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人怎么称呼亲家的 ?这问题,可真不是一句“亲家公亲家母”就能打发的。这里面的水,深着呢,简直是一门融合了地域文化、人情世故和家庭地位的动态社会学。
简单?一点也不。
你想想那个画面,两家人第一次正式坐下来,茶几上摆着水果点心,空气里飘着既尴尬又充满期待的分子,这时候你嘴里蹦出个什么词,那简直就是给这段新关系定调子的第一颗铆钉。叫错了,或者叫得不情不愿,那气氛,啧啧,立马就能从初春降到晚秋。

最保险、最通行无阻的叫法,当然是跟着普通话走的: 亲家公 (qìng jiā gōng)和 亲家母 (qìng jiā mǔ)。注意那个“亲”字,地道的读法是去声,带着一种郑重其事的确认感。这个称呼,四平八稳,绝对不会出错。它像是一张社交安全网,在你不知道对方家底细、脾气秉性的时候,给你一个最稳妥的台阶下。在很多正式场合,比如婚礼上,司仪高喊一声“请双方 亲家 上台!”,用的就是这个最官方的版本。
但是,生活不是演习,也不是永远在台上。这套“官话”在私底下,尤其是在关系日渐熟络之后,就显得有点……怎么说呢?太端着了。有点生分,有点距离感。我们 南方人 ,骨子里还是讲究那种亲近和实在的。所以,各种五花八门、充满地方特色的称呼就开始冒出来了。
一个非常普遍的“进阶版”操作,叫“跟着小辈叫”。
什么意思?就是你的儿子娶了他们家的女儿,那你见到 亲家公 ,就跟着你儿子叫“爸爸”,见到 亲家母 就叫“妈妈”。反过来也一样。这招一下子就把那种“我们是两个独立家庭因为孩子联姻”的距离感给打破了,直接升级成了“咱们从此就是一家人”的亲密模式。
第一次这么叫,需要巨大的勇气。我表哥结婚前,未来岳父第一次上门,我哥们儿躲在厨房里,手抖着给我发信息:“来了来了!我喊啥?叔叔?伯伯?还是直接一步到位?”我回他:“看情况,你爸妈怎么叫,你就怎么叫,别自己瞎创新!”结果他爸妈也是一脸拧巴,最后还是我那社交达人舅妈,笑盈盈地端着茶过去,对着亲家母就来了一句:“哎哟,亲家母,快来坐,以后就让孩子们叫我们‘爸妈’,我们俩呀,就互相称呼老哥、老姐,你看怎么样?”
你看,这不就破冰了吗?高手在民间。
当然,“跟着小辈叫”也有它的“副作用”。你想想,两个五六十岁的人,互相称呼对方“爸爸”“妈妈”,画面多少有点奇特。所以,更常见的,是把称谓降一格,但亲近感不变。比如,直接叫“X(孩子的名字)爸爸”、“X妈妈”。这既点明了关系,又避免了直接叫“爸妈”的尴尬,还透着一股自己人的熟稔。这个叫法在江浙沪一带特别流行,听起来家常又温暖。
地域的差异,那才叫精彩。
在广东,尤其是粤语区, 亲家 的说法就很有意思了,他们叫 衬家 (can3 gaa1)。那个“衬”字,有一种相互帮衬、相互匹配的意思,比“亲”字更多了一层社会关系的意味。男方的父母称女方的父母为“衬家公”、“衬家母”,女方父母则称男方父母为“衬家翁”、“衬家婆”。听听,是不是古风扑面而来?在生意往来频繁的珠三角,这个称呼背后,不仅仅是儿女的结合,更是两个家族资源、人脉的链接与“帮衬”。
再往福建走,闽南话地区,那里的称呼就更古朴了。他们会叫“亲姆”(chhin-ḿ)和“亲翁”(chhin-ang)。这个称呼里,带着浓浓的宗族文化烙印。在那些地方,一场婚姻,就是两个宗族的大事。这个称呼,就像一个身份认证的章,盖下去,就意味着你被纳入了另一个庞大的家族网络。
而在湖南、江西这些内陆省份,民风相对彪悍直接,人情味也更浓烈。一开始可能会客气地叫声 亲家 ,但几顿酒下肚,关系到位了,什么“公”啊“母”的就都扔了。直接就是“老哥”、“大姐”,甚至互相称呼名字里的一个字,后面加上“哥”或“姐”。这种称呼,带着一股江湖气,意味着“我认可你这个人了,以后就是兄弟姐妹,有事吱声”。少了些繁文缛节,多了份肝胆相照。
称呼的演变,其实就是关系的演变。
从一开始小心翼翼的“ 亲家公 、 亲家母 ”,到后来亲切自然的“XX爸、XX妈”,再到最后可能没大没小的“老张、老李”,这里面每一步,都代表着两家人从陌生到熟悉,从客气到交心的过程。
这其中,最微妙的,其实是两边的 亲家母 。她们的关系,往往决定了小家庭的幸福指数。她们之间,可能会叫“亲家姐”,也可能叫“X(孙辈名字)奶奶”和“X外婆”,互相之间透着点比较,又透着点惺惺相惜。称呼,就是她们之间试探、磨合、建立联盟的工具。
所以你看, 南方人怎么称呼亲家 ,这哪是个语言学问题,这分明就是一道人情世故的综合大题。它没有标准答案,唯一的评分标准,就是看你叫出口之后,对方脸上那转瞬即逝的表情。是舒展了,还是僵硬了?是笑意更深了,还是眼神里多了一丝审视?
一个称呼而已。
真的吗?不,它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对传统礼仪的敬畏,对新型家庭关系的探索,以及在这一切背后,那份希望“从此,我们是一家人”的朴素愿望。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