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读到赤壁那段,我总在琢磨一个特有意思的事儿。不是草船借箭有多神,也不是火烧连环船有多壮观,而是 诸葛亮 和 鲁肃 这俩人,他们私下里,到底是怎么称呼对方的。
这问题,你乍一看,可能觉得挺无聊。不就是个名字嘛?叫“ 子敬 ”呗,古人称字,以示尊重。没错,是这么个理。但你细品,这俩人的关系,从头到尾,那叫一个波澜壮阔,那叫一个暗流涌动。一个称呼,在不同的场合,从同一个人嘴里说出来,那味道,可就千差万别了。
咱们把时间线拉回到最开始,舌战群儒那会儿。

那时候的 诸葛亮 是什么身份?一个从隆中乡下跑出来的“村夫”,刘备集团的说客,光杆司令一个,来江东是求救的,是求爷爷告奶奶来的。而 鲁肃 呢?东吴重臣,周瑜的好哥们儿,是孙权面前说得上话的“自己人”。
在这种情境下,你觉得 诸葛亮 会怎么叫 鲁肃 ?
我猜,是一种带着客气,又略带疏离,还得显出自己不卑不亢的称呼。很可能是“ 鲁肃 大人”,或者更文雅一点,带着试探的“ 子敬 先生”。这个称呼,是安全的,是符合外交礼仪的。里面有尊重,但没有亲近。 诸葛亮 的眼睛,那时候肯定是在滴溜溜地转,他看的是整个江东的局势,而 鲁肃 ,是他进入这个局的第一扇门。他得敲得响,还得敲得有分寸。
叫一声“ 子敬 先生”,既捧了对方,又没把自己放得太低。高明,实在是高明。
然后,就是赤壁之战那段蜜月期了。
那是什么日子?那是 孙刘联盟 最牢固,最像那么回事儿的时候。俩人一条心,共同的目标就是把曹操那八十万大军给干回老家去。你想想那个画面,草船借箭的那个晚上,江面上大雾弥漫,伸手不见五指。一条小船上,就坐着 诸葛亮 和 鲁肃 。
这时候, 诸葛亮 嘴里的称呼,绝对变了。
不会再是“先生”或者“大人”了。那太生分。他会很自然地,甚至带着一丝调侃和亲昵地,叫一声“ 子敬 ”。
“ 子敬 啊,你看这天赐大雾,岂非天助我也?”
“ 子敬 ,你且放心,三天之内,必有十万支箭。”
这一声“ 子敬 ”,喊得是那么理直气壮,那么充满了兄弟般的信任。这里面,是战友的情谊,是智谋相当的惺惺相惜。 鲁肃 呢,估计也是心里一块石头落地,他赌对了人。这个从荆州来的年轻人,不是光会耍嘴皮子,是真有通天彻地之能。他回报的,可能也是一声“孔明先生”或者干脆就是“孔明”。这是一种默契,一种在刀尖上跳舞的默契。
但是,好景不长。赤壁打完了,蜜月期结束了,最要命的问题来了—— 荆州 。
这“借 荆州 ”,简直成了后来 孙刘联盟 身上的一道疤,时不时就得被揭开,鲜血淋漓。而负责来回奔走,处理这烂摊子的,又是 鲁肃 。
这时候, 诸葛亮 嘴里的那声“ 子敬 ”,味道就全变了。
它成了一种外交辞令,一种糖衣炮弹,一种拖延战术的润滑剂。
当 鲁肃 第一次跑来讨要 荆州 时, 诸葛亮 估计会拉着他的手,一脸沉痛,满眼真诚地喊:“ 子敬 兄!非是我等不还,实乃……”然后巴拉巴拉说一堆理由,主公新丧啊,根基未稳啊,情真意切,让你觉得不答应他都对不起这份兄弟情。这一声“ 子敬 兄”,比“ 子敬 ”更进了一步,直接攀上亲戚了,目的就是让你心软。
当 鲁肃 第二次、第三次来的时候, 诸葛亮 嘴里的“ 子敬 ”,就开始带上了一点点的无奈和……敷衍。
“唉, 子敬 ,此事……一言难尽啊。”
那个调调,那个表情,潜台词就是:你怎么又来了?这事儿你还没明白吗?我就是不给,但我也不能明说,咱俩就这么耗着吧。这时候的“ 子敬 ”,更像是一个符号,一个开启“ 荆州 问题”无限循环模式的开关。
说白了, 鲁肃 这个人,在很多演义故事里,被塑造成一个老实人,一个和事佬。好像他总被 诸葛亮 耍得团团转。但你去看正史, 鲁肃 才是那个最早提出“榻上策”,规划了东吴版“隆中对”的顶级战略家!他是个眼光极其长远的人,他看得清天下大势,知道 孙刘联盟 对抗曹魏是唯一的出路。
所以,他不是傻,他是在顾全大局。
诸葛亮 也知道这点。他深知 鲁肃 的底线在哪里。所以他的称呼,始终保持在“ 子敬 ”这个亲切而又不失分寸的层面上。他不敢,也不会用一种轻蔑或者疏远的称呼去刺激 鲁肃 。因为他需要 鲁肃 这个联盟的“压舱石”。
他俩的关系,就像是两个顶尖的牌手。 诸葛亮 手里捏着“ 荆州 ”这张牌,反复打,反复试探。而 鲁肃 手里,捏着整个“ 孙刘联盟 ”的底牌。 诸葛亮 对 鲁肃 的称呼,就是他出牌时的吆喝。时而亲热,时而为难,时而恳切,都是为了让对方心甘情愿地接下自己递过来的牌。
我甚至可以想象一个场景。
在某个夜深人静的时刻, 诸G亮 处理完了一天的军务,独自一人坐在灯下,他会想些什么?他可能会轻轻叹一口气,自言自语:“唉, 子敬 啊 子敬 ,你莫怪我。非是我不念旧情,实乃情势所逼……”
在那个没有旁人的瞬间,这一声“ 子敬 ”,或许才是最真实的。它包含着歉意,包含着无奈,也包含着对一个可敬对手的复杂情感。他知道自己利用了 鲁肃 的大局观,但他别无选择。为了刘备集团的生存和发展,他必须这么做。
所以, 诸葛亮 要怎么称呼 鲁肃 ?
这根本不是一个简单的称谓问题,这是一部浓缩的 孙刘联盟 兴衰史。
从“ 子敬 先生”的初见,到“ 子敬 ”的并肩作战,再到“ 子敬 兄”的虚与委蛇,最后可能只剩下回忆里一声无声的叹息。这个称呼的背后,是政治的博弈,是人性的复杂,是两个顶级聪明人,为了各自的主公,在这乱世棋盘上,下出的一盘既精彩又令人唏嘘的对局。
那个时代,一声“ 子敬 ”,重如千钧。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