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怎么称呼领导的?这门职场语言艺术,侬晓得伐?

讲真, 上海人怎么称呼领导的 ,这问题,门道深了去了。你以为就是个称呼?错,这里面藏着上海滩的办公室政治、人情世故,还有那份独有的、心照不宣的“分寸感”。我混迹上海职场这么多年,从国企大院到陆家嘴的玻璃幕墙,再到张江的创业公司,算是看了个七七八八。今天就来“开开盘”,聊聊这称呼里的“螺蛳壳”。

先说一个最保险,也最泛滥的称呼: X总

这个“总”字,在上海滩,简直是万能膏药。不管对方是真·总经理,还是部门小主管,甚至是隔壁公司你压根不熟但看着像个角儿的人,一句“王总”、“李总”喊出口,绝对不会错。这是一种社交润滑剂,也是一道安全屏障。它客气,但带着距离感;它尊敬,但又有点儿江湖气。

上海人怎么称呼领导的?这门职场语言艺术,侬晓得伐?

侬晓得伐,有时候这个“总”字,甚至跟职位没半毛钱关系。一个资深销售,大家叫他“张总”,图的是个吉利,给的是个面子。一个项目负责人,大家叫他“陈总”,是把他架到那个位置上,让他把事情给担起来。所以你看, “万物皆可总” ,这在上海,是条不成文的潜规则。它把复杂的职级简化成了一个字,方便,但也无趣,像一杯温吞的白开水,解渴,但没味儿。

但是,如果你以为上海的办公室里只有“X总”在飘荡,那你对上海的理解就太表面了。

有一种称呼,比“总”更显亲切,也更见水平,那就是: 老师

别误会,不是讲台上的那种老师。在设计、广告、技术、媒体这类知识密集型或者创意型行业里,“老师”这个称呼,分量可重了。你叫一个设计总监“马总”,他可能点点头,但你叫他“马老师”,他心里那份熨帖,绝对不一样。

“老师”这个词,剥离了行政级别上的压迫感,转而强调的是对对方专业能力和资历的认可。这是一种更高维度的恭维。喊一声“老师”,等于在说:“我承认你比我牛,我愿意跟你学东西。”这在那些不怎么看重title,更看重作品和能力的地方,特别受用。你想想,一个刚毕业的小朋友,对着一个代码大神喊“李老师”,是不是比喊“李工”或者“李总”要自然得多,也更能拉近距离?这里面,有一种技术社区的传承感,也有一种上海人骨子里的,对“有本事的人”的尊重。

说完“老师”,再来说说那个有点微妙的词: 老板

外地朋友可能觉得,领导不就是老板吗?但在上海的很多写字楼里,尤其是外企和稍微上点规模的民企,直愣愣地喊“老板”,是有点“不上台面”的。感觉……太赤裸了,像是从某个批发市场里传出来的吆喝声,缺了点职场的精致感。

“老板”这个词,它把雇佣关系血淋淋地摆在了台面上。而在讲究“体面”的上海职场文化里,大家更喜欢用一些更委婉的方式来处理这种上下级关系。当然,在你自己创业的公司,或者那种十几杆枪的小团队里,喊声“老板”亲切又直接,没问题。但一旦进入一个成百上千人的大公司,你对着你的部门总监喊“老板”,周围同事的眼神可能会让你觉得,你是不是刚从电视剧里穿越过来。

这就引出了下一个,也是现在最时髦的玩法:叫 英文名

Cathy,Kevin,David,Jessica……在国金中心、在环贸广场,你听不到几声“X总”,满耳朵都是这些英文名在飞。这股风,最早是从外企吹过来的,号称是“扁平化管理”,消除层级感。

听起来很美,对吧?大家直呼其名,好像都是兄弟姐妹。但你真的以为,你喊一声顶头上司“Hi, Tony”,就能和他勾肩搭背了?别傻了。英文名只是件皇帝的新衣,那层级,那汇报线,清清楚楚,比什么都硬。它只是把那份敬畏,从称呼上挪开,藏到了你的OKR和KPI里。

叫英文名的好处是,省事,显得国际化。坏处是,容易让人产生“我们很熟”的错觉。前一秒你还和“Linda”在茶水间聊着八卦,下一秒她就能在会议室里把你批得体无完肤。这种角色的瞬间切换,对职场新人的心理素质,是个不小的考验。所以,别被一句“Kevin”迷惑了,该有的尊重、该守的规矩,一样都不能少。这叫 “拎得清” ,是上海职场的生存第一法则。

最后,还有一些“老法师”的叫法,比如在一些制造业、技术单位,还保留着叫“X工”的传统,朴实,是对工程师身份的认同。在一些体制内单位,“X处”、“X科”这种带着浓厚行政色彩的称呼,依然是主流。

所以你看, 上海人怎么称呼领导的 ?根本没有一个标准答案。

这就像是开一辆手动挡的车,你需要根据路况——也就是公司的文化、领导的风格、你和他的关系、甚至是在什么场合——来不停地切换档位。

在正式的邮件里,你可能要用“尊敬的王总经理”;在部门大会上,你得跟着大家喊“王总”;在项目攻坚的小黑屋里,一句“王老师,这个方案您再看看?”可能效果最好;而在公司年会的酒桌上,当大老板端着酒杯过来时,你叫一声他老人家的英文名“Frankie”,或许还能让他觉得你这小伙子蛮上路。

说到底,一个称呼,就是一次站队,一次情商的测试,一次你对这个微型社会观察深浅的体现。它不是死的规矩,而是活的智慧。想在上海这个复杂又迷人的职场丛林里游刃有余,先从学会怎么“叫人”开始吧。这比你做的任何一份PPT,都可能更重要。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