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得从我院子墙角那棵不起眼的“野草”说起。刚搬来江苏这边的镇上,啥都新鲜,连带着对花花草草也多了几分好奇心。那天下午,我正侍弄我的月季,眼角余光瞥见一根细得跟线一样的藤蔓,弱不禁风地缠在墙角的旧竹竿上,底下,土里,却鼓着一个硕大无朋、疙疙瘩瘩的块茎,把地皮都给顶起来一块,那架势,仿佛是地底下有什么洪荒猛兽要破土而出。
我这北方长大的汉子,哪见过这阵仗?心里直犯嘀咕,这到底是个什么宝贝?
正好隔壁王叔遛弯回来,我赶紧把他拉过来。“叔,您给瞧瞧,这是个啥?”

王叔眯着眼,扶了扶老花镜,嘿嘿一笑,用一口地道的苏南土话告诉我:“哦哟,这个啊, 地不容 嘛!”
地不容 ?我嘴里念叨着这三个字,感觉一股子霸气扑面而来。多形象,多有劲儿!就是说它那个块茎,大得连土地都容纳不下。这名字,简直是为它量身定做的,充满了土地的原始力量感。说白了,就是一种带着泥土芬芳的、毫不做作的生猛。这让我一下子就对“千金藤”这个书面语名字在江苏的本土化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后来跟镇上老人聊天多了,才发现,关于 千金藤 的称呼,远不止 地不容 这么一个。在另一个场合,一个摆摊卖草药的老奶奶,管它叫 金线吊乌龟 。
你听听, 金线吊乌龟 !这个名字,画面感瞬间就拉满了。那细细的、坚韧的藤蔓,可不就是那“金线”?而那个埋在土里、形状不规则、表面有着龟裂纹路的块茎,活脱脱就是一只憨态可掬的“乌龟”。一根金线,吊着一只大乌龟,这名字里透着一股子民间智慧的诙谐和想象力。它不像“地不容”那么硬核,反而多了几分俏皮和诗意。
从 地不容 到 金线吊乌龟 ,我仿佛看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前者,是江苏人骨子里那种务实、直接,甚至有点倔强的脾性,看东西直抵本质,不玩虚的;后者呢,又展现了水乡人民细腻、善于联想、热爱生活的一面,再普通的东西,也能给它咂摸出点趣味来。
那么,我们文章的标题,那个官方又典雅的名字—— 千金藤 ,在江苏的日常口语里,反而成了最陌生的一个。你跟街坊邻居说“千金藤”,人家多半一脸茫然,但你一说 地不容 或者 金线吊乌龟 ,对方立马就能心领神会地指给你看,“哦哦哦,就是墙根底下那个嘛,那玩意儿多着呢!”
这就是地方语言的魅力所在。它不是冰冷的植物学分类,不是药典上干巴巴的名词。它是有温度的,有故事的,是祖祖辈辈的人们,在田间地头,在屋前檐后,与这种植物朝夕相处后,用最贴切、最生动的方式,给它打上的独一无二的文化烙印。
我特地去查了些资料,发现这 千金藤 ,学名叫头花千金藤(Stephania japonica),确实是味中药,有清热解毒、祛风止痛的功效。但这玩意儿有毒,不能乱用,尤其是它的块茎。镇上的老人也说,以前缺医少药的年代,会用它的藤捣烂了外敷,治个跌打损伤什么的,但绝对没人敢随便拿来内服。你看,这又是民间智慧的另一面——经验的传承与对自然的敬畏。他们不一定懂什么生物碱,但他们知道,这“乌龟”,惹不起。
在江苏的不同地区,这称呼可能还有细微的差别。比如靠山的一些地方,可能更偏爱 地不容 这个叫法,因为它直观地描绘了植物与土地的关系。而在水网密布的平原地区,人们的想象力可能更容易被那根飘逸的“金线”所吸引,于是 金线吊乌龟 就流传得更广。这背后,隐隐约约地,还藏着不同地域地理环境和人文风貌的密码。
现在,我再看到墙角那棵植物,感觉完全不一样了。它不再是面目模糊的“野草”。在我眼里,它时而是那个霸道得“地都容不下”的倔强生命,时而又是那个被一根“金线”从天而降,悬吊在半空中的神奇“乌龟”。它身上,刻着江苏这片土地的名字,流淌着这里人们的语言习惯和生活哲学。
所以, 千金藤江苏怎么称呼 ?答案从来不是唯一的。它可能是粗犷的 地不容 ,也可能是灵秀的 金线吊乌龟 。每一个名字,都是一个窗口,透过它,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种植物,更是这方水土的性情,是流传在口耳之间的、活生生的文化。这些“土名”,远比那个听起来高贵却疏远的“千金藤”,要来得亲切,来得有血有肉,也来得……有意思多了。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