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上,有一种称呼,仅仅是吐出口,便能瞬间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暖流,一种源自生命深处的连接与敬畏,那便是对 白头老母亲 的呼唤。每次当我看着我妈那头银霜似的头发,那些岁月无情却也温柔的印记,心头总会涌上百般滋味。我们该怎么叫她?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却承载着文化、 情感 、家族 习俗 以及我们与她之间独一无二的生命旅程。这不只是一个名字,更是一种态度,一份 爱意 ,一份 尊重 。
我妈,今年八十有二,人称“老太太”,但我们做子女的,从来没这么叫过她。在她还未 白头 、容颜尚盛之时,我们兄妹几个脱口而出的就是“妈”,有时撒娇,有时带着点小叛逆。那时的“妈”,像个避风港,像座不倒的山。后来,我离家求学,再到外地工作,每次打电话,一个“妈”字,便能穿透千山万水,抵达她的耳畔,也能瞬间安抚我一颗漂泊的心。这份 情感 ,从不因距离而褪色,反倒像老酒,越酿越醇。
但随着 母亲 的 白头 越来越显眼,岁月的痕迹越来越深,你会发现,简单的“妈”字,有时似乎显得分量不足,不足以承载她这一生为我们付出的辛劳与奉献。于是,有的人开始喊“老妈”,有的人会用家乡话里的 称呼 ,比如“阿娘”、“娘娘”,甚至有些地方会叫“姆妈”。这其中的区别,微妙却又深刻。在我家,我妹夫曾打趣地叫了声“老妈子”,我妈听了,先是愣了一下,随即笑骂道:“你这猴崽子!”那笑容里,没有半点不悦,反倒有种被亲近的暖意。可见, 称呼 的艺术,不仅仅在于词汇本身,更在于说话时的语气、眼神,以及彼此之间那种无需言语的心照不宣。

我有个表哥,他自小被姑妈带大,对姑妈感情极深。姑妈如今也近九十高龄, 白头 胜雪。表哥从不叫“姑妈”,而是坚持叫“妈妈”,而且是带着尾音拖长的“妈——妈——”。他解释说,这个 称呼 ,代表着他最纯粹的孺慕之情,也承载了姑妈把他视如己出的所有 爱意 。这个 称呼 ,对于他们这对没有血缘却胜似血缘的母子来说,简直就是一部厚重的 情感 史诗。这让我看到了,在 白头老母亲 面前, 称呼 早已超越了伦理上的界定,直抵人心的最柔软处。
其实,我们中国的 习俗 里,对长辈的 称呼 是极其讲究的。从前,晚辈对长辈,尤其到了 白头 的年纪,除了“爹娘”、“老人家”,还会加上姓氏,以示 尊重 ,比如“张老夫人”、“李 老母亲 ”。但在现代社会,尤其是直系亲属之间,这种略显疏远的 称呼 就少了。更多的是在亲昵中寻找 敬老 的平衡点。比如,我有一个朋友,他从小叫他 母亲 “娘”,因为他的祖辈就是这么传下来的,他觉得这个字更具古朴的温情,带着一种岁月的沉淀感。每次听他喊“娘”,总觉得那声音里有股黄土的芬芳,有种与生俱来的土地 情感 。
那么,到底有没有一个标准答案, 家有白头老母亲怎么称呼 才是最合适的?我的观点是,没有。这就像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家庭,更没有两段完全一样的母子(女)情。最合适的 称呼 ,往往是那个在漫长岁月中,你和你的 老母亲 共同磨合出来,彼此都感到舒适、温暖且充满 爱意 的那个。
有时,我们会用一些带点玩笑意味的 称呼 ,比如我姐会叫我妈“老佛爷”,我妈听了,会假装嗔怪地瞪她一眼,但眼底分明是藏不住的笑意。这种“老佛爷”的 称呼 ,并非不敬,反而是孩子与 母亲 之间特有的亲密互动,是孩子知道 母亲 不会真的生气,是 母亲 明白孩子并非真心冒犯,而是在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表达 爱意 和撒娇。这种 情感 的默契,远比 称呼 本身更有力量。
再比如说,我有个邻居,她一直叫她 白头老母亲 为“老太太”,但这个“老太太”从她嘴里说出来,却带着一种难以名状的 尊重 与骄傲,仿佛在说:“看,这是我那个智慧又可爱的 老母亲 !”她会一边搀扶着 母亲 散步,一边轻声细语地叫着“老太太,您慢点儿。”那画面,温情得能把人心都化开。这说明, 称呼 的选择,往往折射出我们对 母亲 当下状态的理解和接纳。
我们还应该考虑到 母亲 本人的感受。有些 母亲 ,即使 白头 苍苍,却仍旧保有年轻的心态,她们可能更喜欢孩子沿用小时候的 称呼 ,比如“妈妈”或者“姆妈”,这会让她觉得自己没有那么“老”,仿佛时光倒流,回到了孩子还在膝下承欢的岁月。而有些 母亲 ,可能更享受那种被 敬老 ,被认为“一家之主”的感觉,那“老妈”、“ 老母亲 ”的 称呼 ,便显得分外熨帖。所以,细心观察 母亲 的反应,甚至直接和她聊聊,问问她更喜欢听哪种 称呼 ,这本身就是一种充满 爱意 的沟通。
我曾经读过一篇文章,讲到一个孩子,他的 老母亲 因为中风,语言能力受损,无法再清晰地叫出他的名字。他每次去看望 母亲 ,都会在她耳边一遍遍地轻唤“妈”,即使 母亲 无法回应,他依然坚持。他说,那个 称呼 ,不仅仅是他对 母亲 的呼唤,更是他对过去美好 回忆 的挽留,是他对 母爱 的最后一份坚持。这种 情感 ,跨越了语言障碍,直抵灵魂深处。
讲到这里,我想起了自己和 母亲 之间的一个小插曲。有一次,我妈生病住院,我去看她,她躺在病床上,脸色蜡黄。我握着她的手,轻轻地叫了声“妈”。那一刻,我没带任何修饰,没用任何前缀,就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妈”。可我的声音却不自觉地哽咽了。她抬眼看着我,吃力地笑了笑。那一刻,我觉得所有的 称呼 ,所有的 习俗 ,所有的字眼,都抵不过这一个字里蕴含的深厚 情感 。那个“妈”,承载了我所有的担忧、 爱意 和不舍。它就像一条无形的线,将我们紧密相连,即使 母亲 已 白头 ,即使我已不再年幼,这份连接却永远存在。
家有白头老母亲怎么称呼 ,这不仅仅是语言学的探讨,更是我们对生命,对 亲情 ,对 岁月 流转的一种深刻理解与回应。它关乎 尊重 ,关乎 爱意 ,关乎我们如何在日常细微之处,将对 老母亲 的 敬老 之情,表达得有温度,有深度。
因此,无论你选择叫她“妈”、“妈妈”、“老妈”,抑或是带着家乡口音的“阿娘”、“姆妈”,最重要的,不是 称呼 的字眼本身,而是你喊出那个 称呼 时,心中的那份真挚与温柔。是那份无论 母亲 白头 与否,你都将永远是她孩子,她都将永远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的笃定。这个 称呼 ,它如同一个密码,开启的是一扇通往 亲情 深处的门,里面有我们的成长,有她的付出,有那些说不尽道不明的 回忆 与 爱意 。所以,去用你觉得最舒服,最能表达你 情感 的方式去 称呼 她吧,因为在 白头老母亲 的心里,只要那是你带着 爱意 的呼唤,那便是世间最动听的声音。这份 爱意 ,无需复杂的修饰,只需真诚的流露。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