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你说, 讲管理模式的人怎么称呼 这事儿,本身就是个玄学。真不是一个“管理顾问”或者“企业讲师”就能简单概括的。这行水太深,里面龙蛇混杂,你得长双火眼金睛,才能分得清谁是真佛,谁是泥菩萨。
你肯定见过那种。咖啡馆里,一个穿着休闲西装,头发梳得油亮,面前摆着台MacBook,嘴里蹦着各种你听过但又不太懂的英文缩写——KPI、OKR、MVP、PDCA……他眉飞色舞地给你画着各种矩阵图、流程图,仿佛只要你用了他的“独门心法”,公司明天就能上市敲钟。这种人,我私下里管他们叫 “PPT裁缝” 。他们的核心技能不是管理,是信息的二次拼贴和视觉化呈现。把东边的理论剪一块,西边的案例缝上去,用酷炫的动画和精美的模板包装一下,一件“皇帝的新衣”就做好了。你问他具体落地怎么办?他会给你一个更高深莫-测的微笑,告诉你“思维要打开”。说白了,他卖的是一剂安慰剂,让你感觉自己学到了东西,至于病好没好,那得看你自己的“造化”。
还有一派,跟“PPT裁缝”正好相反。他们不玩虚的,他们玩“硬核”的。张口德鲁克,闭口稻盛和夫,能把《管理的实践》倒背如流。他们对各种管理理论的源流、派别、优劣势分析得头头是道,知识储备极其丰富。我把这类朋友称为 “理论搬运工” 。他们像是行走的管理学图书馆,你问什么他都知道。但问题也出在这儿。他们太沉迷于理论的象牙塔,忘了管理是门实践的艺术,是在泥潭里打滚的活儿。他们会告诉你,按照丰田精益生产模式,你的库存应该降到零。可他没去你的车间看过,不知道你的供应商下个月可能就断货了,零库存等于让你直接停产。他们是优秀的学者,但未必是合格的“医生”。他们能精准地诊断出你得了什么病,甚至能把病理分析写成一篇博士论文,但他们开出的药方,往往是实验室里的,水土不服。

当然,江湖里总有真正的高手。他们通常不怎么抛头露面,名片上可能印的也不是什么“首席顾问”。他们可能是某个工厂干了二十年的老厂长,也可能是从一线销售摸爬滚打上来的事业部总监。我尊称他们为 “实战派老炮儿” 。你问他管理模式?他可能挠挠头,说不出个一二三四。但你把一个烂摊子交给他,他能给你理得顺顺当当。他们不讲模型,他们讲故事,讲的全是自己踩过的坑、救过的火。他们的“管理模式”已经内化成了本能,是一种基于无数次失败和成功总结出的直觉。他们的语言朴素,甚至有点糙,但每一个字都带着泥土的芬芳和机油的味道。他们不会教你画什么价值流程图,但他会告诉你,A车间的李师傅和B车间的王班长有矛盾,不把这俩人捋顺了,你的生产效率就上不去。这,才是真正的管理。 管理,归根结底是关于人的学问。
说到人,就不能不提另一类极具特色的人物—— “鸡汤导师” ,或者叫“故事大王”。他们是天生的演讲家,舞台上的王者。他们不讲复杂的理论,也不讲琐碎的执行。他们只讲故事,一个个荡气回肠、催人泪下的创业故事、逆袭故事。他们能用极具感染力的语言,让你在短短两个小时内,时而热血沸腾,时而潸然泪下。讲到最后,振臂一呼,全场起立鼓掌,每个人都感觉自己被注入了无穷的能量,仿佛马上就能回去大干一场,改变世界。这种人,你说他没用吗?也不是。他提供了强大的情绪价值,是最好的“战前动员令”。但问题是,打了鸡血之后呢?具体工作怎么干,流程怎么优化,团队矛盾怎么解决?他不管。他的任务就是让你“燃”起来,至于怎么燃烧,那是你自己的事。药效一过,你看着眼前一地鸡毛的现实,可能会更迷茫。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么称呼这些 讲管理模式的人 呢?
其实,纠结于一个称呼,本身就落了下乘。 管理顾问 ?这词已经被用滥了。 管理大师 ?敢这么自称的,多半不是什么大师。我更喜欢一个充满江湖气的词—— “局内人” 和 “破局者” 。
真正的牛人,他首先得是个“局内人”,他深入到你的业务里,跟你一起摸爬滚打,理解你的痛,感受你的难。然后,他才能成为一个“破局者”,用他的经验、智慧和工具,帮你找到那个关键的结,轻轻一拉,整个死局就活了。
还有一类人,我特别欣赏,他们是 “野路子” 出来的。他们没读过MBA,没进过大厂,但他们对人性和商业有着野兽般的直觉。他们可能就是个小老板,带着几个兄弟,用最“土”的办法,却做出了最赚钱的生意。他们的管理模式,写不成书,也上不了课堂,因为那完全是“长”在他们自己身上的,不可复制。你听他讲,听到的不是理论,是活生生的生存法则。
所以,下次再有人问我, 讲管理模式的人怎么称呼 ?
我可能会告诉他,别在乎他叫什么。别管他是顾问、讲师,还是什么赋能教练。你就问自己三个问题:
他下过车间,还是只待在会议室?他带来的,是一套漂亮的PPT,还是一套能解决问题的组合拳?他离开之后,你的团队是变得更强了,还是只是开了一场热闹的“派对”?
把这些问题想明白了,你心里自然就有答案了。至于那个称呼,它真的,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到底为你解决了什么问题。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