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这个问题, 两位老爸老妈怎么称呼 ?光是把这几个字念出来,就觉得里面装满了故事,装满了现代家庭的千回百转和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温暖与挑战。不像我们小时候,称呼简单粗暴: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没了。现在可好,家庭结构越来越像个万花筒,五光十色,光怪陆离,但骨子里,那份对爱的渴求,对归属感的执着,却从未改变。
你说这“两位老爸老妈”,到底是个啥情况?我脑子里立刻蹦出好几种画面。最常见的,可能是一个孩子,爸妈离异后各自组建了新的家庭。那么,孩子就有了亲生的爸爸妈妈,又有了继父继母。这就直接凑齐了四位“家长角色”了。还有一种,可能更前卫一些,比如两个同性伴侣家庭决定共同抚养一个孩子,那孩子可能真的就拥有了两对父母——两位爸爸,两位妈妈。甚至,再大胆点设想,一些大家庭里,除了亲生父母,还有叔叔阿姨、舅舅姨妈,因为种种原因,深度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成了事实上的“第二父母”,感情深厚到孩子真的把他们当成了“爸妈”一样依赖。所以你看,这称呼的学问,可不单单是嘴巴上叫什么,它背后牵扯的,是孩子的情感认同,是家庭关系的和谐,更是我们这个时代对“家”的重新定义。
我有个朋友,她家孩子就面临着这样的困境。她和前夫离婚后,各自再婚。她和现任丈夫对孩子视如己出,前夫和现任妻子也疼爱有加。四位大人,都是明事理、有胸襟的人,都真心爱着孩子。可孩子小的时候还好,叫一声“阿姨”、“叔叔”也挺自然。可等孩子渐渐长大,上了小学,开始有了自己的小世界,她就发现不对劲了。有次孩子放学回来闷闷不乐,一问才知道,原来是同学问他:“你到底几个爸爸几个妈妈啊?怎么有时候是张阿姨送你,有时候是李叔叔接你?”孩子心里别扭,觉得别的小朋友都只有一对父母,自己却有这么多“备用”的,感觉自己像个“异类”。

当时我朋友听了,心里那个难受啊!她才意识到,称呼这事儿,对孩子来说,不仅仅是个代号,更是他构建自我认知,定位自己在社会关系中的关键锚点。 一个简单称呼,承载着孩子对家庭完整性的理解,对爱的确认,以及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归属感。
那到底该怎么称呼呢?这绝对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答案,就像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也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家庭。但我可以斗胆分享一些我的“土办法”和“小心思”,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
第一,直接叫名字,但别忘了加上“叔叔”“阿姨”做前缀。 这是最常见的,也是最保险的一种。比如, “张叔叔”、“李阿姨” 。它的优点是清晰明确,不会混淆。缺点呢,就是对孩子和继父母来说,可能会感觉有点生疏,少了一份“一家人”的亲密感。尤其对于继父母而言,他们付出了和亲生父母同样的心血,如果孩子一直用这样略带距离感的称呼,心里多少会有点失落。这种方式,更像是对孩子的“非亲生父母”身份的一种强调,而不是融合。但话说回来,有些孩子天生慢热,或者对亲生父母的忠诚度很高,这样叫会让他们更自在。我们大人不能只顾着自己的感受,孩子的感受才是第一位的。
第二,姓氏加“爸爸妈妈”。 比如, “王爸爸”、“陈妈妈” 。这种方式,我认为是 既尊重了血缘关系,又兼顾了情感投入 的妙招。亲生父母继续叫“爸爸妈妈”,而继父母则冠以自己的姓氏。这样一来,孩子有了两个“爸爸”,两个“妈妈”,但通过姓氏,就能清清楚楚地区分, 杜绝混淆 。而且,“王爸爸”、“陈妈妈”这样的称呼,听起来既亲切又正式,包含了“爸爸妈妈”的亲密,又用姓氏做了区分,一举两得。我个人非常推荐这种,因为它能让继父母感受到被孩子接纳为“父母”的尊重和爱意,又给了孩子明确的界定。这种方式避免了“大爸爸”、“小妈妈”那种容易引起排行和地位感的称呼,更显平等。
第三,给继父母起一个独特的、饱含爱意的“专属昵称”。 比如, “帅爸”、“美妈”、“超人爸”、“仙女妈” 。这听起来是不是很潮,很有趣?孩子们的世界,充满想象力。如果家庭氛围足够开放和幽默,孩子们完全可以和继父母一起,给他们量身定制一个独一无二的爱称。这不仅仅是个称呼,更是一种 情感的纽带,是彼此关系的独特印记 。每次叫出来,都带着一份只有他们之间才懂的甜蜜和默契。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它 强调了个性和亲密性 ,让孩子觉得继父母是特别的存在,而不是某种“替代品”或“附带品”。这需要四位大人都有足够的智慧和包容,去接纳这份“特别”,并乐在其中。
第四,如果家里是异国文化背景,或者想显得更国际化,可以尝试英文称谓。 比如,亲生父母叫 “爸爸/妈妈” ,而继父母则叫 “Dad [名字]”或“Mom [名字]” ,例如 “Dad John”、“Mom Sarah” 。这种方式在很多双语家庭中很流行,它巧妙地利用了语言差异来区分称谓,听起来自然又洋气,也避免了中文称谓中可能存在的尴尬。而且,它同样赋予了继父母“父母”的地位,又通过名字进行了区分。
第五,最最重要的一点,是“共同协商,孩子做主”。 别以为大人的世界里,什么都是大人说了算。在称呼这件事情上,孩子的感受才是 至关重要、举足轻重 的。这四位“老爸老妈”——不管他们是亲生父母和继父母,还是同性伴侣的共同养育者,都应该坐下来,开诚布公地聊聊,然后把选择权交给孩子。告诉孩子,他们可以自由选择最舒服、最顺口、最能表达内心感受的称呼。我们可以给他们提供几个选项,但最终决定权在他们。有时候,孩子的智慧会超出我们大人的想象,他们会自己发明出最贴切、最暖心的叫法。 让孩子感受到他们是被尊重、被爱的,而不是被强迫去适应某种称谓。 这种自由和选择,是建立安全感和自信心的基石。
我记得一个心理学专家说过:“称呼,从来不是关系的起点,而是关系的映射。”这句话说得太对了!不管你叫什么, 真正重要的是称呼背后那份沉甸甸的爱、关心和陪伴。 那些“两位老爸老妈”的存在,本身就说明了这个孩子拥有了更多维度的爱。这不是什么值得隐瞒或羞耻的事情,反而是这个孩子独特且丰富的生命体验。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摩擦,一些不理解。比如,有些亲生父母可能会介意孩子叫继父母“爸爸妈妈”,觉得这是“背叛”或“取代”。这种情绪可以理解,但我们也要明白, 孩子的爱不是一个固定容量的杯子,装满了给这个,就不能给那个了。 孩子的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他可以同时爱很多人,他爱继父母,并不意味着他对亲生父母的爱就减少了。恰恰相反,当孩子在一个充满爱、包容、和谐的环境中长大,他会变得更健康、更自信,也更懂得如何去爱。
所以,作为大人,我们要做的是 放下自我的执念和偏见,以孩子为中心,以爱为导向。 鼓励孩子表达他们的真实感受,倾听他们的心声。如果孩子觉得叫“叔叔阿姨”更自在,那就尊重;如果他们想叫“王爸爸”“陈妈妈”,也欣然接受。最糟糕的情况,莫过于大人之间因为一个称呼而争吵不休,让孩子夹在中间,左右为难。那才是真正的伤害。
最后我想说,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了,家庭的定义也越来越宽广。 “两位老爸老妈” 的出现,不再是罕见或“不正常”的现象。它反映的是社会多元化的趋势,是人们对幸福和爱的不同追求。我们不必拘泥于传统,更不必在意旁人的指指点点。只要这个家庭里,充满着 真诚的爱、彼此的尊重、开放的沟通和坚定的支持 ,那这个孩子,无论他有多少位“老爸老妈”,他都将拥有一个比别人更加丰富、更加精彩的人生。而我们所做的,仅仅是帮他找到一个最能表达这份爱和链接的 称谓符号 而已。记住,符号是死的,爱是活的。选择一个好的称呼,让这份爱,流淌得更顺畅,更温暖。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去思考的。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