现出的光泽与质感。一个简单的称呼,或许不能解决所有 家校共育 的难题,但它至少能为一个良性的、互相尊重的、真正把我们家长当“战友”而非“下属”的沟通氛围,开一个好头。

而这个头,比我们想象的,要重要得多。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