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踏进大学校门那会儿,拎着大包小包,穿梭在人潮涌动的新生报到处,我心里头其实是有点懵的。周围全是陌生的面孔,大家年纪相仿,却又带着各自高中时代的印记,眼神里透着兴奋、好奇,还有那么一点点藏不住的忐忑。这时候,一个最基本、也最让人挠头的问题就浮现了: 同学院的同学该怎么称呼? 你可能觉得这算什么问题,不就是“同学”嘛!可真要细究起来,这里头的门道,嘿,可多着呢!远不是一句“同学”能盖过所有的。
想想看,开学典礼上,黑压压一片,院长在台上讲话,下面坐着的是整个学院几百号人。这时候,一声响亮的“同学!”大概率没人会回头。那是泛泛而谈的称谓,礼貌有余,温度不足。但要是你和身边新认识的室友,或者隔壁班的某个面善的家伙,面对面站着,你总不能一直用“嗨,那个谁”或者指手画脚吧?那也太没礼貌了,简直是社交死亡现场的预演。
最开始,大家普遍的安全牌,当然是 “同学” 。没错,就是这么一个平平无奇的词儿。它安全、普适、几乎不会犯错。刚开学那几天,去食堂打饭,不小心碰了一下,一句“不好意思,同学”;上课找个空位,问一句“这里有同学坐吗?”;甚至去图书馆想借支笔,也能冒出一句“同学,你有多余的笔吗?”。这个词儿就像是社交场上的“万金油”,哪里需要哪里搬,但效果也仅仅停留在“不失礼”的层面。你想啊,大家都这么叫,就显得没有个性,也拉不开距离。你要是想进一步认识对方,光凭一句“同学”,那可真是寸步难行,像隔着一层磨砂玻璃,怎么也看不清里头的人。

很快,你就会发现,这种“同学”式的泛泛之交很快就会被打破。尤其是当你被分到宿舍,开始集体生活,或者参与班级活动后。你开始有了室友,有了班级同学。这时候,仅仅依靠“同学”就显得太生分了。我们都渴望建立更深层的连接,而不是活在永远的“陌生人”模式里。
那么,更近一步的称谓是什么呢?答案当然是 直呼其名 。这是最直接、也最能拉近距离的方式,没有之一。当你能准确无误地叫出对方的名字时,这本身就传递了一个信号:你注意到了我,你记得我,我在你心里不再只是一个模糊的“同学”。这种被记住的感觉,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认可和尊重。但问题来了,怎么才能自然地直呼其名呢?总不能一见面就问“你叫啥?”然后立马改口叫名字,那也太生硬了。
我个人的经验是,多观察,多听。新生见面会、自我介绍、小组讨论,都是你获取名字的绝佳时机。一开始记不住没关系,多听几遍,或者在社交软件上互加好友后,看看对方的昵称和备注。我记得大一那会儿,为了记住班里五十多号人的名字,我简直把微信群翻了个底朝天,把每个人的头像和名字强行对应起来。那过程,说实话,挺痛苦的,但一旦你掌握了这些“情报”,社交的主动权就立刻掌握在你手里了。下次遇到,直接一句 “嘿,小王/老李!” 对方的反应往往是“啊?你认识我啊!”然后一个善意的微笑,话题自然就打开了。这比任何开场白都管用。
当然,直呼其名也有讲究。有些人的名字比较正式,比如“张文清”,你直接叫“文清”可能就比较亲切;但如果是“王铁柱”,你直接叫“铁柱”可能就显得有些不羁。这中间的尺度,得看你和对方的熟悉程度以及对方的个性。刚认识,保险起见,还是叫 全名 ,或者 “名+同学” ,比如“文清同学”,等熟悉了再慢慢过渡。
除了直呼其名, 外号 ,也就是小名或昵称,在大学生活里也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这玩意儿,一旦叫开了,那可真是关系铁到不行的标志。一个人的外号,往往是在集体生活中,在无数次的插科打诨中自然形成的。可能是他某个特点,比如“胖子”、“瘦猴”;可能是他名字的谐音,比如“老王”、“大头”;也可能源于某个他曾经发生的糗事,比如“咖啡哥”(因为他把咖啡洒我一身)。这些外号,带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
但请注意,外号这东西,绝对是 禁忌自作主张 。你不能看人家胖,就直接叫“胖子”,那很有可能踩雷。外号的诞生,往往是大家在亲密关系中,经过某种默许或共同创作的结果。正确的姿势是: 等待、观察、跟随 。如果他身边的朋友都这么叫他,而且他本人也接受,那你可以跟着叫。如果他自己会说“你们叫我小明就好”,那这就是一个明确的信号。切忌自作聪明,不然,你可能就成了那个“情商不高”的家伙了。我就见过有同学,一上来就给人家起外号,结果被人家反感,硬生生把自己“作”成了小透明。
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称谓,就是 “学长/学姐” ,以及 “师兄/师姐” 。这通常用于不同年级的同学之间。面对高年级的同学,出于礼貌和尊重,这么叫是没问题的。尤其是在学院的社团活动、实验课、或者需要请教他们的时候,一句“学长好”、“师姐,请问这个怎么做?”能让你瞬间显得谦逊有礼。但等到你和这些“学长学姐”混熟了,私下里,他们很可能也会让你直呼其名,甚至叫他们的外号。这种关系的演变,本身也是一种社交的乐趣。一开始的敬畏,到后来的亲密无间,这过程本身就充满了人情味。不过,作为低年级的一方,一开始还是规规矩矩地叫“学长/学姐”为妙,这是最稳妥的选择。
再来说说地域文化和性别差异对称谓的影响。在一些南方地区,大家可能更习惯叫“哥”、“姐”,即使年龄相仿,也会出于一种亲近感这么称呼。比如“小王哥”、“李姐”。这在北方可能就没那么普遍,或者说“哥/姐”的称呼更强调一种“江湖气”或年龄上的确切差异。至于性别,大部分时候,直呼其名是通用的。但如果你想表达更亲近的语气,对女生可以尝试用 “小X” ,比如“小丽”,对男生则可以用 “老X” ,比如“老张”,但这两个后缀都需要一定程度的熟悉度才行,否则会显得有些轻浮或过于随意。
大学四年,你会发现,同一个学院里,不同的圈子,不同的群体,甚至不同的场景,大家对彼此的称呼都是在不断变化的。
- 课堂上: 大多还是比较规矩,点名的时候是全名,提问的时候可能用“那位同学”或者直接叫“X同学”。
- 宿舍里: 那就是彻底放飞自我了。外号、昵称、甚至各种“黑称”都会出来,那是只有最亲密的伙伴之间才能用的“爱的称呼”。比如,“死胖子”、“狗子”、“老六”之类的,虽然听起来不雅,但里头饱含着打闹和情谊。
- 社团活动: 可能会混用。对新成员可能是“同学”,对同部门的骨干可能是“XX姐/哥”,对社长可能是“社长大大”,然后私下里又是外号。
- 实习或实验室: 称谓又会稍微正式一些,尤其是面对导师、研究生师兄师姐, “老师”、“师兄/师姐” 是标配,体现了学术上的敬畏和阶梯感。
所以你看, 称呼这回事儿,它不是死的,它是活的,是流动的。 它像一面镜子,映照着你和对方关系的深度、所处场景的正式程度、甚至你对对方的认知和情感。一开始的“同学”,是彼此之间的默认防火墙,避免尴尬;后来的直呼其名,是建立信任的第一步;再到外号昵称,那便是攻破心防,成为挚友的象征。
我记得刚入大学时,有个室友,姓马,特别爱打篮球,人高马大的。一开始大家都叫他“老马”或者“马哥”。后来,因为他特别喜欢在打完球后哼一些老歌,而且还跑调,我们就给他起了个外号叫 “马音” 。这个外号,一下子就把他那种反差萌给点出来了,大家一听到就乐。从此以后,“马音”这个称呼就成了我们宿舍,乃至整个班级,对他最独特的记忆点。每次看到他,或者提到他,脱口而出就是“马音”,而不是“老马”或者“马哥”。这外号,凝聚了我们共同的回忆,也让彼此的关系更加有血有肉。
那万一,你记不住名字,或者不确定怎么称呼,怎么办?我的建议是, 主动一点,但也要懂得变通。
- 主动询问: 别害怕问“你好,请问怎么称呼你?” 大方一点,比你一直憋着,或者叫错名字要好得多。
- 仔细聆听: 在别人介绍时,或者第三人称提到时,留心听名字。
- 借用: 如果你和某人一起见到另一个人,可以听听你朋友怎么称呼他。
- 观察对方的回应: 如果你尝试叫一个名字或昵称,对方的反应是积极的,或者没有表现出不适,那说明你用对了。如果对方表现出疑惑或抗拒,那就赶紧改口或道歉。
- 避免尴尬的万能词: “你好”、“嗨”——这两个词可以在你实在不知道怎么称呼,又需要引起对方注意时使用。它们虽然缺乏温度,但胜在安全。但记住,这只是权宜之计,不能长久。
- 真诚是王道: 无论你用什么称谓,你的语气、表情、眼神,都要真诚。一个带着笑意、眼神肯定的“你好”,远比一个敷衍了事的“同学”更能拉近距离。
归根结底, 同学院的同学该怎么称呼 ,这背后考验的是你的 情商、观察力 和 共情能力 。它不是一套固定的公式,而是一门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的艺术。大学生活,说到底,就是一场大型的社交实验场。在这里,你不仅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建立连接。一个恰当的称谓,就是打开这些连接的一把钥匙。它能让你的大学生活少一些疏离,多一些温暖,让那些原本只是“同学”的人,最终成为你人生路上不可或缺的“兄弟姐妹”和“挚友”。所以,别小看这件“小事儿”,它蕴含着大学社交的大学问。大胆去尝试,去感受,去记住每一个独特的名字吧。那会是你大学四年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