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问题,特有意思。我哥们儿,一个钢铁直男,有次喝多了搂着我脖子特真诚地问:“诶,说真的,你们平时都管他叫啥啊?也叫‘老公’吗?感觉怪怪的。”
我当时乐了,灌了口酒,没直接回答。因为这事儿吧,它就不是一个词能说清楚的。它像一个洋葱,得一层一层剥开看,每一层都有不同的味道,从对外人说的,到朋友间聊的,再到关起门来只有两个人知道的,那简直是天差地别。
一开始,最安全、也最模糊的词,大概就是 “对象” 。这词儿绝了,堪称社交场上的万金油。性别模糊,关系明确,进可攻退可守。在七大姑八大姨面前,在单位同事试探的眼神里,轻飘飘一句“我对象”,直接堵上所有好奇的嘴。它像一层温和的保护色,既宣告了主权,又没暴露太多细节。但说实话,这词儿,有点公事公办的疏离感,少了点烟火气。

稍微亲近一点,但又没那么“出柜”的,是 “另一半” 或者 “家属” 。听起来是不是特像中年夫妻?没错,要的就是这种感觉。这两个词自带一种“我们已经绑定了”的稳定感。尤其是在填一些表格,“紧急联系人”那一栏,写下他的名字,关系填上“家属”,心里会有一种特别踏实的熨帖感。好像在那个瞬间,你们的关系被这个社会最基础的单元给默默接纳了。
当然,最直接、最通用的,还是 “男朋友” 。这个词,坦荡、阳光,带着点青春的荷尔蒙气息。刚在一起那会儿,恨不得跟全世界宣布,“这是我 男朋友 ”,语气里全是藏不住的骄傲和甜蜜。但时间久了,尤其是我这种奔三、奔四的人,再用这个词,偶尔会觉得有点……怎么说呢,有点轻。好像我们之间经历的那些风雨、那些盘根错节的默契,被这个词给简化了。它很好,但不够“重”。
所以,后来我们圈子里,越来越多人开始用 “先生” 。
你品品这个词。 “先生” 。它带着一种旧式的、郑重其事的浪漫。不是“老师”的“先生”,而是“我的爱人”的“先生”。在朋友聚会上,我搂着他的肩膀,跟新朋友介绍:“给你介绍下,这是我 先生 。”说出口的那一刻,感觉空气都变得温柔起来。这个称呼里,有尊重,有承诺,有把他当作人生伴侣的笃定。分量不一样了。它不像“老公”那么直白,却比“男朋友”多了份沉甸甸的责任感。
不过,上面说的这些,都是“外人视角”。真正有意思的,永远是两个人独处时的那些“黑话”。
那才叫一个五花八门,脑洞大开。
最常见的是基于外貌或者性格的。比如他要是白白净净,就叫 “宝宝” 、 “小朋友” ,带着点宠溺;要是身材壮硕,安全感爆棚,一声 “大熊” 或者 “哥哥” 就叫出口了,这里面的依赖感,不言而喻。我家那位,就比我大几岁,我特喜欢叫他 “叔叔” ,尤其是在想耍赖、想撒娇的时候,一声“叔叔”叫得千回百转,他基本上就没辙了。这是一种情趣,一种只有我们俩才懂的权力游戏。
还有那种带着点“嫌弃”的爱称。比如 “猪” 、 “笨蛋” 、 “傻子” 。外人听着像在骂人,但我们自己知道,这背后是多深的爱意。他在厨房里手忙脚乱地打碎一个碗,我脱口而出:“你个 笨蛋 ,没伤到吧?”你看,重点永远是后半句。这种昵称,像是在日常的磕磕绊绊里,开出了一朵柔软的花。
功能性的称呼也特别多。他要是负责开车,那就是我的专属 “司机” ;他要是做饭好吃,那就是我们家的 “饲养员” 。我方向感差,出门全靠他,所以他的手机联系人备注就是 “人形GPS” 。这些称呼,记录着我们在生活里最真实的相处模式,每一个都对应着一个具体的场景,一个依赖与被依赖的故事。
当然,最高阶的,是连名带姓地叫他。
你可能会觉得奇怪,叫全名不是吵架的时候才用吗?不,完全不是。有时候,在一个特别安静的午后,阳光从百叶窗的缝隙里挤进来,在他脸上跳跃,他正戴着耳机看书,侧脸的轮廓特别好看。我会忍不住轻轻地,叫他的全名,三个字,一个不多,一个不少。他会摘下耳机,有点疑惑地看我。我会摇摇头,说:“没事,就想叫叫你。”
那个瞬间,他的名字不再是一个代号,而是他这个人的全部。是我在心里描摹了千百遍的笔画,是我爱着的那个独一无二的灵魂。这种时刻的称呼,超越了所有昵称,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温柔。
所以你看,男男恋爱都怎么称呼他?
这根本就没有标准答案。
称呼,它不是一个固定的标签,它是一条流动的河。随着我们关系的变化,心情的起伏,场景的切换,它会变幻出无数种形态。它可以是宣告世界的 “我先生” ,也可以是深夜相拥时耳边的低语 “老头子” ;可以是嬉笑打闹时的 “大傻子” ,也可以是某个瞬间,只想郑重其事叫出口的那个,他的名字。
那个称呼,是我们为对方量身定制的、全世界独一份的爱意。它藏着我们的故事,我们的默契,我们对未来的期许。
重要的从来不是那个词本身,而是当你叫出那个词的时候,他回头看你,眼睛里有笑意,那种了然于心的默气,告诉你:
“嗯,我听见了。我在。”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