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这事儿比想象中要命。
就昨天,在换乘的地铁站,人潮汹涌里,我一眼就看到了她。那个曾经坐我斜对面的Cathy。或者,我该叫她王姐?还是直呼大名王静怡?脑子“嗡”的一声,三秒钟内,一部关于 职场关系 和 社交距离 的内心大戏已经演完了上下集。
最后我选择了最怂的一种方式——低下头,假装看手机,与她擦肩而过。

事后那个懊恼啊,简直想捶自己。一个简单的 称呼 ,怎么就成了社交场上的“薛定谔的猫”?喊出口之前,你永远不知道打开的是惊喜还是惊吓。
这根本不是一个简单的语法问题,这是一道人性题。那个称呼,它就像一把钥匙,或者说是一张尘封已久的门禁卡,刷对了,能瞬间拉回到当年一起加班吃外卖、在茶水间吐槽老板的“革命情谊”里;刷错了,那声效大概就是“滴——验证失败”,空气瞬间凝固,尴尬得脚趾能抠出三室一厅。
所以, 以前的女同事要怎么称呼 ?这事儿,得分类讨论,而且是带着感情和记忆去分类。
第一类:曾经的“战友型”
这种最简单,也最暖心。
就是那种,你们一起扛过最难的项目,一起见过凌晨四点的办公室,一起分享过下午三点的续命奶茶,甚至可能连对方的感情八卦、家庭琐事都知道一二。她离职的时候,你们真情实感地吃了一顿散伙饭,说好“江湖再见”。
对于这样的她,再次遇见,请毫不犹豫地喊出你们当年的“内部代号”。
是“X师傅”?是“丫头”?还是她那个听起来有点傻的外号?大胆地喊。这一声,不是一个简单的代号,而是启动共同记忆的密码。她可能会先一愣,然后笑着捶你一下:“嘿,你还这么叫我呢!”
你看,温度瞬间就上来了。因为你们之间沉淀下来的,已经超越了“同事”这个单薄的身份,是并肩作战过的 分寸感 让你们明白,这份情谊,不因物理距离而变质。这时候再改口叫“王总”或者“王女士”,那才叫一个见外,一个生分,简直是亲手给你们的回忆砌上了一堵墙。
第二类:办公室的“白月光”或“女神”
这个,难度系数五颗星。
每个人的职场生涯里,或多或少都会有那么一个,让你觉得“哇,这人好厉害/好漂亮/好有气质”的存在。你可能没跟她说过几句话,但她的每一次发言,每一次利落的转身,都自带柔光滤镜。
当年在公司,你或许会跟着大家毕恭毕敬地叫一声“X姐”,或者在心里默默记下她的英文名。
现在,她离职了,在某个行业论坛或者咖啡馆里再次狭路相逢。怎么办?
直接上去喊“X姐”?万一她比你小呢?万一她早就不是当年的职位了呢?这声“姐”里,透着一股浓浓的、过时的、带着点谄媚的“职场味儿”,非常不妥。
直呼大名?比如“嗨,李思雨?”又显得过于唐突,好像你们很熟一样,但其实你们的交情可能仅限于年会上的点头之交。
我的建议是,用一种“试探性”的、带有不确定性的开场,把选择权交给对方。
你可以走上前,带着一点点惊喜又礼貌的微笑,说:“你好,请问是之前在XX公司的李思雨吗?我是之前的那个XXX。”
你看,这个句式堪称完美。第一,它确认了身份,避免了认错人的尴尬。第二,它主动报上了自己的信息,降低了对方的记忆搜索难度。第三,最关键的,它没有预设任何 称谓 ,而是把球抛了回去。
对方如果对你有印象,且愿意继续交流,她可能会说:“啊!是你啊!叫我思雨就行了。”Boom!难题解决。她如果只是礼貌性地笑笑,那你也得到了答案:保持安全距离,点头之交即可。
处理这种关系,最忌讳的就是“自来熟”。你以为的亲切,在对方眼里可能就是越界。
第三类:曾经的“领导”或“大腿”
这又是一个高危区。
她曾经是你的直属上司,或者隔壁部门的总监。你曾经仰仗她的资源,或者“深受其害”。她的名字,在你的职业生涯里,刻下过深深的浅浅的痕迹。
现在她也离职了,可能去了更好的平台,也可能自己创业了。你因为某个业务需求,需要重新联系她。
微信申请第一句话怎么写?
“X总,您好。”
这是最安全,也几乎是唯一的选择。
别去想什么“她现在都不是我领导了,不用那么客气”。相信我,人对于权力关系的记忆,是刻在骨子里的。你当年叫她“X总”叫习惯了,这个 称呼 就成了一种肌肉记忆,代表着你对她专业能力和过往身份的尊重。
这种尊重,在任何时候都不会错。
冒然改成“姐”或者直呼其名,会传递出一种危险的信号:“你看,你现在管不着我了,咱俩平起平坐了。”这是一种情商极低的表现,尤其是在你有求于人的时候。
就用“X总”、“X导”这种她曾经的职级 称呼 ,这是一种姿态。姿态做足了,事儿才好办。等她回复说“哎呀,别叫X总了,叫我名字就行”,那时候你再顺坡下驴,这叫“知情识趣”。
第四类:最庞大的群体——“熟悉的陌生人”
这就是我开头遇到的Cathy,王静怡。
办公室里80%的 以前的女同事 ,都属于这个范畴。你们知道对方的名字,大概知道是哪个部门的,每天在电梯里、食堂里碰见会点个头,但除此之外,再无交集。
对于这类人, 怎么称呼 成了一个世纪难题。
因为你们之间,没有任何情感联结,只有一层薄薄的“前同事”的窗户纸。
喊全名?“王静怡!”像不像领导在点名?太正式,太僵硬。喊英文名?“Cathy!”万一她早就不用这个名字了呢?而且显得有点装。喊“美女”?油腻,轻浮,绝对的社交自杀行为。
所以,我复盘了一下我这次地铁逃跑事件,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会怎么做?
我会选择“微笑+招手”。
对,你没看错。在不确定用什么 称呼 能做到完美的时候,最高级的社交技巧,就是“无声胜有声”。一个自然的、不失热情的微笑,一个友好的招手动作,足以传递所有的善意:“嗨,我认出你了,很高兴见到你。”
如果对方也回应了微笑,并且有走过来交谈的意愿,那在靠近的一瞬间,迅速判断。可以试探性地叫一声她当时常用的名字,比如“Cathy?”带一点上扬的疑问声调。对了,皆大欢喜;错了,马上道歉“不好意思,我记得你之前是叫这个名字”,也能轻松化解。
说到底,纠结 以前的女同事要怎么称呼 ,我们纠结的不是那两三个字本身,我们纠结的是背后那段已经逝去的关系,和那份不确定的、需要重新评估的 社交距离 。
一个称呼,是时光的印记,是人情的试探,也是我们自己情商的答卷。它提醒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流动的,昨天的“战友”,或许就是今天的“路人”;而曾经遥不可及的“大腿”,也许在未来的某个路口,会成为你的合作伙伴。
所以,下一次再遇到她们,别再假装看手机了。深吸一口气,调动你所有的记忆和情商,然后,大大方方地,选择一个你认为最妥帖的称呼,或者,一个最真诚的微笑。
这比什么都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