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哟,提起这回门宴,我心里就打了个激灵,那份喜庆劲儿里头,总夹带着一丝丝微妙的“考量”——尤其是关于称呼。你想啊,大喜的日子,新郎新娘光鲜亮丽地站在那儿,亲朋好友你来我往,一声声恰到好处的称呼,那叫一个暖心;可万一,一个不小心叫错了,或者叫得不伦不类,那尴尬劲儿,简直能把空气都凝固住。作为过来人,也见识过不少场面,我今天就来跟大家掏心窝子聊聊,这 回门宴怎么称呼新郎新娘 ,才叫一个周全、得体、又充满人情味。
先说句大实话,这事儿吧,看似是小节,实则体现的是你的情商,你对这对新人的祝福,还有你对自己家门风的维护。它不是什么死板的规矩,更多是人情世故里的那点“润滑剂”,能让整个场合气氛更融洽,让新人心里熨帖。
新郎官儿,该怎么开口叫才对味儿?

通常来说,回门宴是女方家的主场,女方亲戚居多。所以,这新郎啊,在他老婆娘家人的眼里,地位可有点儿“特殊”。
-
女方父母这边:亲家公、亲家母
- 对女婿的称呼,那是自带了一层父母对孩子的宠爱。在我外婆家那边,亲家公亲家母见了女婿,通常都是笑呵呵地叫一声“ 我们家女婿 ”,或者直接就叫“ 阿X ”(X是新郎的名字),后面加上一句“ 女婿啊,快坐 !”那份亲昵和认可,是任何规矩都比不上的。当然,有些地方习俗比较传统,比如北方的一些农村,可能直接就是“ 女婿 ”,显得更为直接和庄重。但无论如何,这都是一种接纳,一种从陌生到亲近的仪式感。
-
女方平辈亲戚:兄弟姐妹们看过来!
- 如果是 新娘的哥哥 ,那见到新郎,就自然而然地叫一声“ 妹夫 ”。记得我表哥结婚那会儿,他那帮铁哥们儿跟着叫“嫂子”叫得那叫一个顺溜,等我表妹结婚,我表哥头一回叫“妹夫”,略显生涩,却透着一股子新奇和喜悦,仿佛一下子多了个弟弟。
- 新娘的弟弟 呢,则要叫“ 姐夫 ”。我有个邻居小弟,他姐姐嫁人的时候,他才上小学,懵懵懂懂跟着家里人叫“姐夫”,那声音又小又甜,把新郎乐得合不拢嘴。
- 新娘的姐姐 自然是叫“ 妹夫 ”, 妹妹 则叫“ 姐夫 ”。
- 这里有个小诀窍,对于第一次见面的新郎,如果你是新娘的平辈亲戚,尤其是那些不常见的表兄弟姐妹, 不确定辈分或者名字的时候,可以先跟着新娘的叫法,或者干脆直接叫“新郎” ,然后再找机会问清楚,下次再叫。千万别含糊其辞或者乱叫一通,那可就失礼了。
-
女方长辈亲戚:这可是重头戏,得小心!
- 这部分的称呼,我觉得是最容易出岔子,也最需要用心的地方。毕竟,长辈们最讲究个辈分和规矩。
- 新娘的舅舅、舅妈、姑姑、姑父、叔叔、婶婶、姨妈、姨夫 们,通常会称呼新郎为“ 侄女婿 ”或“ 外甥女婿 ”。比如,你是新娘的舅舅,新郎就是你的“外甥女婿”;你是新娘的姑姑,新郎就是你的“侄女婿”。
- 这里我要特别强调一个“ 黄金法则 ”: 跟着新娘的叫法走! 如果新娘叫你“舅舅”,那新郎见到你,就应该叫“舅舅”!如果新娘叫你“姑姑”,新郎就叫“姑姑”。这个原则几乎适用于所有长辈, 是避免出错的万全之策 。当新郎跟着新娘,一口一个“舅舅好”、“姑姑好”地叫过去时,长辈们会觉得这孩子懂事,把自家闺女看得很重,也尊重他们这些亲戚,心里别提多高兴了。我见过一个表弟,第一次回门宴,他老婆事先给他把所有长辈的称呼都写在纸上,他偷偷背,结果临场还是紧张,幸好他老婆及时给他使眼色、轻声提醒,才没出丑。你看,提前沟通和准备,多重要!
- 有些地方,还会有“ 姑爷 ”这种称呼,专指女婿。比如北方某些地区,长辈们会直接叫“姑爷”,听起来有点儿旧时戏文里的味道,但也透着一份亲切和庄重。这就要看当地的具体习俗了。
-
女方晚辈亲戚:小不点儿们咋叫?
- 对于新娘的小侄子、小外甥、小堂弟妹等等,他们叫新郎,一般就是跟着前面长辈们的叫法,或者直接叫“ 姐夫 ”、“ 妹夫 ”,听着就稚嫩又可爱。
-
新娘的同事、朋友:
- 这简单多了,直接 称呼新郎的名字 就好,或者 “小X”、“X哥” ,看平时关系亲疏了。不用太拘泥。
新娘子,如何在男方家族中“安营扎寨”?
回门宴虽然是女方主场,但男方亲戚也会来捧场,特别是公公婆婆和一些重要的长辈。新娘在这边的称呼,同样意义重大,关乎她如何融入这个新家庭。
-
男方父母:公公、婆婆
- 对新娘的称呼,那也是满满的慈爱和期盼。最常见、最稳妥的就是“ 媳妇 ”或者“ 儿媳妇 ”。我的婆婆,第一次见我,就拉着我的手,笑眯眯地叫“ 我们家媳妇儿 ”,那一瞬间,我心里的所有紧张都烟消云散了,感觉自己真的被这个家接纳了。有些家庭会更亲昵地叫新娘的小名,比如“ 小X ”,这也代表着关系更进了一步。
-
男方平辈亲戚:兄弟姐妹们,别叫错!
- 新郎的哥哥 的妻子,新娘要叫“ 嫂子 ”。
- 新郎的弟弟 的妻子,新娘要叫“ 弟媳 ”。
- 新郎的姐姐、妹妹 ,如果她们还未婚,新娘可以直呼其名;如果已婚,则根据她们的夫家姓氏和辈分来称呼,比如“ 李姐 ”、“ 王妹 ”,或者跟着新郎叫“ 姐 ”、“ 妹 ”。
- 新郎的兄弟 ,新娘要叫“ 大哥 ”、“ 二哥 ”或“ 弟弟 ”。
- 这里同样适用“跟着新郎叫”的黄金法则! 新郎怎么叫他的兄弟姐妹,你就怎么跟着叫,准没错。这是最快融入男方家族的方式。
-
男方长辈亲戚:
- 这同样是新娘需要格外留心的地方。
- 新郎的舅舅、舅妈、姑姑、姑父、叔叔、婶婶、姨妈、姨夫 们,通常会称呼新娘为“ 侄媳 ”或“ 外甥媳 ”。比如,你是新郎的舅舅,新娘就是你的“外甥媳”;你是新郎的姑姑,新娘就是你的“侄媳”。
- 但新娘自己开口叫时,就得 跟着新郎的叫法 !新郎叫“舅舅”,你就叫“舅舅”;新郎叫“姑姑”,你就叫“姑姑”。这一声声带着新婚喜气的“舅舅好”、“姑姑好”,比任何礼物都来得真诚。我见过一个表嫂,她第一次见我们家的各位长辈,她老公就拉着她的手,一个个介绍:“这是我大伯,你叫大伯。”“这是我三姑,你叫三姑。”表嫂就甜甜地跟着叫,把长辈们乐得嘴都合不拢。所以, 新郎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 !
-
男方晚辈亲戚:
- 新郎的小侄子、小外甥、小堂弟妹们,他们叫新娘,一般就是“ 嫂子 ”、“ 弟媳 ”,或者跟着新郎叫“ 姐姐 ”、“ 阿姨 ”(如果年龄差距比较大)。
-
新郎的同事、朋友:
- 直呼新娘的名字 ,或者 “小X”、“X姐” ,按平时关系来。
那些关于称呼的“灵魂拷问”与“避雷指南”:
-
“叫不出口”的尴尬怎么破?
- 真的,很多人都会遇到这种情况。我刚结婚那会儿,面对那么多新面孔,张口就是“舅舅”、“姑姑”,确实有点儿不习惯,甚至舌头打结。这时候, 微笑是最好的通行证 !先露出一个真诚的微笑,然后轻声问问身边的伴侣:“这是咱们家X舅舅,对吧?”得到确认后再叫,或者干脆让伴侣先介绍:“老婆,这是我舅舅,叫舅舅。”然后你再跟着叫。 提前和伴侣沟通,甚至列个“亲戚称呼表” ,也是非常有效的办法。
-
地域差异和特殊习俗怎么办?
- 中国地大物博,各地风俗习惯差异巨大。有些地方对女婿会叫“ 姑爷 ”,有些地方对远亲的称呼又格外复杂。最保险的,就是 在回门宴前,让新人(尤其是你所称呼对象那边的新人)给你补补课 ,问问有没有什么特别的称呼禁忌或习惯。比如,我老家那边,对一些关系远但辈分高的长辈,会加上姓氏和辈分,比如“张家大伯”、“李家三姑”,这都是当地特色。
-
辈分乱了是大忌!
- 不管怎么亲近, 辈分永远不能乱 。不能因为对方年轻就叫“小X”,结果人家是你的长辈,那可就闹了大笑话。 宁可叫得稍微正式一点儿,也别乱了辈分 。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一句“您好”或者“大哥/大姐”的泛称,往往能为你争取到询问的时间。
-
真心比什么都重要!
- 我始终觉得,称呼只是一个形式,它背后传递的情感才是最关键的。一声真诚的“舅舅好”、“嫂子好”,远比一个机械、敷衍的称呼来得更有力量。你带着善意、带着尊重、带着融入这个大家庭的愿望去称呼,即使偶尔叫得不够完美,大家也都能感受到你的心意。那份 新婚燕尔的喜悦 ,那份 发自内心的尊重 ,才是连接彼此的桥梁。
回门宴,不光是一顿饭局,更是一场家庭融合的仪式。餐桌上,觥筹交错,欢声笑语,一句句恰到好处的称呼,就像一颗颗小小的火花,点亮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它让新郎新娘感受到被接纳、被祝福,也让双方的亲友,通过这一个个名字,建立起新的、更亲密的关系。所以,别小看这称呼,它可是承载着满满的情意和祝福呢!记住我说的这些,愿你能在每一场喜宴上,都能用最得体、最暖心的称呼,为新人送上最美好的祝愿!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