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就一个称呼,至于吗?
至于。真的至于。
这事儿,搁在旁人嘴里,可能就是一句轻飘飘的“那不就叫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呗,还能咋叫?”。听起来简单得像一道小学一年级的连线题,血缘在那儿摆着,按年龄排个序,张嘴一喊,完事。

可现实呢?现实是一团乱麻,一根线头扯出来,后面可能牵着两个家庭十几年的恩怨情仇、一个男人摇摆不定的愧疚,还有两个女人心里说不清道不明的疙瘩。那个简单的称呼,就像一把钥匙,也像一枚扳机。你不知道拧开的是一扇通往亲情的门,还是引爆一颗早就埋好的雷。
我见过。我真的见过。一个朋友,他爸在他上初中的时候离了婚,很快再娶,火速生了个儿子。好几年,两边王不见王。直到有一次家庭聚会,老爷子过寿,实在躲不掉了。一屋子人,气氛尴尬得能用刀割。他那个后妈,端着笑,把他那刚上小学的弟弟推到他面前,“快,叫哥哥。”
那个小男孩,怯生生地看着他,眼睛里全是陌生和一点点被大人逼出来的恐惧。我朋友呢?一米八几的大个子,就那么僵在那儿,喉结上下滚动,那声“弟弟”,愣是像块石头堵在嗓子眼,怎么也吐不出来。
他后来跟我喝酒,喝高了,才说。他说,那一刻,他脑子里闪过的不是什么手足之情,而是他妈躲在房间里哭的样子,是新家过年热热闹闹的照片,是他爸对他日渐稀少的电话。那声“哥哥”对他来说,不是一个称呼,是一种承认,一种对他妈的背叛。
你看, 同父异母的娃怎么称呼 ,这根本就不是一个单纯的语言学问题,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心理学和社会学问题。
这称呼背后,压着太多东西了。
首先,得看大人,尤其是父母的态度。
如果两个家庭,尤其是两位母亲,能达成一种微妙的和平,或者至少是“井水不犯河水”的默契,那这事儿就好办一半。大人们坦坦荡荡,告诉孩子:“这是你的哥哥/妹妹,你们身体里流着一样的血,这是事实。” 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接受起来就容易得多。一声“哥”,一声“妹”,喊得自然,听着也顺耳。
最怕的是什么?是遮遮掩掩,是暗流涌动。这边妈妈跟孩子说:“别搭理他那边的人”,那边后妈又在枕边风:“你爸心里只有你”。孩子是多敏感的生物啊,他们能清晰地感受到大人世界里的气压。在这种拉扯和对立中,那个 同父异母 的兄弟姐妹,就不再是一个具体的人,而是一个符号,一个代表着“敌人”、“掠夺者”或者“家庭不幸根源”的符号。你让他怎么张得开嘴,去亲切地称呼一个“符号”?
所以,别逼孩子。真的。大人自己心里的坎儿都没过去,就别把压力转嫁给一个孩子,逼他去完成一个看似简单实则沉重无比的“仪式”。
其次,年龄差也是个关键变量。
要是年龄差得特别大,比如大的都上大学了,小的还在穿开裆裤。那这事儿反而简单了。大的那个,心态上更像个长辈,看着这个小不点,更多的是一种“哦,我爸又多了个娃”的旁观感,没什么竞争关系。喊一声“弟弟”或“妹妹”,就像喊邻居家小孩一样,不费劲。小的那个呢,从小就知道有这么一个大哥哥大姐姐,天然就会有一种仰视感,叫起来也顺理成章。
最拧巴的,就是年龄差不大,几岁之内。这个阶段,正是孩子们争夺父母关注、资源和爱的白热化时期。多出来一个 同父异母 的兄弟姐妹,就意味着自己碗里的肉要被分走一半。这种情况下,那声“哥/姐/弟/妹”就充满了竞争和敌意,每一声都像是在确认对方“入侵者”的身份。
那么,到底该怎么叫?除了最常规的 哥哥姐姐弟弟妹妹 ,还有没有别的出路?
当然有。而且有时候,不走寻常路,反而能柳暗花明。
一种,就是 直呼其名 。
这在现在很多思想比较开明的家庭里,越来越常见。别觉得这是生分,恰恰相反,这是一种尊重。它绕开了“哥哥”这个称呼背后所附加的伦理、责任和历史包袱。我就是我,你就是你。我们的关系,始于我们两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因为我们共享了一个爹。我们先做朋友,再谈其他。很多孩子之间,一开始直呼其名,玩得好了,熟悉了,那声“哥”或者“姐”反而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自然而然地就喊出来了。那是发自内心的,不是被逼的。那样的称呼,才有温度。
另一种,是 创造一个专属的昵称 。
这更进一步了。当两个孩子有了自己的相处模式,可能会诞生一些只有他们彼此才懂的“黑话”和小名。比如,我认识一对同父异母的姐妹,姐姐叫妹妹“小不点”,妹妹叫姐姐“老大”。这里面没有传统家庭伦理的沉重感,反而充满了亲昵和她们自己建立起来的独特联结。这种称呼,是他们关系的证明,而不是前提。
说到底, 同父异母的娃怎么称呼 ,这个问题的核心,从来就不是那个称呼本身。
核心在于,我们想通过这个称呼,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是想用一个“名分”把两个本不熟悉的人强行捆绑在一起,满足大人的某种期待或“政治正确”?还是想给他们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去感受,去定义属于他们自己的关系?
血缘这根线,是天定的,它客观存在,谁也抹不掉。但关系,是人经营出来的。有血缘,没关系,那是陌生人;没血缘,有关系,那也能成为过命的交情。
所以,如果你是那个面对这个难题的大人,我的建议是,放轻松。把称呼的选择权,还给孩子。你可以引导,但不要强迫。你可以创造机会让他们相处,但不要预设他们必须相亲相爱。
告诉他们事实:“他是你爸爸的孩子,所以是你的兄弟/姐妹。” 然后,就让他们自己去发展吧。可能他们一开始互相看不顺眼,吵架打闹,没关系。也可能他们一见如故,好得像一个人似的,那更好。
至于那个称呼,它会在关系到位的那一刻,自己冒出来。可能是一声带着扭捏的“哥”,也可能是一个脱口而出的外号,甚至可能永远都是那个听起来有点距离感的名字。
但那又如何呢?
只要他们心里有对方,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和自己流着一半相同血液的人存在,这就够了。称呼,只是那份羁绊最表层的一件外衣。我们真正要关心的,是那件外衣下面,有没有一颗愿意为对方靠近和温暖的心。
别再纠结于“ 同父异母的娃怎么称呼 ”了,去想想怎么让他们真正地认识和接纳彼此吧。这比任何一个标准答案都重要得多。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