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吧,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就是梗在那儿,不上不下。每次同学聚会,那个场面,简直就是我等中年老母亲/老父亲的年度社交大考。
你想象一下那个画面:火锅店包厢里,热气腾腾,一群三十好几、四十出头,眼角已经挂上沧桑,却还硬要在朋友圈里发“愿你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的老同学,正唾沫横飞地追忆当年。然后,你,带着自家那个精心打扮过的小宝贝闪亮登场。
“来,宝宝,快叫人!”

灾难,往往就是从这一句话开始的。
孩子,特别是那种有点内向的,会立刻化身成一只考拉,死死挂在你身上,把脸埋进你怀里,用整个身体表演“我不在”“我听不见”。而你,脸上挂着职业假笑,内心已经开始弹幕刷屏:“祖宗!给个面子!平时在家不是挺能说的吗?!”
这时候,总有那么一两个热心肠的老同学会过来解围:“哎呀,没事没事,孩子还小,怕生。”嘴上这么说,但那眼神里,多少还是有点期待的。
于是,你只能硬着头皮,开启第二轮攻势:“乖,叫叔叔阿…阿…姨…”那个“阿姨”的“姨”字,说出口的时候我自己都觉得烫嘴。
为什么?
因为对面坐着的,是我上铺那个当年能一口气吹一瓶啤酒、失恋了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姐妹。如今她烫着精致的羊毛卷,涂着斩男色口红,明明看起来比我还嫩。我这一声“阿姨”的“配音”,简直就是公开处刑。我眼睁睁看着她的嘴角,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僵硬了0.5秒。
这就是 孩子怎么称呼父母同学们 这个问题的第一个大坑: 叫“叔叔阿姨” 。
这称呼,简直就是一把社交屠龙刀,一刀下去,就把我们这些还挣扎在“青年”尾巴上的80后、90后,齐刷刷地砍进了“中年”的阵营。我们自己可以自嘲“人到中年不得已”,但被一个几岁的小屁孩用清脆的童音盖章认证,那感觉,酸爽!
我有个男同学,发际线是高了点,肚子是圆润了些,但人家心态好啊,天天健身环,穿一身潮牌。我儿子有一次特上道,响亮地喊了一声:“叔叔好!”那哥们儿愣了一下,然后摸着我儿子的头,笑得比哭还难看:“好…好…小朋友真有礼貌…” 我敢打赌,他那天晚上回家,肯定多照了十分钟镜子。
那么,不叫叔叔阿姨,叫什么?
有人就说了,可以叫“哥哥姐姐”啊!
得,这又是另一个极端,一个充满了虚伪甜腻气息的巨坑。
你让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对着一个眼袋都快掉到下巴颏、正在为房贷和二胎发愁的“老姐姐”喊“姐姐”,这不叫嘴甜,这叫睁眼说瞎话。我那个四十好几、啤酒肚堪比孕晚期的男同学,如果听到一声清脆的“哥哥”,那表情,估计会是三分惊喜,七分惊恐,外加九十分的“这孩子是不是眼神儿不太好?”
这种称呼,偶尔在特定情境下,或许能博人一笑,但常规化使用,只会让人觉得…油。太油了。它不仅没能解决尴尬,反而制造了一种新的、心照不宣的尴尬。大人之间互相吹捧一下也就算了,把孩子也卷入这种“社交客套”里,我个人是有点接受不了的。感觉像是从小就教他,嘴巴要甜,要会看人下菜碟,而不是真诚地表达尊重。
所以你看, 孩子怎么称呼父母同学们 ,这根本就不是一个简单的称呼问题,它背后,是我们这代人拧巴的自我认知,和时代变迁下的社交礼仪断层。
我们成长于一个辈分分明的年代,见着长辈,喊“叔叔阿姨爷爷奶奶”是刻在骨子里的肌肉记忆。可轮到我们自己成为“叔叔阿姨”时,我们却从心理上极度抗拒。我们听着周杰伦长大,看着b站鬼畜下饭,我们觉得自己明明还是个宝宝,怎么一转眼,就要被别人的宝宝尊称为“长辈”了?
而我们的孩子,他们生活在一个更加扁平化、更加注重个体的世界里。在他们眼里,你就是你,他就是他。让他们理解并接受一套复杂的、基于年龄和关系的称呼体系,本身就是一件需要时间和引导的事情。
折腾了几次,碰了几鼻子灰之后,我算是想明白了。与其在现场逼着孩子和我一起尴尬,不如提前做点功课,或者干脆,放过彼此。
我的方法,不一定对,但至少能让我和我儿子都舒服点:
第一招,叫“名字+后缀”。 这是我目前最推崇的方式。比如我的同学叫李静,我就提前跟我儿子说:“待会儿我们要见一个李静阿姨。”或者男同学叫张伟,就叫“张伟叔叔”。这种方式,特别适合那些关系比较好的同学。它既保留了基本的辈分尊重(叔叔/阿姨),又加上了名字,显得特别亲切,一下子就拉近了距离。对方听着也舒服,感觉自己不是一个面目模糊的“阿姨”,而是被记住的、独一无二的“李静阿姨”。
第二招,场景化引导,提前“喂料”。 与其临场发难,不如在路上就做好铺垫。我不会简单地说“待会儿要叫人”,我会把这个“人”具象化。“宝宝还记得吗?上次给你买那个超酷的蓝色奥特曼的,就是王叔叔,他今天也会来哦。”“那个笑起来眼睛弯弯的,上次夸你画画好看的,是陈阿姨。”把称呼和具体的人、美好的事联系起来,孩子就没那么抗拒了。他要叫的不是一个陌生的符号,而是一个熟悉的朋友。
第三招,也是最重要的一招:降低期待,尊重孩子。 有时候,我们之所以觉得尴尬,是因为我们把自己的面子看得太重了。我们希望孩子表现得“得体”,来证明我们“会教育”。但孩子不是我们的社交工具。他紧张、他害怕、他不想说话,都是正常的情绪。
有一次聚会,我女儿死活不肯叫我一个最好的闺蜜。我就跟闺蜜说:“她今天可能有点害羞。”然后就没再逼她。结果吃到一半,我女儿悄悄凑到我耳边说:“妈妈,我可以叫她‘那个爱笑的阿姨’吗?”我闺蜜听到了,笑得花枝乱颤,说这是她今年听过最甜的称呼。
那一刻我突然就释怀了。
孩子怎么称呼父母同学们 ?或许根本没有标准答案。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害羞的点头,甚至只是不哭不闹地安静坐着,都比硬邦邦的、毫无感情的“叔叔阿姨”要强一百倍。
我们真正要教给孩子的,不是一套僵化的称呼大全,而是一种感知他人、表达善意的能力。是教会他在不同的场合,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去释放温暖,去表达尊重。至于那个具体的称呼,是“王叔叔”,是“静静阿姨”,还是“那个爱笑的阿姨”,真的,就让它自然而然地发生吧。
别再为这事儿焦虑了。放过孩子,也放过我们自己那些不肯老去的心。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