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问题,初听简单,细想起来,可真是个道道地地的“学问”,里头藏着中国人绵延千年的 医患关系 、 社会阶层 ,甚至是一丝 人情世故 的温度。你说,一个被“聘请”来的大夫,我们到底该怎么叫他?是直呼其名吗?那是万万不可的,至少在大部分语境下,会显得太生硬,少了敬意。叫 医生 ?那是普遍了,谁都能叫,可总觉得少了点“私人订制”的专属感,尤其当他真是你家专门请来的那位。
我常想,这 称呼 啊,就像一件定制的衣裳,得体、合身才能穿出味道。对于 接受聘请的大夫 ,尤其如此。他不再是街边医馆里,你排队等候的众多病人之一,他可能就住在你家,或者定期来访,成了你生活里一个重要的存在。这种关系,自然要催生出一些特别的 称呼 来。
咱们先往回倒腾倒腾,看看老祖宗们是怎么处理这事的。在古时候,哪有什么“聘请合同”这玩意儿?更多的是“延请”二字,一个“延”字,就把那份恭敬和急切给说尽了。那时候,一位 医者 ,尤其是有真本事、有 医德 的,那可是稀罕物件。

最常见也最普及的,莫过于 郎中 。这词儿,听起来就透着一股子江湖气,又带着点亲切。你想想看,一个背着药箱,走街串巷,或是坐在一间不大不小的 医馆 里,捻着胡须给人把脉的 郎中 形象,是不是立刻就浮现在眼前了?“王 郎中 ,我家婆娘又不舒坦了,您给瞧瞧?”这 郎中 二字,既点明了职业,又带着寻常百姓的信任。即便是被某个大户人家请去,头一回,人家可能也会先叫声“王 郎中 ”,瞧着瞧着,熟悉了,真把病看好了,这份 称呼 可能就得升级了。
再往上走,就是 大夫 了。这词儿就高级多了,带点官气,源自古代的官职,原指 士大夫 阶层。后来用来指称有身份、有地位的医生,特别是宫廷里的 御医 ,或者地方上那些声望极高的 名医 。一个家族若能聘得一位“某 大夫 ”长住家中,那可是件极其体面、光宗耀祖的事。这 大夫 的 称呼 ,自带一份敬重,一份权威感,仿佛他不仅能治病,还能主持公道,知晓天地玄机。我听老一辈人讲过,过去农村里,要是谁家能请来镇上的“何 大夫 ”,那全村人都会过来围观,因为这 大夫 啊,可不是一般人能请得动的,人家是瞧病,更是瞧人家的面子和银钱。
还有一种更显尊崇的,就是“某 先生 ”。 先生 这词,在中国文化里分量极重,它不仅指老师,更指那些学问渊博、德高望重的智者、长者。一位 医者 ,如果被尊称为“某 先生 ”,那他所受到的敬重,已经超越了医术本身,达到了人格上的推崇。尤其是在那些书香门第、世代簪缨的家庭里,他们对家中的 私人医生 ,往往就以 先生 相称。这不仅是礼节,更是一种心照不宣的认可——他不仅是看病的,更是能谈文论道、指点迷津的。想想看,一个深宅大院里,女眷们不能轻易出门,家里的 先生 就成了她们和外界连接的少数几个窗口之一。这 先生 ,可能不仅仅是医治身体的病痛,更是排解心中郁结的“ 心理医生 ”了。
我们常说的 医师 ,这词儿听着就更专业化、规范化了。它不像 郎中 那么接地气,也不像 大夫 带着历史的沉淀,更不像 先生 那样饱含人格的尊重。 医师 ,是一个职业职称,在现代社会里,这是最常见的标准 称谓 。无论是医院的 医生 ,还是被企业聘请的厂医,亦或是私人诊所的 坐堂医 ,从官方角度来说,他们都是 医师 。但在实际的口语交流中,“某 医师 ”的用法相对较少,更多的是“某 医生 ”。
那么,具体到“ 接受聘请的大夫 ”,这个“聘请”二字,又给 称呼 带来了什么微妙的变化呢?
如果是一个大型企业,为了员工健康福利,专门 聘请 了一位全职或兼职的 医生 。大家一般会叫他“王 医生 ”、“李 医生 ”。这种 称谓 是基于职业的普遍尊重,但其“被聘请”的属性,其实已经被公司内部的“厂医”、“校医”这类 称呼 给稀释了。比如在工厂里,大家可能直接喊“王厂医”,听起来就更像个岗位 称谓 ,而非纯粹的职业敬称。虽然 医生 也是职业,但“厂医”更强调了其服务对象的特定性。在这种语境下,“ 医生 ”这个 称呼 是基础,而“厂医”则是加入了聘请关系后的岗位化 称谓 。
如果是更亲密、更私人化的“ 私人医生 ”或者“家庭医生”呢?这就非常有意思了。在一个富裕家庭里,专门为家人健康 聘请 的 医生 ,他可能不再是匆匆来去,而是深入家庭生活。我有个朋友,他们家祖上就是开药铺的,后来家道中落,但家族里一直有找 私人医生 的习惯。他说,他们家几代人都把家里的 私人医生 当成亲人,晚辈见了都要恭恭敬敬地叫一声“某 大夫 ”或者“某 先生 ”。因为这位 医生 不仅仅是看病,更是家族健康的守护者,他知道家族成员的病史,知道谁有忌口,甚至知道谁的心事。这份信任,这份投入,让 医生 的角色远远超越了简单的雇佣关系,成了家庭里不可或缺的一员。在这种情况下, 称呼 里的敬意和亲近感会特别浓厚,有时甚至会用 世伯 、 叔叔 之类的亲属 称谓 来代替职业 称谓 ,这足以说明其地位之特殊。
再比如,那些在古老 医馆 里 坐堂行医 的 大夫 。表面上看,他们是被 医馆 老板“聘请”来的,或者说是“合伙人”的关系。但对于病人来说,他就是这 医馆 的“主心骨”, 称呼 上自然是“某 大夫 ”或者“某 郎中 ”。老板对他也会极其尊敬,因为他就是 医馆 的招牌,是带来 诊金 和声誉的关键人物。老板不可能直呼其名,那是在砸自己的招牌,也是在挑战行规。在那个讲究辈分和资历的年代,即便老板是出钱的,但在医术面前,也得毕恭毕敬。
说到这里,就不能不提咱们国家的 御医 。这可是最高级别的“被聘请的 大夫 ”了。他们服务于帝王家,生死系于一线,是名副其实的“伴君如伴虎”。对于这些 御医 ,宫里头有严格的 称呼 规矩。一般是“某 太医 ”,或者直接就叫“某 御医 ”。“ 太医 ”是宫廷 医生 的专有 称谓 ,带着浓厚的皇家色彩。这个 称呼 ,既是身份的象征,也是职责的体现。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关乎着皇帝的安危,所以 称呼 里自然带着一份庄重和威严。
所以你看,这“ 接受聘请的大夫怎么称呼 ”的答案,从来都不是单一的。它像一个万花筒,随着历史的流转、地域的差异、社会阶层的分野,以及雇佣关系的亲疏远近,不断变幻着色彩。
我个人觉得,无论是在哪个时代,何种情境下,当我们面对一位 医者 ,尤其是一位 接受聘请 的 医者 时,最核心的,是那份发自内心的尊重。这份尊重,源于他们所承担的责任——掌管生命健康;源于他们所付出的辛劳—— 悬壶济世 ;更源于他们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那份我们凡人难以企及的专业。
无论是“王 郎中 ”的亲切,“李 大夫 ”的敬重,“张 先生 ”的尊崇,还是现代社会里普遍的“陈 医生 ”,甚至是特定环境下的“周厂医”,这些 称呼 背后,都承载着我们对这份职业的认可和感恩。一个简单的 称谓 ,往往能折射出一段关系、一种文化,甚至是人们对生命和健康的态度。当我们把一位 医者 请到身边,用一个恰当而温暖的 称呼 去称谓他时,就已经不仅仅是雇佣,更是一种托付,一份信任。这或许才是这个问题最深层的答案吧。毕竟, 医者仁心 ,值得我们以最真诚的 称呼 去回报。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