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香港警察,大家脑子里第一时间蹦出来的,大概就是那声带着点敬畏又有点距离感的“ 阿Sir ”或者“ Madam ”吧?嘿,别傻了,那是咱们老百姓在街上,或者看港剧时才这么叫的。真要是在警队内部,特别是上级对下级,那叫法可就复杂得多了,简直就是一门 高深学问 ,里头藏着 层级 、藏着 关系 、藏着 人情世故 ,甚至还藏着那点 权力的小把戏 。
我呢,是个老香港人,从小看着这支警队在各种电影电视里叱咤风云,身边也有些在警队里打拼的朋友、亲戚。耳濡目染之下,对这些警队里的“暗语”和“规矩”,也算略知一二。这警队嘛,和所有纪律部队一样, 等级制度 是刻在骨子里的。从警务处长到最低阶的警员,每一级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你以为,上级就会板着脸,一句一个“警员李明”、“警长陈志强”地叫吗?那也太生硬,太没 人味儿 了,也根本不符合香港这种 讲求效率 、又带点 市井烟火气 的社会生态。
先说最正式、最“规矩”的叫法吧。当然,在 大型集会 、 正式会议 、或者 跨部门合作 的时候,那肯定是规规矩矩地叫 警衔 的。比如说,一个总督察(Chief Inspector)要点名下属,他会叫“ 警长黄家辉 ,你来负责这个区域的协调”,或者“ 警员A123 ,把这份报告送过去”。这没什么好奇怪的,哪家公司开会不也是“王经理”、“李主任”的叫着?但这只是冰山一角。这种正式称谓,往往带着一种 命令式的语气 ,强调的是 职权 和 责任 。你几乎能从这声音里听出那份 不容置疑 的 威严 ,就好像冬天的风,直愣愣地吹过来,没什么弯弯绕绕。

然而,一旦离开那些板正的场合,进入日常的 巡逻 、 调查 、 文书工作 ,甚至是 茶水间 的 短暂休憩 ,称谓就像是脱下了一层坚硬的外壳,变得 柔软 、 多变 ,甚至带着点 私人感情 。这是最有趣的地方,也是最能体现 人性 的地方。
一个督察级别的上级,对着他的下属,比如一个警长或者高级警员,他可以叫“ 阿辉 ”、“ 家明 ”,直接用对方的名字。这种称呼,通常意味着他们之间有了 一定程度的信任 和 工作默契 。不是那种 交情深厚 的私下昵称,但也不是纯粹的 上下级关系 。它透着一股子“ 我们是共同进退的伙计 ”的味道。尤其是在那些需要 紧密合作 的部门,比如刑侦组(CID)里,探员们一起熬夜、一起查案, 同甘共苦 ,叫个名字那简直是 顺理成章 。如果还一口一个“警长”、“高级警员”,那估计第二天大家都会觉得你是不是心情不好,或者 摆架子 。
再往下看,如果这个上级是更资深,或者和下属的 年龄差距 比较大,那叫法就更 千变万化 了。他可能叫一个年轻的警员“ 细佬 ”(小弟),或者“ 阿仔 ”(儿子),带着点 长辈的关爱 和 提携 。别觉得这是不尊重,在香港的文化里,这种称呼往往是 亲近 和 认可 的体现。特别是那些刚出学堂的“ PC仔 ”(Probationary Constable,即试用警员),稚气未脱,经验尚浅,老警员或者上司看他们,自然而然会有一种看自家晚辈的心情。一句“细佬,今晚有无饭开啊?”(小弟,今晚有没吃饭啊?),听着是不是比“警员A123,你今晚吃饭了吗?”要暖和得多?
更常见的,特别是在一些气氛比较轻松的单位,比如一些行政部门,或者在 警署饭堂 里,上级会直接叫下级“ 靓仔 ”或“ 靓女 ”。这可不是因为对方真的长得特别好看,更多的是一种 客气 、一种 随和 ,甚至是一种 亲昵 的表达。它就像我们去茶餐厅叫侍应“靓仔,一杯奶茶!”一样,是香港人 特有的一种社交润滑剂 。这种叫法,瞬间就能拉近彼此的距离,让整个工作氛围都变得 轻松愉快 起来。当然,如果在严肃的行动中,你还叫“靓仔,你过去搜查一下”,那肯定是要吃白眼的,甚至被骂“ 无大无细 ”(没大没小)。所以, 分寸感 很重要。
还有一种特别有意思的,是上级偶尔也会反过来用“ 阿Sir ”或“ Madam ”来称呼自己的下级。这听起来有点怪,但里头往往有深意。有时候,这是一种 略带讽刺 的强调,比如下级犯了错,上级语气不善地叫一声“ 阿Sir ,你是不是以为自己好叻啊?”(阿Sir,你是不是以为自己很厉害啊?),那种 挖苦 和 不满 ,真是隔着几堵墙都能感受到。更多时候,这可能是在 公众场合 ,或者有 外人 在场时,上级为了 维护下级的面子 和 警队形象 ,刻意用一种更 正式 、 尊重 的称谓。毕竟,警察在外面代表的是 警队 ,是 政府 ,脸面功夫要做足。
我们不能忽略的是,警队内部还有各种 花名 (昵称)。这些花名可能是根据某个人的特点、经历或者姓氏衍生出来的。比如姓李的,可能叫“ 李仔 ”;身形高大的,可能叫“ 高佬 ”。上级对下级用花名,更是 亲密无间 的象征。这通常意味着他们不仅是 工作伙伴 ,更是 私交甚笃 的 朋友 。这种花名文化,在香港的许多行业里都存在,它让 冰冷的架构 变得 有血有肉 ,也让 严格的纪律 中透出一点点 人情味 。但要注意,花名这种东西,可不是随便乱叫的,它需要 时间 去沉淀,需要 共同的经历 去 认可 。你不可能一个新来的警员,上司就给他起个花名,那不合适。
再想想那些 特别行动队 ,比如 飞虎队 (SDU)或者 机动部队 (PTU)。在那种 高压 、 高风险 的环境下,称谓可能又不一样了。生死关头,一声 简短有力 的代号或者 直呼其名 ,比任何客套的称谓都来得 直接有效 。那种环境下,时间就是生命, 效率 是第一位。这时候, 信任 和 默契 才是最重要的基石,而称谓则退居其次。
总而言之,香港警察怎么称呼下级人,绝不是一个 简单 的 二元问题 。它就像一幅 复杂的社会画卷 ,里面有 明面上的规矩 ,也有 暗地里的默契 ;有 等级森严的制度 ,也有 灵活变通的人情 。一个资深的上级,面对不同的下属,在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语气,会选择完全不同的称谓。这反映了警队这个 庞大而精密的机器 ,在 运作效率 和 人际关系 之间,寻求着一种 微妙的平衡 。它既要保证 指令的顺畅执行 ,又要兼顾 团队的凝聚力 和 士气 。
所以下次你再看到警队相关的影视作品,或者街上遇到警察,不妨多留意一下他们之间的互动。那些细微的称谓变化,那些 不经意间的眼神交流 ,或许就能告诉你,他们之间的关系,远比你想象的要 复杂 、要 丰富 得多。那里面,藏着香港这座城市特有的 底蕴 和 智慧 ,也藏着这支队伍 独有的文化 和 人情味 。这,就是香港警队的 真实写照 ,一个既 纪律严明 又 充满人情 的 独特生态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