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说到 台湾 这几年 亲属称呼 的变化,我这心里头啊,真是五味杂陈,想说它 怎么改 ,又觉得这事儿根本不是谁“改”就能改的,它就像是条河,自个儿就往低处流了。我常常跟我妈讲,我们那时候,家里哪有这么多“随便叫”的?每一个称谓,那可都是有讲究的,是家族谱系里实实在在的一个位置。现在呢,你瞧瞧,不分男女老少,见了面,常常一句“叔叔阿姨”就打发了,甭管他是你真正的姑丈、舅妈、还是远房的堂伯,甚至是隔壁邻居的大爷大妈,仿佛这四个字,就能概括这世间所有的长辈。这听起来是方便了,是简化了,但说句实话,我总觉得这背后,是不是也丢了点什么?
想想我小时候,回乡下老家,那个热闹劲儿!大年初一,从早到晚,光是拜年,你就得把称谓想个透彻。我爸排行老三,上面还有大伯二伯,下面还有小叔,我妈也有舅舅、姨妈、姑姑,加起来,光是直系血亲加上姻亲的平辈,十几个肯定有。更别提那些爷爷的兄弟姐妹、奶奶的兄弟姐妹,那些 远房亲戚 ,简直是一张活生生的 亲族网络图 。见了面,你得喊“大伯公”、“二姑婆”、“三婶婆”,每一个称谓后面都带一个“公”或者“婆”,表示辈分高,年纪大,那是一种对 传统 的敬意。那时候,小孩子家家,最怕的就是喊错,喊错了,大人会纠正,甚至会笑话你,让你脸红。所以每次出门前,我妈都会“突击考试”,把我们兄弟姐妹一个个揪过来,指着照片问:“这个是你什么?”那是一种学习,更是一种 文化传承 。
可现在呢?你问问我表弟家的小孩,他能分清他爸的舅舅和姑丈吗?他可能只能模糊地知道“那是长辈”,然后,不出意外的话,一句“叔叔”或“阿姨”就脱口而出了。这真的不是孩子不尊重,是整个社会环境,悄悄地、不动声色地,把这套复杂的 称谓系统 给 简化 了。我想,原因有很多吧。 现代化 的进程,让 家族 的概念越来越淡薄。以前,我们都是住在透天厝,三代同堂,甚至四代同堂,家里的长辈,天天见面,你自然能分得清。现在呢,城市化进程加快,年轻人为了工作,早早就离开了老家,甚至出了国。 核心家庭 成了主流,大家庭那种人丁兴旺、鸡犬相闻的景象,越来越少见了。一年到头,可能只有过年过节才能见上一面,甚至见面了也是匆匆忙忙,谁还有那个美国时间,去仔细辨认谁是“堂舅妈”谁是“表姑婆”呢?

还有啊, 媒体和流行文化 的影响也挺大的。电视上、电影里,常常听到主角们,不管面对什么长辈,都“叔叔阿姨”叫得亲热。学校里,老师也教孩子们要尊敬师长,见到老师可以叫“老师”,见到不认识的大人,礼貌起见,叫“叔叔阿姨”总没错。这久而久之,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大家觉得这样叫,既 方便 又 安全 ,还显得“不老土”。特别是那种,你根本搞不清关系远近的 亲戚 ,或者说,根本就不认识的 长辈 ,一句“叔叔阿姨”,简直是万能的“通关密语”。这在人际交往中,确实避免了很多尴尬。但是,我常常在想,这种方便,是不是也带来了某种 疏离感 ?当所有长辈都变成了“叔叔阿姨”,那份独属于某个特定 亲属关系 的亲密和独特,是不是就消失了?
我甚至观察到一种有趣的现象,就是一些年轻人,他们会把“阿姨”这个称谓,用在年纪比自己小、但看起来稍微成熟一点的女性身上,带着点揶揄的玩笑意味。这在我那个年代,是不可想象的!“阿姨”代表的是长辈,是需要尊敬的。这种 称谓的泛化 和 模糊化 ,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 世代差异 带来的价值观冲击。老一辈人看重辈分、秩序、血缘,认为称谓是 伦理 的体现;新一辈人可能更看重平等、个性、自由,觉得称谓只是一个代号,方便就好。这种冲突,在很多家庭里都悄悄上演着。有时候,为了避免麻烦,有些家族干脆就约定俗成,不再强调那些复杂的 亲属称谓 了。我听我一个朋友说,他们家开家族会议,干脆每个人发一张纸,上面写着“称谓对照表”,简直像在做功课。这听起来有点好笑,但背后,不也是一种 无奈的适应 吗?
你说, 台湾 人到底 怎么改 这些 亲属称呼 呢?我觉得与其说是“改”,不如说是 自然演变 。它不是一个命令,不是一个规定,更像是一种社会氛围的浸润。就像语言一样,它会随着时代、环境、社群的变化而流动。我们不能一味地去指责年轻人“不守规矩”,也不能一味地去抱怨“传统消逝”。因为社会就是这样,一直在往前走,一直在做 取舍 。但是,我个人还是觉得,在追求方便和效率的同时,是不是也能保留那么一点点对 文化根源 的 敬畏 ?那些复杂的称谓,它们不仅仅是几个字,它们承载着 家族记忆 ,承载着 血脉传承 ,承载着一份独一无二的 人际情感 。
或许,我们可以在 现代生活 的便利性与 传统文化 的深度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比如说,在家里、在 家族聚会 这种比较私密、亲近的场合,我们还是可以鼓励孩子们,多学学那些有温度的 亲属称谓 ,让他们知道,谁是他们的 大伯 ,谁是他们的 姑姑 ,谁又是他们的 舅舅 。在社会上,面对不认识的长辈,或者关系没那么近的人,用“叔叔阿姨”当然没问题,这体现了 礼貌 。但在家里,在那个充满 回忆和归属感 的港湾,是不是可以稍微“固执”一点,让那些带有特定 情感记忆 的称谓,能继续被呼唤,被传承下去?毕竟,当我们喊出“外婆”而不是“阿嬷”,喊出“阿伯”而不是“大叔”时,那种语气里的亲昵,那种心底涌起的温暖,是任何一个泛化的称谓都无法取代的。这不单单是口头上的称呼,更是一种 身份认同 ,一种 情感连接 ,一份对 本土文化 的深深眷恋。我真心希望,这些 台湾 特有的、富有生命力的 亲属称谓 ,不会在未来完全沦为历史书上的注脚。我们这代人,亲身经历了这种变迁,我想,也有责任去思考,去尝试,在 快节奏的现代化 里,为那些慢下来的 传统 ,留一片喘息之地。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