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家伙软软的一团,在我怀里睡得正香,小嘴儿还砸吧砸吧,一股奶香味儿。我这心里啊,真是……哎,没法儿说。旁边,我那孙子,也就是孩子的爷爷,凑过来悄声问:“爸,以后让娃怎么叫您啊?”
这一问,把我问住了。
是啊,重孙女,这可是我们家第四代人了。我这辈子,从被人叫“小子”,到“大哥”,再到“叔”,后来是“爸”,前些年开始被人喊“爷爷”,现在,辈分又往上窜了一级。我对着镜子看自己,头发白得跟雪似的,脸上的褶子,一道一道的,都是岁月刻下的故事。我,成了一个家族里最老的那个人了。那么,这个刚来到世界的小生命,这个流着我的血脉的小不点儿,该怎么 称呼 我呢?

按理说,规矩是现成的。我这头,是孩子奶奶的爸爸,那她就该叫我一声 太姥姥 或 太姥爷 。如果我是孩子爷爷的爸爸,那对应的就是 曾祖父 或 曾祖母 。听着多正式,多有分量。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孙子也是这么想的,他说:“就叫 太姥爷 吧,标准,不会错。”
可是,说句心里话,这些 称呼 ,听着是那么的……有距离感。
太姥爷 ,三个字,一板一眼,像是在念一个辈分,一个符号。我不想只是一个符号啊。我抱着她的时候,能感觉到她温热的呼吸,能闻到她身上独有的奶香,我看着她紧闭的眼睛上长长的睫毛,心里头那块最软的地方,就像是被羽毛轻轻扫过,又痒又暖。我希望她长大后叫我的时候,声音里是带着依赖,带着撒娇,带着扑进我怀里的那种雀跃的。而不是像在课堂上回答问题一样,恭恭敬敬地喊一声:“ 太姥爷 好。”
我们老家那边,也有叫 老祖 的,或者 老太 。这两个词,听着就更古朴了,特别有分量,像家族里的一棵大树,根深叶茂,庇护着下面所有的小辈。可我总觉得,这称呼太“大”了,大得有点压人。我不想让她觉得我是一个需要仰望的、遥远的老祖宗。我想让她觉得,我就是那个会偷偷给她塞糖吃,会用胡子扎她的小脸蛋,会在她摔倒时第一时间把她抱起来的,一个具体、鲜活、疼爱她的老头子。
我孙子就跟我提,说现在不兴那么叫了,小年轻们都怕把孩子叫生分了。他们小区里,有叫“ 大大 ”的,听着就亲切;有叫“ 老爷爷 ”的,朴实又直接;还有个更时髦的,直接叫英文名后面加个“爷爷”,什么“Peter爷爷”……我听了直摇头,这都什么跟什么呀,洋不洋土不土的。
但他有句话说对了,现在的 称呼 ,好像越来越不讲究“规矩”,而是讲究“感觉”。关键是,那个 称呼 里,有没有那份亲昵,那份独一无二。
我想起我小时候,我叫我奶奶,不叫“奶奶”,我叫她“阿娘”。那是我们家乡的方言,带着软糯的调子,每次我这么喊,她都会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然后从口袋里摸出一颗糖来。那个“阿娘”的 称呼 ,就是我和她之间的一个小秘密,一份专属的温暖。
所以,我的重孙女,她应该怎么 称呼 我?
也许,她可以叫我“ 爷爷家 ”。很多地方都有这种叫法,在长辈的称呼后面加个“家”字,显得格外亲。
也许,她可以就叫我“ 老爷爷 ”。简单,上口,等她再大一点,或许会变成调皮的“老老爷爷”,那也挺有意思的。
或者,我们干脆就跳出这些固定的框框。我姓王,她可以叫我“ 王太爷 ”,或者干脆就叫“ 王爷爷 ”,简单明了,外面的人一听也知道是谁。
我甚至在想,要不要给她创造一个专属的昵称?比如,我喜欢养花,她可以叫我“ 花园爷爷 ”;我喜欢给她讲故事,她可以叫我“ 故事爷爷 ”。这样的 称呼 ,背后都藏着我们之间共同的记忆和时光,多好啊。
我抱着她,看着她的小脸,突然就想通了。
叫什么,真的那么重要吗?重要的是,是谁在叫,以及,她是用什么样的心情在叫。
等她会说话了,那小奶音,含含糊糊地,第一个叫出来的,不管是“爷”,是“姥”,还是不成调的“啊啊”,那都会是我这辈子听过最好听的 称呼 。我会响亮地应她,我会把她高高举起来,告诉她,我听到了。
她叫我什么,我就认什么。
如果她愿意跟着大家叫我 太姥爷 ,那我就做一个慈祥威严的 太姥爷 ;如果她觉得叫“ 老顽童 ”更有趣,那我就陪着她一起疯玩;如果有一天,她自己发明了一个谁也听不懂的、只属于我们俩的 称呼 ,那我更高兴,因为那是我们独有的默契。
我想要的,不是一个写在族谱上的冰冷辈分,而是一个她一喊,我就知道她在找我,她一哭,我就心疼的,一个活生生的、暖烘烘的 称呼 。
所以,我的宝贝重孙女,你应该怎么称呼我?
你不用发愁,我也不再纠结。等你长大了,用你最喜欢、最舒服的方式来叫我,那就是最好的答案。
她叫我什么,我就应什么。
因为,我是她的 太姥爷 ,更是那个打心眼儿里疼她爱她的老头子。这就够了。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