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尊敬的校长怎么称呼呢? 这个问题,我琢磨过不止一次。真的。尤其是在毕业多年后,某个午后,阳光把空气里的尘埃照得清清楚楚,你突然就想起了那个人的时候。
脑子里蹦出来的,可能不是一个标准答案,甚至不是一个固定的称谓。
说真的,这事儿吧,挺微妙的。

如果一位校长,你对他所有的印象,都仅仅停留在“校长”这个职位上——那个在开学典礼上念着稿子、在学校通告上签着大名、巡视课堂时板着面孔的身影——那么,你大概只会,也只能,毕恭毕敬地称呼一声“X校长”。这声称呼,充满了距离感,是规则,是秩序,唯独少了点人情味儿。它像一件熨烫得笔挺却有点紧的制服,穿着合规,但你总想扯一扯领口。
可我们今天想聊的,是那种……能让你在毕业十年、二十年后,还会在同学聚会上津津乐道,会不自觉模仿他某个标志性动作,甚至会在自己孩子不听话时,脱口而出一句“要是我们当年那位校长在,看你敢不敢”的,那种 最尊敬的校长 。
对于这样的人, 怎么称呼呢 ?
我想起了我的初中校长,我们都喊他“老李”。当然,不是当着他的面。私底下,带着一点点亲昵和“大不敬”的少年意气。老李个子不高,微胖,冬天总爱穿一件深蓝色的棉袄,袖口磨得发亮。他最大的特点,不是在全校大会上发表什么激动人心的演说,而是在傍晚,操场上只剩下三三两两打球的男生时,他会慢悠悠地踱步过来,也不说话,就站在篮球架下,笑眯眯地看着。
谁投篮的姿势不对,他会冷不丁地指点一句:“手腕要压下去嘛,软绵绵的像什么样子!” 谁因为一个球跟同学闹了别扭,他会走过去,一手一个揽着肩膀:“多大点事儿?打球,是为了开心,不是为了置气。走,去我办公室,我那儿有罐茶叶,你们给我评评怎么样。”
于是,那间总是飘着淡淡茶香和墨水味的办公室,成了我们这些“问题少年”的避难所。在那里,他不是“校长”,他就是“老李”。一个愿意听你叨叨那些鸡毛蒜皮的烦恼,会给你削个苹果,会跟你聊聊NBA战况的“忘年交”。
所以,当我们毕业后回去看他,一声“李校长”,喊出口总觉得生分。我们更愿意,也更习惯,在他爽朗的笑声里,略带羞涩地喊一声:“李老师,我们回来了。”
你看, “老师” 。
有时候,这才是对一位教育者,尤其是身居高位的教育者,最高的赞誉。它剥离了所有行政的光环,回归到了教育最本真的原点——传道、授业、解惑。当一个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称呼一位校长为“老师”时,那意味着,在这位学生心里,他首先是一个值得信赖和学习的引路人,其次才是一个管理者。这份 敬意 ,纯粹,干净,不含任何杂质。
我还有一个朋友,他们高中的校长是位优雅的女士,五十多岁,永远穿着得体的套装,头发一丝不苟。她雷厉风行,治校极严。起初,所有人都怕她。她会站在宿舍楼下,用锐利的眼神检查每个窗口晾晒的衣物是否整洁。她会在食堂里,亲自监督学生们是否浪费粮食。
你可能会觉得,这样的校长,只会收获畏惧。
但有一次,一个女生因为高考压力太大,加上家庭变故,在晚自习时情绪崩溃,躲在楼梯间里哭。是这位女校长,第一个找到了她。朋友说,她从没见过校长那么温柔的样子。她没有一句苛责,只是脱下自己的外套,披在那个瑟瑟发抖的女孩身上,轻轻地抱着她,像妈妈一样,在她耳边说:“没关系,都会过去的。有我在。”
从那天起,大家对她的称呼没变,依然是“王校长”。但这两个字背后的分量,彻底变了。它不再是冷冰冰的职位符号,而成了一种象征,象征着一种可以依靠的力量,一种严厉背后深藏的温情。这声“王校长”里,有服气,有信赖,更有那种被保护、被懂得之后,从心底升腾起来的、沉甸甸的尊敬。
所以, 最尊敬的校长怎么称呼呢 ?
它可能是一个亲切的昵称,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它可能是回归本真的一声“老师”,充满了孺慕之情。它也可能依然是那个规规矩矩的“X校长”,但字里行间,你的语气、你的眼神,早已泄露了所有的秘密。
真正的称呼,从来不只是嘴上的发音,更是心里的回响。
是你看到学校那棵老槐树,就会想起他曾在树下和你们聊天的场景。是你路过一家书店,看到某本他曾推荐过的书,会下意识地驻足。是你自己在工作中遇到了挫折,会突然想起他当年那句“年轻人,别怕犯错,天塌不下来”。
这份 尊敬 ,已经内化成了一种精神烙印。这时候,你叫他什么,还重要吗?
他就是“校长”,一个独一无二的符号,一个定义了你某段青春岁月的坐标。你甚至不需要加上姓氏,在你的语境里,在你们那届同学的语境里,“咱们校长”这四个字,指代的永远是,也只能是,那一个人。
所以,别再纠结于那个标准答案了。
去想想,那个让你尊敬的校长,他身上哪一点最打动你?是那双总是温暖厚实的手,是那句总挂在嘴边的口头禅,还是那个在关键时刻为你挺身而出的背影?
想明白了这些,那个最恰当、最真诚、最能代表你心意的称呼,自然就会浮现在你的唇边。
它或许,就是一句最简单的——
“嘿,我们的老校长。”
而这,已然是最高的褒奖。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