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上半场或梦想高悬:上面的一半怎么称呼?

这问题,初听之下,总让人觉得有点儿古怪,甚至带着一丝孩童般的天真。上面的一半,怎么称呼?是啊,到底怎么称呼?就像你拿着一个苹果,一刀下去,分成了两半。下面那半,你可能叫它“带底座的”,或者“稳当的那边”。那上面那半呢?悬空的?缺了支撑的?还是……更接近天空的?哈哈,思绪一下子就野了,不是吗?我总觉得,这问题背后藏着某种深不见远的哲思,远比表面看起来要复杂得多,有趣得多。

我们的大脑,习惯了给所有事物贴标签,分门别类,这是我们理解世界、驾驭世界的方式。可偏偏有些东西,它就那么“卡”在那里,让你愣是找不着一个精准又恰当的词儿去命名。上面的一半,它不是一个完整的实体,它存在的意义,似乎总是与“下面的一半”紧密相连,是某种被切割、被分割之后的结果。但,这并不代表它没有自身的独立性,或者说,独属于它的韵味和挑战。

就拿我们的人生来说吧。不是常说“人生上半场”、“人生下半场”吗?这“上半场”,在我看来,可不就是那个“上面的一半”?通常指的是青年时代到中年,大概四十岁左右,学业、事业、家庭,所有的一切都在摸索、奋斗、奠基。那是个充满张力、生机勃勃的阶段,你几乎是铆足了劲儿往前冲,眼睛里闪烁着对未来的无限渴望。那上面的一半,它怎么称呼?是“青涩的奠基石”?还是“沸腾的梦想熔炉”?亦或是“一场还没走到终点的马拉松”?你看,即使是同一个概念,不同的人,不同的经历,都会给出千差万别的答案。

人生上半场或梦想高悬:上面的一半怎么称呼?

我一个老哥们儿,前几年刚过五十,他喝着闷酒,跟我说:“老弟啊,我这‘上面的一半’,过得稀里糊涂,就像一团乱麻。年轻时不懂事,光顾着玩,后来才拼命追赶,好不容易有点成绩,结果身体又开始不听话了。”他眼里的上面一半,是“带着遗憾的追赶”。而我另一位发小,高中毕业就去了南方闯荡,白手起家,如今已是身家不菲。他谈起那段岁月,眉飞色舞,说那是“燃烧的青春,是每一滴汗水都值得的勋章”。你看,同样是“上面的一半”,体验感,称呼感,完全不一样,简直是云泥之别。

所以,想要给“上面的一半”一个统一的称呼,本身就是个伪命题。它没有标准答案,因为它太个人化了,太主观了,太承载着每个生命独有的印记和感受了。也许,我们根本就不该试图去“命名”它,而是去感受它、体验它、理解它。

我常常想,当我们仰望星空,那浩瀚的宇宙,是不是也可以看作是地球的“上面一半”?它神秘,深邃,充满未知,让人心生敬畏。我们称呼它“宇宙”、“苍穹”、“星辰大海”,这些词汇,每一个都带着人类探索的渴望和对宏大存在的想象。但无论怎么称呼,那种超越凡尘、触不可及的距离感,以及它所代表的无限可能,却是共通的。它永远在那里,引诱着我们去窥探,去追寻。所以,上面的一半,有时也意味着 高远和无限

再回到更具象的层面,当我们谈论一个建筑物,比如一座摩天大楼。它的“上面一半”,是顶层公寓?是观景台?是直插云霄的塔尖?那些被称作“云端会所”的地方,是不是就代表了某种 俯瞰众生、掌控一切 的权力或地位?住在高层的人,视野更开阔,噪音更小,空气似乎也更清新。这无形中就赋予了“上面的一半”一种象征意义—— 优越和超脱 。可有时,高处也意味着不接地气,意味着孤独,意味着风雨来临时首当其冲的冲击。所谓高处不胜寒,大概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这“上面的一半”,它同时也是一种 挑战和责任 的代名词。

艺术创作中,画一幅画,构图的“上面一半”常常是天空、远山、建筑的上部,它承载着光线、氛围和景深。小说写作里,故事的“上面一半”可能就是高潮之前的铺垫、冲突的积累,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部分。它在为最终的爆发蓄力,为读者制造期待。在这些情境下,上面的一半,似乎更应该被称作 “期待的序章” “氛围的构建者” 。它不是结局,却为结局的到来,搭建好了舞台。

而生活中那些琐碎的瞬间,比如你切开一个西瓜,上面那半,往往是水分更足、更甜的那一块,因为受光照更均匀。这时的“上面一半”,就简单多了,它就是 “甜的那头” 。你看,不同的语境,不同的视角,同一个词语,立马就有了不同的风貌。这正是语言的魅力,也是人心的复杂。我们试图用有限的词汇去框定无限的世界,可总有那么些缝隙,是词语无法抵达,只能靠心去领会的。

我有时候在想,这问题本身是不是也暗示了某种残缺?只有被分割了,才会有“上面的一半”。一个完整的整体,我们不会去问“上面的一半怎么称呼”,因为那没有意义。只有当某个东西被硬生生地拆开,或者从整体中被抽离出来时,才会有这种命名上的困惑。这就像一个人,他的人生被切割成不同的阶段,他的梦想被分为已实现的和未实现的,他的情感被分为明朗的和隐晦的。那些未知的、尚未触及的、或仅仅是“可能性”的部分,是不是就是我们心中的“上面的一半”?

它可能是我们 尚未抵达的远方 ,是那些挂在心尖儿上的 高悬的梦想 。我们总觉得,只要再努力一点点,再攀登高一点点,就能触碰到它,就能给它一个明确的称谓。可往往,当我们真正抵达后,又会发现,原来那“上面的一半”之上,还有更高的“上面的一半”,还有更多未知的维度在等待着被探索、被命名。这就像爬山,你以为山顶就是终点,却不知还有连绵的山脉在远处召唤。

所以,如果非要我给一个带有个人色彩的称呼,我会说,“上面的一半”啊,它就是 “未被完全定义的可能性” 。它包含了憧憬,包含了希望,也包含了挑战和不确定性。它没有一个固定的模样,不像“屋顶”或“帽檐”那样具象。它更像一种存在状态,一种指向未来的、向上延伸的姿态。它可能是你我生命中那些依然在孕育、在生长、在等待被发现和塑造的部分。

它可能是一种心态,一种即使身处低谷,也能仰望星空,心中仍有高悬之梦的韧性。它可能是我们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依然选择去相信美好,去努力向上的那份执着。

当我在深夜里,看着窗外那朦胧的月亮,它高悬于空中,不偏不倚,仿佛就是这世间一切的“上面一半”。它冷峻、清澈,又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温柔。我们称它为“月亮”,可它在诗人笔下,又是“玉盘”,是“冰轮”,是“嫦娥的故乡”。你看,即使是同一个月亮,因着不同的心境,也有了千百种称谓。

所以,上面的一半怎么称呼?我想,最好的回答,或许是,它就是 “由你我来共同书写的,尚在进行时的那一部分” 。我们每天都在给它添砖加瓦,都在用自己的行动和感受去定义它,去丰满它。它没有一个既定的、完美的名称,它的名字,就在我们每日的生活中,在每一次选择里,在每一次跌倒后又爬起来的瞬间里,慢慢地浮现,慢慢地成型。而这,恰恰是生命中最迷人、最充满力量的地方,不是吗?它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词,一个关于持续生长和探索的动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