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一提起来,我脑子里立马就有画面了。那是一个夏天,午后的阳光斜着打进来,把教室里的粉笔灰都照得清清楚楚,一粒粒地在空气里跳舞。然后,班主任领着一个新面孔走进来,瘦高个,戴着黑框眼镜,白衬衫洗得有点发旧,脸上挂着那种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混合着兴奋与局促的笑容。
“这是新来的实习老师,教你们历史,姓李。”
全班同学的目光,像探照灯一样,“刷”地一下全打在他身上。然后,空气就安静了,一种微妙的、审视的安静。你看我,我看你,大家心里都在盘算同一个世纪难题: 中学里的小老师怎么称呼 ?

这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叫老师”就能敷衍过去的问题。不,绝对不是。这背后,是一场青春期荷尔蒙与初入职场的青涩之间,心照不宣的博弈和试探。一个称呼,就是一把尺子,丈量着我们与这位“大朋友”之间的距离。
我记得特清楚,我们班最大胆的那个男生,在第一节历史课下课后,抱着篮球从李老师身边过,吊儿郎当地喊了一嗓子:“嘿,李哥,打球去不?”
那一瞬间,整个走廊都安静了。我们所有人都竖起耳朵,等着看李老师的反应。他愣了一下,眼镜片后面的眼睛眨了眨,然后居然笑了,推了推眼镜说:“等我备完下节课的。你们先去,我怕是被你们虐。”
“轰”的一声,气氛瞬间就炸了。 “李哥” 这个称呼,就像一颗被投进水里的泡腾片,迅速在我们班发酵、扩散,成为了他的专属代号。从此,历史课不再是昏昏欲睡的年代背诵,而是“李哥”带着我们在故事里冲锋陷阵的冒险。我们跟他聊游戏,聊动漫,甚至聊隔壁班的女生。他成了我们的“自己人”。
所以你看, “X哥” 或 “X姐” ,这大概是面对年轻老师时,最常见也最考验人的一种称呼了。它是一种示好,一种拉近关系的橄ăpadă,也是一种小小的“冒犯”。喊出这个称呼的学生,心里其实在赌。赌这位老师的性格是不是足够开明,气场是不是足够亲和。赌对了,师生关系瞬间破冰,课堂内外一片祥和。赌输了呢?
我也见过赌输的。隔壁班新来的英语老师,一个打扮很时髦的年轻女孩,我们私下叫她“小仙女”。有一次,一个男生也是故技重施,甜腻腻地喊了一声:“仙女姐姐……”
话还没说完,那位老师的脸瞬间就冷下来了,她停下脚步,非常严肃地说:“在学校,请叫我王老师。”
那场面,尴尬得能用脚趾抠出一座三室一厅。从那以后,再也没人敢乱叫了,大家见到她都毕恭毕敬地喊 “王老师” 。她的英语课上得很好,但总感觉隔着一层什么。那层东西,就叫“规矩”和“距离”。
所以, “老师” 这个称呼,是安全牌,是永远不会错的官方答案。它代表着尊敬,代表着对身份的认同。对于那些性格内向、或者比较看重“师道尊严”的年轻老师来说,这无疑是他们最希望听到的称呼。它像一道屏障,帮助他们迅速建立起权威,尤其是在面对一群比自己小不了几岁、精力旺盛到无法无天的“熊孩子”时。
但有时候,这声“老师”里,也藏着学生的疏离。你只是我的老师,不是我的朋友。我们之间,是知识的传递,而非情感的交流。界限分明,也挺好。
当然,除了这两种主流叫法,还有一些更具个性的存在。
比如, “外号” 。这绝对是师生关系好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而且通常带点戏剧性。我们那时候的物理老师,也是个刚毕业的研究生,讲起课来激情四射,喜欢用各种夸张的比喻,动不动就“同学们,想象一下,你就是一颗被加速的粒子!”因为他姓王,讲课又天马行空,我们背地里都叫他“物理小王子”。后来不知怎么传到他耳朵里了,他非但没生气,还在一次考试动员时自己玩梗:“各位粒子们,‘小王子’要带你们去撞击高分靶心了啊!”全班笑疯。这个外号,成了一种独属于我们和他的默契与温情。
还有一种,是伴随着新时代教育风潮而来的,叫 “英文名” 。这在英语老师中尤其普遍。当一位年轻老师走进教室,微笑着说“You can call me David”的时候,那种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它打破了中国传统文化里那种基于姓氏和职位的称呼体系,带来一种更平等、更西式的交流氛围。叫一声“David”,好像我们之间的对话,天然就应该更轻松、更自由。这不仅仅是一个名字,更是一种教学理念的暗示。
说到底, 中学里的小老师怎么称呼 ,这事儿的本质,其实是关于 权力、距离和亲密感 的一场微妙协商。
学生们用不同的称呼,像是在进行一场社交实验,测试着老师的底线和个性。一个称呼,就是一次站队:我是想把你当成需要敬畏的权威,还是可以勾肩搭背的朋友?
而对于那些刚刚离开校园、踏入社会的“小老师”们来说,他们自己内心恐怕也充满了矛盾。一方面,他们渴望被学生接纳和喜爱,不希望自己像那些古板的老教师一样,与学生之间有深深的代沟。另一方面,他们又害怕失去作为老师的权威,担心一旦和学生“称兄道弟”,课堂纪律就会失控,教学任务就无法完成。
我甚至能想象出他们内心的挣扎:他叫我“哥”了,我是该笑呢?还是该板起脸来纠正他?我如果接受了这个称呼,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不专业”了?
这种纠结,恰恰是他们身份转换期最真实的写照。他们一只脚还留在青春里,另一只脚却已经迈进了成年人的规则世界。他们既是引导者,又是迷茫者。
如今,我已经毕业很多年了。回想起中学的那些“小老师”,有的后来成了学校的中坚力量,有的或许早就离开了教师这个行业。我们当时怎么称呼他们,很多细节已经模糊了。
但我依然清晰地记得,“李哥”在我们打输了篮球赛后,买了一箱可乐来安慰我们;记得“物理小王子”在黑板上画的那些灵魂画手级别的受力分析图;也记得那位被我们疏远的“王老师”,曾在我一次英语作文拿了高分后,在我的本子上悄悄写下“Amazing progress!”。
你看,时间真是个奇妙的东西。它会冲刷掉那些曾经让我们无比纠结的称谓,无论是“哥”、“姐”,还是“老师”。最后,留在你记忆里的,根本不是那个称呼,而是那个特定的人,那个在你的青春里,短暂地发过光的人。他(她)的样子,他(她)说过的话,他(她)带给你的某一瞬间的触动。
这,可能才是最终的答案。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