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每次被人问起,我心里都咯噔一下。真的,不是一个简单的“叫爸爸妈妈”就能回答的。这里面的滋味,太复杂了。你可能觉得这有什么难的,但在我们这种家庭里,一个称呼,背后就是一道无形的门,推开是家,关上就是国。
在家里,那必须是 爸爸妈妈 。
脱下那身藏蓝色的警服,卸下腰间那个沉甸甸的铁疙瘩,我爸就是那个瘫在沙发上刷短视频、笑得像个二百斤孩子的普通中年男人。我妈呢,就是那个一边在厨房里捣鼓着红烧肉,一边念叨我房间又乱得像猪窝的、有点可爱的“老母亲”。这个时候,他们不是“王警官”,也不是“李所”,他们就是我一个人的 爸爸妈妈 。我会冲他们撒娇,会因为一点小事跟他们顶嘴,也会在他们累得睁不开眼的时候,悄悄给他们盖上毯子。

这个称呼,是温的,软的,带着饭菜香和烟火气。它代表着一种剥离,一种回归。剥离掉警察这个身份的坚硬外壳,回归到家庭最本真的角色里。我特别迷恋这种时刻,因为只有在这个时候,我才能真切地感受到,他们是属于我的,只属于这个小小的家。
但这个称呼,是有“有效期”的。
电话一响,尤其是那种短促而急迫的铃声,整个家的气场瞬间就变了。上一秒还在为电视剧剧情哈哈大笑的父亲,下一秒已经面色凝重地套上警服,眼神都不一样了,变得锐利,陌生。那种感觉,就像一个熟悉的玩具,突然被按下了某个开关,变成了战斗模式。
这时候,你嘴边的“爸”字,就有点喊不出口了。
在外面,或者说,在他们的“世界”里,称呼就得变。
小时候去我爸单位,那一走廊的叔叔阿姨,见了我都笑呵呵地喊“小家伙”,但我对我爸,却不敢那么随便。我会怯生生地,跟着别人一起喊“王警官”。那两个字从我嘴里出来,特别别扭,像借来的衣服,怎么穿都不合身。我爸听到了,会回头看我一眼,眼神里有点复杂,有欣慰,也有一丝我读不懂的歉意。
父亲母亲是警察怎么称呼 ?在那个严肃、庄重的环境里,称呼是一种纪律,一种尊重。我不能像在家里一样没大没小地喊“老爸”,那会破坏一种秩序感。我得用一个公共的、社会的称谓,来确认他此刻的身份——人民警察,而不是我的父亲。
这种感觉,其实挺割裂的。
你眼睁睁看着最亲近的人,在你面前变成了另一个“人”。他不完全属于你了,他属于那些求助的电话,属于街头巷尾的纠纷,属于深夜里闪烁的警灯。 警察子女 大概都懂这种感觉吧,我们比同龄人更早地理解了“奉献”和“牺牲”这两个词的重量,不是从书本上,而是从一顿又一顿吃不上的团圆饭,一次又一次被临时取消的家庭旅行里。
所以,有时候,我会用一些“外号”来称呼他们。
比如我爸,搞刑侦的,常年黑眼圈,我就偷偷叫他“熊猫侠”。我妈,在派出所当户籍警,每天跟家长里短打交道,我开玩笑说她是“居委会李主任”。这些称呼,是一种我们家庭内部才懂的玩笑,一种消解他们工作严肃性的方式。它像一个缓冲带,让我们在“ 爸爸妈妈 ”和“警官”这两个极端身份之间,找到了一个可以喘息的幽默地带。
喊他们“熊猫侠”,其实心里是心疼。谁愿意天天熬成国宝呢?喊我妈“李主任”,也是佩服她处理那些鸡毛蒜皮的耐心。这些称呼,是带着爱的调侃,也是我们作为 警娃 ,对他们工作最直观的感受。
而有一个称呼,我从来没喊出口过,但它在我心里,喊了无数遍。
那就是——英雄。
这个词,说出来矫情,但对我来说,再真实不过。你可能不知道,半夜被电话惊醒,看着母亲匆忙穿上警服,只留下一句“有任务,你锁好门”的背影,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你也可能无法体会,在新闻里看到警察负伤的消息,心脏瞬间被攥紧,疯了一样打电话却无人接听的恐惧。
每一次他们平安回家,我闻到他们身上那股子不是香水,而是卷宗的油墨味混着一点点消毒水,还有熬了一整夜的疲惫的味道,我都会在心里默念:我的英雄,回来了。
这个称 谓 ,是我给他们的最高荣誉,是我一个人的勋章。它藏着我的骄傲,也藏着我最深的恐惧和担忧。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 父亲母亲是警察怎么称呼 ?
这真的没有标准答案。
它可以是厨房里那声软糯的“妈,今晚吃啥?”也可以是单位里那声恭敬的“李警官,您好。”还可以是朋友面前那句带着自豪的“我爸,是个警察。”更可以是深夜里,在心里为他们祈祷时,那个无声的称呼——“我的英雄”。
每一个称呼,都对应着他们的一种身份,也折射出我的一段心路历程。从最初的不理解、抱怨,到后来的理解、心疼,再到现在的深深的自豪。这个过程,就是一个 警察子女 的成长史。
我们学会了在不同的场合,切换不同的称呼,就像他们娴熟地在“警察”和“父母”这两个角色间切换一样。这或许就是我们这种家庭,独有的默契和生存法则吧。称呼,早已不仅仅是一个代号,它是我辨认他们的方式,是我爱他们的方式,也是我理解他们世界的方式。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