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娱圈怎么称呼内娱女团?从“中国女团”到网络黑话全揭秘

坦白讲,这个问题,你如果直接去问一个普通的韩国路人,他八成会愣一下,然后给你一个最标准、也最无聊的答案: 中国女团 (중국 걸그룹)

就这么简单。就像我们在说“美国流行音乐”或者“日本动画”一样,这是一个地理标签,一个身份证上的籍贯,中性、正确,但毫无灵魂。在新闻通稿里,在一些比较正经的电视节目上,这基本就是标准答案。但这根本不是故事的全部,水面之下的部分,才真正有意思,也更能照见K-pop那套根深蒂固的审视视角。

我常年混迹在theqoo、instiz这些韩国本土论坛,那里的空气可就完全不一样了。在那个匿名的、情绪被无限放大的世界里,对内娱女团的称呼,简直是一面棱镜,折射出的是好奇、审视、不屑,偶尔还有那么一丝丝“居然还不错”的惊讶。

韩娱圈怎么称呼内娱女团?从“中国女团”到网络黑话全揭秘

首先,当一个内娱女团刚刚冒头,或者有一些物料被搬运到韩网时,如果她们的风格、造型或者音乐与某个已有的K-pop团体有那么点相似之处,一个极具杀伤力的词汇就会立刻被贴上来—— 짭 (jjap)

这个词,翻译过来就是“山寨”、“冒牌货”的意思。非常直接,非常不客气。比如一个走甜酷风的团,评论区高赞可能就是“这是짭BLACKPINK吗?”;一个清纯元气风的,又可能被扣上“TWICE짭”的帽子。这背后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优越感,一种“万物起源于我”的潜意识。在他们看来,K-pop是女团工业的唯一标准范式,任何后来者,只要风格沾边,就不是“风格相似”,而是“模仿抄袭”。这是一个非常主观且傲慢的判定,但它真实地存在于大量韩国网友的认知里。他们会下意识地在一个K-pop已经验证成功的框架里去寻找参照物,这种“找不同”的游戏,本质上就是一种带着俯视意味的审视。

然后,是一个更具规模感,也更复杂的概念—— 대륙 스케일 (Daeryuk seukeil) ,直译过来就是“大陆规模”。

这个词,就非常微妙了。它同时包含了惊叹和嘲讽两种情绪。当他们看到内娱女团那些极尽奢华的MV场景,一个镜头换八套高定礼服,或者是在一个比足球场还大的舞台上表演时,他们会感叹“哇,果然是大陆scale,钱真是随便烧”。这是一种对我们“ 钞能力 ”的直接认可,是他们小作坊模式的K-pop工业无法想象的豪气。

但硬币的另一面,这个词也常常带着一丝“土味”和“粗糙”的潜台词。他们会觉得,这种“大陆规模”是靠钱堆出来的,缺乏K-pop那种精细到头发丝的工业美学和策划。潜台词就是:“你们虽然有钱,但品味和细节嘛,还是差了点意思。”所以, “大陆规模” 这个词,就像一个薛定谔的猫,你得看语境,才能判断说话人到底是在羡慕,还是在暗讽。

当然,网络世界总有更阴暗的角落。在一些极端的右翼论坛或者情绪化的帖子下面,更具侮辱性的称呼也会出现。这个就不展开细说了,你懂的,任何国家的网络喷子在攻击“他者”时,用的词汇都大同小异,充满了国别歧视和无知。那已经不是讨论,而是纯粹的泄愤了。

一个更有趣的现象是,相比于讨论“内娱女团”这个整体,韩国人其实更热衷于讨论那些“ 从K-pop回去的中国成员 ”。

比如提到宋茜,他们首先想到的是f(x)的Victoria;提到程潇、吴宣仪、孟美岐,标签永远是“宇宙少女的中国成员”。当这些成员回到内娱发展,无论是在个人solo还是在限定团里,韩网的讨论焦点往往是“XXX回中国后风格变了”,“XXX在中国赚了好多钱”,或者是“她们现在这个团,跟宇宙少女比怎么样?”

你看,重点永远是那个“回去的”前K-pop偶像本身,而不是她所在的那个全新的内娱团体。那个内娱女团,在他们的讨论语境里,更像是这些“归国派”的背景板,是用来论证“离开K-pop后发展得是好是坏”的一个论据。她们自身的音乐、概念和成员,反而被忽略了。这种视角,说白了,还是没把内娱女团当成一个独立的、值得被认真研究的对手。更像是在看一个“ K-pop毕业生汇报演出 ”。

那么,什么时候内娱女团才能在韩娱的语境里拥有自己的姓名?

答案是:当你 足够强大,足够独特 的时候。

当一个团体,它的风格自成一派,强大到让韩国网友都找不到一个合适的K-pop“짭”来对标时;当它的某个舞台或者某首歌,因为极具冲击力的创意和完成度,在韩网形成病毒式传播(也就是他们说的“ 알고리즘에 떴다 ”,被算法选中了)时,韩国人才会放下放大镜,开始真正记住你的名字。他们会开始直接称呼你的团名,比如直接说“THE9”或者“硬糖少女303”。评论的风向也会从“像谁谁谁”变成“哇,这个概念好新鲜”,或者“C-pop(他们有时会用这个词)现在也到这个水平了?”

这是一种靠实力赢得的尊重。虽然这种时刻还不多,但它代表了一种可能性。

所以,总结一下,“韩娱怎么称呼内娱女团”这个问题,根本没有一个统一答案。它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充满了不同立场和情绪的词汇光谱。

在官方场合,它是客气的“ 中国女团 ”;在审视者的眼中,它是带着抄袭原罪的“ ”;在惊叹于我们市场和资本的人看来,它是又壕又有点土的“ 大陆规模 ”;在怀旧的K-pop粉丝那里,它只是“ 归国成员的背景板 ”;只有在极少数靠着绝对实力出圈的时刻,它才能被尊称为—— 它本来的名字

这种称呼的变迁,其实就是一部微缩的、折射着心态变化的交流史。从一开始的全然无视,到后来带着优越感的审视,再到如今夹杂着好奇、警惕和一丝丝敬畏的复杂情绪。而我们能做的,就是让最后一个选项,出现的频率再高一点,高到让它成为常态。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