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儿子对我奶奶怎么称呼?一个简单称谓背后四代人的亲情故事。

这事儿吧,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最近总在我脑子里盘旋。就是 我儿子对我奶奶怎么称呼 这件事。

按理说,这有啥可纠结的?辈分清清楚楚摆在那儿。我是我奶奶的孙子,我儿子自然是她的曾孙。那么,我儿子就该管我奶奶叫 太奶奶 。书上是这么写的,亲戚们碰见了也是这么教的。逻辑清晰,标准答案,对吧?

可生活,它偏偏就不是一道逻辑题。

我儿子对我奶奶怎么称呼?一个简单称谓背后四代人的亲情故事。

我儿子两岁多,刚开始牙牙学语,吐字儿跟嘴里含了块糖似的。我,一个自认为还算有点耐心的老父亲,决定亲自上阵,教他这个“标准答案”。

那天阳光特好,我抱着他,凑到正在阳台摇椅上打盹儿的奶奶跟前。奶奶满脸的褶子,笑起来像一朵晒干了的菊花,特别暖。

“来,儿子,叫 太奶奶 。” 我指着奶奶,一字一顿,自以为发音标准得可以去当播音员。

我儿子眨巴着他那双黑葡萄似的大眼睛,看看我,又看看摇椅里那位慈祥的老人,小嘴蠕动了半天,憋出来一个:“……nǎi……nǎi……”

行,不错,至少抓住了核心关键词。

“是‘太’奶奶,” 我不厌其烦地纠正,“太太太……你看爸爸的嘴型,tài……”

他又试了一次:“搭……nǎi nai?”

我奶奶早就被我们这番互动给弄醒了,她不睁眼,嘴角却咧得老大,满脸的笑意。她摆摆手,含糊地说:“哎呀,叫啥都行,叫啥都行,听着就欢喜。”

可我当时有点轴,觉得这称呼是规矩,是传承,得叫对了。于是,那一下午,我们家阳台上就回荡着我“tài、tài、tài”的教学声,以及我儿子“dā、gā、lā”各种奇怪发音的回应。最后,他大概是烦了,小脑袋一撇,直接扑进我奶奶怀里,用他那带着奶香味儿的脸蛋蹭着奶奶的脖子,含糊不清地喊了一声:“奶奶的奶奶!”

瞬间,整个阳台都安静了。

我和我媳妇对视一眼,哭笑不得。

我奶奶呢?她先是一愣,随即爆发出一种我许久没听过的、发自肺腑的大笑。她把小曾孙紧紧搂在怀里,眼角都笑出了泪花,拍着孩子的背,连声说:“哎哟,我的乖乖,对对对,我就是你奶奶的奶奶!这个叫法好,这个叫法亲!”

就这么定了。

从那天起,“奶奶的奶奶”就成了我儿子的专属称谓。再后来,随着他长大一点,这个称呼又被他自己简化成了—— “老奶奶” 。不是那种带着疏远感的“老奶奶”,而是拖着长长的尾音,充满了依赖和亲昵的“老——奶奶——”。

每次他这么一喊,我奶奶就像得了什么天大的宝贝,立马放下手里的所有事,颤巍巍地从口袋里摸索,不是一块水果糖,就是一小块饼干,塞到我儿子手里。

有时候,家里来了客人,总有好事的亲戚会“纠正”他:“宝宝,不对哦,要叫 太奶奶 。”

我儿子会歪着头看看人家,一脸的理直气壮:“她就是我的 老奶奶 呀!”

而我奶奶,总会在这个时候出来“护短”:“没事没事,他爱叫啥就叫啥,‘老奶奶’听着多实在!”

我慢慢地也就不再纠结了。我开始觉得,一个称呼,它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是为了在宗族谱系上找到一个精确的坐标,还是为了在开口的瞬间,传递出最真挚的情感?

我奶奶,一个快九十岁的老太太,一辈子没读过什么书,也不懂什么大道理,但她看我儿子的眼神,那种从心底里满溢出来的疼爱,是任何精美的词汇都无法描摹的。在那样的眼神面前,一个称呼的对错,又算得了什么呢?

太奶奶 ,这个词,听起来工整、书面,甚至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它代表着四代同堂的家族荣耀,代表着血脉的延续。可对一个三四岁的孩子来说,这个词太抽象了。他无法理解“曾”这个字的辈分含义,也无法体会“太”这个字的分量。

他只知道,眼前这个头发全白、牙齿掉光、笑起来眼睛会眯成一条缝的老人,是爸爸的奶奶,是“奶奶的奶奶”,是那个总会偷偷给他塞好吃的、身上有阳光味道的 “老奶奶”

这个称呼,是他用自己小小的脑袋和纯粹的心,为这份跨越了近一个世纪的亲情,所下的最精准、最温暖的定义。它不符合任何一本礼仪手册,却无比契合那一刻的祖孙情深。

现在,我儿子已经上幼儿园了。他知道了正确的称呼是 太奶奶 ,在一些需要“正式”一点的场合,他也会字正腔圆地这么叫。

但我发现,只要是私下里,在他撒娇的时候,在他扑向我奶奶怀里的时候,在他分享自己幼儿园趣事的时候,他脱口而出的,永远是那声最自然、最亲切的—— “老奶奶”

而我奶奶,也只有在听到这个称呼时,脸上的笑容才会像阳台上的花一样,瞬间绽放,灿烂无比。

所以,你问 我儿子对我奶奶怎么称呼

他会叫 太奶奶 ,也会叫“奶奶的奶奶”,但叫得最多的,是 老奶奶

哪个是标准答案?或许都是,或许都不是。真正的答案,从来不写在纸上,而是藏在每一次呼唤与应答之间,那份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爱里。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