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问题,真不是一句“你好,同志”就能打发的。
说真的, 城管局的同志怎么称呼 ,这简直是一门行走在城市毛细血管里的社会学,一门掺杂着试探、敬畏、无奈与那么一点点江湖智慧的语言艺术。你问我怎么叫?我得先问你,你是谁,你在哪,你对面站着的那位,是来干嘛的。
场景一:街角,一个卖煎饼果子的大妈。

你看着她,动作麻利,面糊摊开,打上鸡蛋,撒上葱花和脆饼,一套行云流水。旁边围着几个等吃的上班族,热气腾腾,这是清晨最具烟火气的一幕。突然,一辆白色的车停在不远处,车门上那几个字特别显眼。空气,瞬间就凝固了。
大妈的眼神瞟了过去,手上的动作明显慢了半拍。这时候,车上下来两位穿着制服的年轻人。你觉得大妈会喊“ 执法人员 同志,早上好”吗?别开玩笑了。
我亲眼见过,一位大妈脸上瞬间堆起最谦卑也最复杂的笑容,声音都软了八度,喊的是:“ 大哥 ,来啦?这么早啊。”
你品品,这个“ 大哥 ”。
它不是兄弟情,它是一种姿态。它把剑拔弩张的执法与被执法的关系,瞬间拉回到一种更原始、更江湖的伦理秩序里。一声“ 大哥 ”,潜台词是:“我就是个讨生活的小人物,您是管事儿的,高抬贵手,给我条活路。” 这里面有示弱,有讨好,甚至有那么一丝丝的“都是为了混口饭吃”的共情乞求。
有时候,也会喊“ 师傅 ”。这个词儿比“ 大哥 ”少了几分江湖气,多了几分尊敬。尤其当对方年纪稍长,喊一声“ 师傅 ”,像是在请教,像是在承认对方的经验和权威,同样是为了软化对立。
所以你看,在这种高压场景下, 称呼 就是盾牌,是润滑剂,是小摊贩们的第一道,也可能是唯一一道防线。他们绝对不会去碰“ 城管 ”这两个字,太硬,太直接,像一块石头砸过去,只会激起更硬的回应。
场景二:小区里,你家楼上有人违建。
这事儿就完全是另一码事了。你打投诉电话,接通了,你总不能说:“喂,大哥,我楼上乱盖房子。” 那样显得你这事儿特别不严肃。
这时候,最标准、最正确的 称呼 就派上用场了。“您好,请问是 城管局 吗?我想反映一个问题。” 等对方来了现场,你可能会客气地称呼他们为“ 工作人员 ”或者“ 执法人员 ”。
“同志,您看,就是这儿。”
这里的“同志”,带着一种公事公办的严肃性,一种“我们现在是站在同一条战线上解决公共问题”的立场。你是在寻求公权力的帮助,所以你得用官方的语言体系来和他们对话。
但有趣的是,一旦事情进入了拉锯战,你和负责这片儿的 城管 队员见得多了,一来二去,称呼可能又变了。从“王队长”到“王哥”,从“李同志”到“小李”,这种变化,标志着你们之间从纯粹的“执法者”与“市民”关系,悄悄地滲入了一丝“街坊邻里”的熟人情谊。关系的亲疏远近,全在这一声声变化的 称呼 里了。
所以, 城管局的同志怎么称呼 ?这取决于你的诉求是“别管我”,还是“快来管”。
场景三:网络上,键盘前。
嘿,这可就热闹了。在网上,一个具体的人被抽象成了一个符号。这时候,“ 城管 ”这两个字就成了一个巨大的标签,一个情绪的宣泄口。
没有人会在线上讨论里字斟句酌地称呼他们为“城市综合管理执法局的工作人员同志”。太长了,也太没劲了。两个字,“ 城管 ”,足以概括一切。这两个字后面,可以接上无数的定语,可以是赞扬的,可以是批评的,更多的时候,是充满争议的。
它变成了一个代号,承载了公众对于城市管理、权力边界、底层生态等一系列复杂议题的全部想象和情绪。每一条关于 城管 的新闻下面,评论区都是一个微缩的社会生态观察样本。
这时候的 称呼 ,已经无关尊重或者策略了,它是一种站队,一种观点的表达。
说到底,我们为什么会对 怎么称呼城管局的同志 这件事如此纠结和敏感?
因为这身制服背后,代表的是一种特殊的权力。它不像警察那样直接掌管生杀大权,也不像工商税务那样和你的钱袋子直接挂钩。它的权力,弥散在城市的每一处肌理,在最日常、最琐碎、最充满烟火气的地方——街边、路口、菜市场、小区里。
这种权力离我们太近了,近到你每天出门都可能遇到。
这种近,让人们对它的感受也变得极其私人和具体。你可能因为他们清理了堵塞消防通道的僵尸车而心存感激,也可能因为你家楼下那个卖了十年豆浆的铺子被取缔而心生怨念。
我见过半夜还在寒风里处理占道经营烧烤摊的 城管 队员,冻得直哆嗦,处理完了,自己也在路边买个烤地瓜;我也见过行为粗暴,掀翻老人水果摊的场景,让人怒不可遏。
他们是一个个具体的人。是某个人的丈夫、妻子、儿子、父亲。他们和你我一样,上班,下班,为了工资单上的数字而奔波。穿上制服,他们是执法者;脱下制服,他们也是需要买菜砍价的普通市民。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 城管局的同志怎么称呼 ?
或许,最好的 称呼 ,不是某一个固定的词。而是在你开口之前,先放下心中那些预设的标签和刻板印象。
如果你是那个摊贩,一声“ 大哥 ”或“ 师傅 ”,是在用人间的温情,去化解制度的冰冷。
如果你是那个求助的市民,一声“ 同志 ”或“ 队长 ”,是在用规则的语言,去寻求秩序的保护。
而如果我们只是一个旁观者,或许可以试着在心里,称呼他们为“一个正在工作的人”。
仅此而已。
这个称呼,不带立场,不加褒贬。它只是在提醒我们自己,无论制服内外,我们面对的,始终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人与人之间最底线的尊重,或许比任何精心选择的称谓,都来得更重要。毕竟,城市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每一个人,都更有尊严。这里面,当然也包括他们自己。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