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超市怎么称呼?粮店、合作社到自选商场,名字里藏着时代记忆

“超市”这个词,现在听着多理所当然啊。就跟空气和水一样,嵌在我们每天的生活里,自然到你都懒得去想它。但你把时间往前拨,拨回那个电视还是稀罕物、一毛钱能买根冰棍儿的20世纪,这俩字儿,可就不是那么回事了。甚至可以说,它压根儿就不存在于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字典里。

那么,问题来了, 20世纪超市怎么称呼 ?这问题问得好,因为它根本就不是一个简单的名词替换,那背后,是一整部浓缩的、活色生香的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

你得先忘了现在这种灯火通明、货品堆积如山、推着购物车能逛半天的“超市”概念。回到过去,购物,那是一件目的性极强,甚至带点儿“战斗”色彩的事儿。

20世纪超市怎么称呼?粮店、合作社到自选商场,名字里藏着时代记忆

在世纪中叶那会儿,尤其是在城市里,我们最熟悉的地方,叫 国营食品店 ,或者干脆就叫 粮店 副食店 。这名字,一听就带着计划经济那股子朴实又严肃的劲儿。店面通常不大,水泥柜台高高地横在中间,像一道楚河汉界。你在这头,售货员阿姨在那头。想要什么,得靠“喊”。“同志,来二斤面粉!”“师傅,称半斤猪肉,要肥点的!”一手交钱,一手交粮票、布票、肉票,那些印着各种图案和数字的小纸片,才是硬通货。

那里没有琳琅满目,只有“有没有”。酱油、醋都得拿自家瓶子去打,售货员拿着个大铁勺,往你瓶子里“咣咣”两下,末了还在瓶口刮一刮,那叫一个精准。货架上摆着的,通常是包装简单甚至没有包装的散装货。空气里永远弥漫着一种复杂的味道——酱油的咸香、散装饼干的甜味、肥皂的碱味,混在一起,成了几代人嗅觉深处的集体记忆。这,就是那个年代的“超市”,一个需要凭票供应、隔着柜台交易的、严肃的生活必需品供给站。

而在更广大的乡镇和农村,一个更响亮的名字统治着一切—— 供销合作社 ,简称 供销社 。这地方可就厉害了,简直是个“万能百宝箱”。从针头线脑、农药化肥,到火柴煤油、糖果饼干,无所不包。它不光是个商店,更是个社交中心。农民们卖了鸡蛋、交了公粮,攥着几张零钱,就来这儿扯几尺“的确良”,给孩子买两颗水果糖。供销社的柜台,同样是那道高高的“防线”,但气氛上,比城里的国营商店多了几分乡土的人情味儿。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聊着收成,说着家常,购物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信息交换和情感联络。

所以你看,在“超市”这个概念进来之前,我们有的,是这些带着强烈时代烙印的 “供给点” “物资交换站” 。它们不鼓励你“逛”,只负责满足你最基本的“买”。

真正的变革,那得等到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起来之后。

80年代,一个石破天惊的新词儿开始在一些大城市悄悄流传—— 自选商场 。这四个字,在当时听起来,简直跟“飞碟”、“外星人”一样,充满了未来感和冲击力。什么叫“自选”?就是你自己进去,自己拿东西?!不用跟售货员打交道了?这太颠覆了!

我至今还记得第一次被我爸领进北京一家 自选商场 时的震撼。那感觉,不亚于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明亮的灯光,整齐的货架,还有……天哪,那个带轮子的小铁篮子!你可以自己推着它,在货架之间自由地走动。饼干、罐头、饮料,都用亮晶晶的塑料纸包着,安静地躺在那里,任你挑选。你可以把一包饼干拿起来,看看背后的说明,再放回去,换另一包。这种“选择的自由”,在那个什么都要“被分配”的年代,带来的心理冲击是巨大的。那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被尊重的、作为“消费者”的奇妙感觉。

很多人,尤其是老一辈,一开始甚至都不习惯。在里面转悠半天,还是会走到收银台,怯生生地问:“同志,那个饼干在哪儿?”因为在他们的世界里,购物的模式已经被焊死了:开口问,柜台取,付钱票,走人。 自选商场 的出现,像一把钥匙,第一次打开了通往现代消费主义的大门。

紧接着,一个更洋气、更直接的词汇登场了—— 超级市场 。这基本就是“Supermarket”的直接翻译。这个词的普及,大概是在90年代。随着外资的进入,像“惠康”、“百佳”这些名字开始出现在沿海城市。它们带来了更专业的管理模式,更丰富的商品种类,尤其是大量前所未见的进口货。 超级市场 这个词,听起来就比“自选商场”更“大”、更“超级”。它意味着更大的面积,更多的商品,更现代化的收银系统。条形码,“嘀”的一声,价格就出来了,这在当时,简直是魔法。

于是,在20世纪的最后十年, 自选商场 超级市场 这两个词开始并存,有时候也混用。但总的来说,“超级市场”代表着一种更国际化、更成规模的业态。人们开始习惯于周末去 超级市场 进行一次“大采购”,把冰箱填满。购物,从一种简单的“补给”行为,开始慢慢演变成一种带有休闲和娱乐性质的“活动”。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 20世纪超市怎么称呼

它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

它曾是 国营商店 里那道冷冰冰的水泥柜台;是 供销社 里混杂着农药和糖果气味的空气;是 粮店 里“凭票购买”的吆喝声。

然后,它石破天惊地变成了 自选商场 ,带来了选择的自由和推着购物车的惊奇。

最后,它进化成了更宏大、更时髦的 超级市场 ,用“嘀”的一声,宣告了一个新消费时代的来临。

这些名字的变迁,就像一级级的台阶,每一个名字都踩着上一个时代的背影,稳稳地向上走。它们不是孤立的词语,而是时间的化石,包裹着那个时代的物质生活、社会关系和人们心中最微妙的渴望与变迁。如今我们习以为常的“超市”二字,其实是站在这些所有“曾用名”的肩膀上,才显得如此轻盈和理所当然。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