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 郭德纲和舅舅怎么称呼 ”,好多人第一反应,那不就叫 舅舅 呗?嗨,要是真这么简单,今天这事儿就没得聊了。这俩人之间的称呼,那可不是简简单单一个亲戚名头能概括的,里面裹着的是 德云社 草创时期的风雨、相声门里的规矩,还有那份比血缘更浓的江湖义气。
咱们得先把人对上号。郭德纲的这位 舅舅 ,大名 张文顺 。相声迷们都尊称一声“张先生”。老爷子可不是一般人,人家是 德云社 的创始人之一,是正儿八经的元老,是跟郭德纲、李菁一起,把当年那个叫“北京相声大会”的小摊子撑起来的顶梁柱。
所以你看,这关系一下就复杂起来了。

在家里,在私底下,郭德纲对着张文顺,那肯定是一声亲亲热热的“ 舅舅 ”。这是血缘,是天伦,是打小儿的情分。你能想象那个画面,郭德纲还是个没混出名堂的小黑胖子,在舅舅家,或许是蹭顿饭,或许是诉诉苦,那声“舅舅”,喊出来是带着依赖和亲近的。而张文顺先生,估计也就是“德纲,德纲”地叫着,带着长辈对晚辈的疼爱和期许。这层关系,是他们之间最温暖的底色。
但是,一旦踏入 德云社 的后台,一旦站到那个说相声的台子上,这 称呼 的学问就大了去了。
张文顺 先生在相声界的辈分和地位摆在那儿。他不仅仅是郭德纲的长辈,更是相声事业上的前辈、合作伙伴。在那个讲究“师承辈分”、“长幼尊卑”的江湖里,郭德纲作为班主,对外、对内,在正式场合,提到张先生,更多的时候会用“张文顺先生”或者“张先生”这样的尊称。这不仅仅是礼貌,这是一种姿态,是对老一辈艺术家的尊重,也是向整个行业宣告:我们 德云社 ,是懂规矩、敬前辈的。
你琢磨琢磨,当着于谦、高峰、李菁这些同辈或者晚辈的面,郭德纲如果一口一个“我舅”,那成什么了?把一个江湖团体,瞬间就拉低成了家庭作坊,格局小了。所以,在“班主郭德纲”这个身份下,他必须把“外甥”这个角色往后放。这是 江湖 的体面。
反过来, 张文顺 先生怎么称呼郭德纲?台上使活儿的时候,为了节目效果,怎么砸挂怎么来,什么“小黑胖子”、“郭大班主”,那都是为了逗观众一乐。但台下,在德云社的后台,当着众多徒子徒孙的面,张先生绝对不会没大没小地直呼“德纲”。他可能会用一种更显亲近又带着点威严的方式,比如直接说“你过来”,或者跟别人说“让郭德纲怎么怎么样”。他用自己的身份和气场,自然而然地确立了那种“你是我看着长大的,但现在你是挑大梁的”复杂关系。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听郭德纲自己说的段子,说早年间,后台但凡有点什么事儿摆不平,演员之间闹了什么小矛盾,只要张先生往那儿一坐,眼睛一瞪,沙哑着嗓子说一句话,立刻就鸦雀无声。那股子“老炮儿”的劲儿,是 德云社 的定海神针。那时候,他在后台,就不是谁的 舅舅 ,他是 德云社 所有人的“主心骨”,是那个能镇得住场子的“老先生”。
所以, 郭德纲和舅舅怎么称呼 ,这根本就不是一个固定的答案。它像一个变焦镜头,随着场景的切换而变化。
在生活的日常里,它是“ 舅舅 ”和“德纲”,是亲情。在德云社的后台,它是“张先生”和班主,是规矩与尊重。在合作的舞台上,它又变成了捧哏和逗哏的互相调侃,是艺术。
这几种 称呼 的切换,恰恰就是郭德纲和张文顺先生关系的真实写照:以亲情为纽带,以江湖道义为准绳,以相声事业为共同的目标。这种关系,在今天的社会里,其实已经不多见了。它不是纯粹的亲戚,也不是纯粹的同事,它是一种带着浓厚传统色彩的、充满人情味儿的“合伙”关系。
张文顺先生去世后,郭德纲为他操办后事,德云社官网把张先生的照片永远地放在了“德云元老”那一栏的第一个,后面清清楚楚地写着“ 德云社 创始人”。郭德纲在各种场合,但凡提及张先生,言语间那种发自肺腑的敬重和怀念,是装不出来的。那一刻,他口中的“张文顺先生”,分量比一万声“ 舅舅 ”还要重。
因为那一声“先生”,包含的不仅仅是亲情,更是对一个陪着自己从无到有、在最难的日子里不离不弃的战友、长辈、引路人的全部情感。所以说,一个简单的 称呼 ,背后是一部 德云社 的创业史,是一段相声江湖的恩义情仇。我们听的,又何尝只是一个称呼呢?我们听的,是那个时代,那群人,那种骨子里的情义。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