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问题,真绝了。一头扎进去,史书翻个底朝天,你会发现……压根儿没记。对,就是这么个情况,无论是陈寿的《三国志》还是裴松之的注,都没给咱留下一星半点的线索,告诉你 孙策 管 张昭 他爹叫什么。
是不是挺扫兴的?感觉像是一拳打在了棉花上。但你仔细琢磨琢磨,这事儿恰恰妙就妙在这里。历史的魅力,不就在于这些留白吗?它给了我们一个机会,一个从蛛丝马迹里拼凑真相,去触摸那些滚烫人物的真实体温的机会。所以,别急着走,咱们不聊“标准答案”,咱们来聊聊人心,聊聊那个时代的人情味儿,聊聊那个江东小霸王,在他那身藏不住的霸气之下,究竟藏着一颗怎样的心。
要搞清楚 孙策 会怎么称呼张昭的父亲,首先你得明白 孙策 和 张昭 这是个什么关系。这可不是简单的君主和臣子。绝对不是。

孙策 是谁?江东小霸王。一个猛虎一样的年轻人,十七岁丧父,带着老爹留下的一千多旧部,愣是在中原那片绞肉机里杀出一条血路,渡江、创业、平定江东。他身上那股劲儿,是喷薄而出的,是带着血与火的味道的,是容不得半点质疑的。他可以跟太史慈阵前单挑,打得兵器都脱了手,直接上手肉搏。这种人,骨子里是傲的,是野的。
那 张昭 呢?张子纲。当时的名士,学问深、品行正,还带着点老派文人的固执和倔强。他看孙策,一开始未必看得上。一个毛头小子,武夫而已。可孙策呢,三番五次地去请,姿态放得极低。这叫“折节下士”。孙策心里明镜儿似的,他这支创业团队,光靠周瑜这样的兄弟和程普、黄盖这样的老将是不够的,他需要一个“镇石”,一个能帮他安抚地方、稳定后方、在道德和名望上给他背书的人。 张昭 ,就是最完美的人选。
于是,就有了那段三国史上都堪称经典的“托孤”前奏。孙策临死前,把他妈吴夫人和弟弟孙权,托付给了谁?两个人,一个是张昭,一个是周瑜。他对张昭说:“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这话的分量,你品品。这几乎是在说,我弟弟要是不行,这家业你来当家!这是何等的信任?这已经超越了君臣,近乎是一种家族式的托付了。
他们的日常呢?更有意思。 张昭 这个人,是真敢说。孙策打猎喜欢追猛兽,玩得特别疯。张昭就板着个脸去劝,说主公你是一方之主,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江东怎么办?说得孙策很不高兴,但又没法反驳。这种感觉,像什么?像不像一个严厉的大家长,在管教一个不听话但极有出息的子侄?
好了,铺垫了这么多,我们再回到那个最初的问题: 孙策怎么称呼张昭的父亲 ?
有了上面那层关系打底,答案的轮廓就清晰多了。
首先,绝不可能是直呼其名。在那个讲究礼法孝道的东汉末年,别说孙策是一方之主,就是一个普通晚辈,见了长辈的父亲,直呼其名那也是大逆不道,要被人戳脊梁骨的。
那么,最有可能的,也是最稳妥、最符合他身份的称呼,大概是“ 张公 ”。
“公”这个字,在当时是对年高德劭的长者的尊称。它既体现了足够的尊敬,又保持了一定的距离感,非常符合公开场合的君臣礼仪。我们可以想象一个画面:在一个正式的宴会上,孙策看到了张昭陪着他年迈的父亲走进来,他会立刻起身,快步迎上去,拱手行礼,朗声说道:“ 张公 大驾光致,策有失远迎!”声音洪亮,姿态恭敬,既给了张昭天大的面子,也向在场的所有江东文武展示了他尊贤敬老的一面。这一声“ 张公 ”,是政治,也是姿态。
但是,我觉得,以 孙策 的性格,可能不止于此。
他不是一个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的人。他的情感是外放的,是炽热的。如果是在一个更私人的场合呢?比如,他去张昭家里拜访,正事谈完了,张昭的父亲拄着拐杖从后堂出来。这时候, 孙策 还会那么一板一眼地称呼“张公”吗?
我猜,他可能会用一个更亲切、更有人情味儿的称呼。
比如,“ 老丈 ”。
“老丈”这个词,在古代,除了指岳父,也常用来称呼朋友或下属的父亲,带着一种亲近甚至略带自谦的晚辈意味。这一声“老丈”,一下子就把双方的关系从冰冷的“君与臣父”拉近到了“子侄与伯父”的层面。这声称呼一出口,就等于在告诉张昭:“子纲先生,我不光当你是我的谋主,我更是把你当成长辈、当成自家人来看待的。”
这非常符合 孙策 的驭人之道。他能让太史慈这样桀骜不驯的猛将归心,靠的就是这份推心置腹的真诚和不拘小节的豪气。他喊一声“老丈”,比赏赐千金更能温暖张昭这位老臣的心。他是在用这种方式,编织一张以他为核心的、牢不可破的人情网络。江东基业,就是这么一点一滴地稳固下来的。
甚至,我们还可以再大胆地想象一下。如果当时张昭的父亲精神矍铄,也是个谈吐不凡的老名士, 孙策 会不会在相谈甚欢之后,直接称呼一声“ 老先生 ”?这个称呼,少了几分官场气,多了几分对学识和人品的纯粹敬仰。这是对一个“人”本身的尊重,而不是对他“张昭父亲”这个身份的尊重。
所以你看, 孙策怎么称呼张昭的父亲 ?这个问题的答案从来都不是一个孤立的词语。它背后,是整个江东政权的权力结构,是孙策与江东士族之间微妙的互动,是那个时代背景下特有的人情世故。
那个称呼,可能是一声恭敬的“ 张公 ”,彰显着他作为主公的气度和礼贤下士的姿态。也可能是一声亲切的“ 老丈 ”,传递着他视重臣如家人的笼络与真情。还可能是一声发自肺腑的“ 老先生 ”,流露着他小霸王光环下对知识与品德的向往和尊重。
具体是哪一个?史书没写,我们永远不会知道确切的答案。
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通过这番探寻,不是已经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有血有肉的 孙策 吗?他不再是那个只知道冲锋陷阵的猛将,他懂得政治的艺术,他洞悉人性的复杂,他会用最恰当的方式,去温暖、去团结他想要倚重的人。
他看向张昭父亲的那一个眼神,那一个躬身行礼的动作,那一声发自肺腑的称呼,其意义,恐怕比攻下一座城池,斩杀一个敌将,要深远得多。这,或许才是历史留给我们的,真正的宝藏。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