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也怪,这个“ 二胎父母 ”的头衔,就像一顶无形的帽子,戴在许多人头上,沉甸甸的,可真要找个精准、统一、还能让大家会心一笑的 称呼 ,却又那么难。你瞧,街头巷尾,公园长椅上,或者微信群里,大家谈起那些生了俩娃的家庭,嘴上各有各的“说法”,但真正深入骨髓、一听就懂的 叫法 ,似乎从未形成共识。这事儿,本身就挺耐人寻味的。
我一个朋友,生了二胎后,逢人便自嘲是“国家指定超人”。她每次说这话,眼神里都带着一丝疲惫,又掺杂着无法言喻的骄傲。你看,这不就是一种自我 称呼 嘛,带着苦涩,带着无奈,但也带着一份沉甸甸的担当。他们啊,从 大宝 呱呱坠地,再到 小宝 降临人间,一路走来,哪是超人两个字能概括得了的?他们是那个凌晨三点被 小宝 的哭声惊醒,还得哄 大宝 别闹脾气的人;是那个一手抱娃一手炒菜,甚至还要辅导 大宝 功课的人;是那个钱包瘪了又瘪,却依然想给孩子们最好的父母。所以,当他们自 称呼 为“超人”时,我看到的是他们对自我身份的一种戏谑化确认,是对这份“甜蜜负担”最真实的注解。
那么,旁人会怎么 称呼 呢?最直接的,也是最常见的,莫过于“俩娃的爸妈”或者“家有俩宝的XX”。这种 叫法 ,带着一股子生活气息,直白得不能再直白。听起来,既没有那种过度的客套,又饱含着一种市井的亲近。有时,小区里熟识的邻居,会直接喊“ 大宝 妈妈,你家 小宝 今天怎么没带出来玩啊?”或者“哟,那不是 小宝 爸爸嘛,周末又带孩子上哪儿野去了?”这种 称呼 ,多以孩子的身份为锚点,将父母与孩子紧密绑定。它巧妙地回避了给 二胎父母 一个独立的、听起来有些疏离的 称呼 ,转而用最亲近的“某某的妈妈/爸爸”来指代,这其中藏着的是一种微妙的人情味。它似乎在说:看,你们不再只是“张三李四”,你们更是“XX的父母”,这份身份,因为有了两个孩子而显得格外饱满、沉甸。

当然,也有一些带点调侃意味的 称呼 ,比如“响应国家号召的模范家庭”,这话里头,带点玩笑,又带着几分对他们勇气的肯定。毕竟,在现代社会,养育两个孩子,尤其是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成本日益高企的当下,那真不是一般人能轻易做出的决定。所以,当有人这么 称呼 时,其实是在无形中表达着一份理解与敬意。这种 叫法 ,虽然不是主流,却精准捕捉到了 二胎父母 所背负的社会期许和个人付出。他们是政策的实践者,也是家庭责任的坚定承担者,是值得被“模范”一番的。
我还听过一种,是那些家里只有一个孩子的父母,面对 二胎父母 时,眼神里带着点羡慕,又带着点复杂的情绪,有时候会感叹一句:“你们家可真热闹,我真佩服你们!”这声“佩服”,或许才是最能抵达 二胎父母 心底的 称呼 。它不具体,不具象,却包含了对他们精力、财力、毅力的全方位肯定。这份“佩服”,比任何具象的 称呼 都来得真切、有力。因为他们明白, 二胎父母 的生活,绝不是一加一等于二那么简单。那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一场需要无限耐心和智慧的马拉松。
其实,关于“ 要二胎的父母怎么称呼 ”这个问题,本身就带有一种社会观察的视角。它不单单是寻找一个词语,更是对一个群体身份认同的思考,对他们生活状态的侧写。他们是“忙碌的陀螺”,是“双倍的爱”,是“永不打烊的超市”,是“行走的人民币收割机”。这些,都是我从他们的言行举止、从他们的朋友圈动态里,读到的、感受到的。他们很少抱怨,因为抱怨是奢侈的;他们更多的是苦中作乐,在鸡飞狗跳中寻找一丝慰藉。当 大宝 和 小宝 手牵手的那一刻,当兄弟姐妹之间爆发出的那种天然的爱意,足以让他们忘却所有的辛苦,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所以,我个人觉得,与其纠结于一个具象的 称呼 ,不如去理解和感受 二胎父母 的真实状态。他们是那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定义了“多子多福”新含义的人。他们是那些,在琐碎中磨砺出超强韧性的人。他们是那些,用加倍的爱,浇灌出两个鲜活生命的人。或许,我们可以 称呼 他们为“生活英雄”,或者“家庭匠人”。你看,这些 叫法 是不是更贴切,更有人情味儿?它不仅仅是一个代号,更承载着对他们付出与牺牲的认可,对他们勇气与智慧的赞美。
我见过一个妈妈,同时带着两个孩子在商场里,一个小的在婴儿车里睡得正香,大的那个牵着妈妈的手,时不时地好奇地东张西望。妈妈的背影虽然略显佝偻,但每当她低头看看孩子们时,脸上总是洋溢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满足感。那一刻,我觉得所有的 称呼 都显得苍白无力。她不需要一个特定的 称呼 来定义自己,她的行动,她脸上流露出的幸福与疲惫交织的神情,就已经说明了一切。她就是那位,用尽全力去爱、去养育、去陪伴两个孩子的母亲,不是吗?
归根结底, 称呼 ,不过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一种方式,一种符号。而对于 要二胎的父母 来说,他们最在乎的,恐怕也不是别人如何 称呼 他们,而是孩子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是家庭能够和睦幸福。但如果我们非要给一个 称呼 ,我觉得,那些带着理解、带着敬意、带着温暖的 叫法 ,才是最能让他们感到慰藉的。比如,直接而亲切的“ 大宝 / 小宝 爸妈”,比如充满力量的“ 家庭 的脊梁”,再比如那一声发自内心的“真不容易啊,你们辛苦了”。这些,才是真正触及灵魂的“ 称呼 ”,它们虽非正式,却满载着人间烟火气和对生命的热忱。与其绞尽脑汁地寻找一个标准答案,不如用我们最真诚的心去理解、去关怀,这本身就是对 二胎父母 最好的“ 称呼 ”了。因为在他们眼中,他们首先是孩子们的父母,其次,才是那个被社会赋予各种意义的“ 二胎父母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