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这真是个有意思的话题,也是我最近常常琢磨的事儿。家里的那个小祖宗啊,刚满周岁,正是咿呀学语、走路歪歪扭扭的年纪,每天都能给我们带来一箩筐的乐子。可旁人不知道,我们家里最近最大的乐子,反倒是围绕着一个称谓。具体点说,就是 我爸爸怎么称呼我孙子 这个问题,您别笑,这事儿真有点讲究,又有点暖心,里面藏着咱们家那些个说不清道不明的亲情密码。
我爸,一个典型的老派人,一辈子规规矩矩,说话做事都带着那个年代特有的烙印。他叫我,总是“闺女”,叫我爱人,是“女婿”,叫我儿子,自然是“大壮”(小名)。辈分在他心里,那可是天大的事,容不得半点差池。可当我家大壮结婚生子,当那个粉嫩嫩、软糯糯的 我孙子 真的抱到他面前时,我原以为他会毫不犹豫地蹦出“曾孙”俩字。毕竟,按理说,他就是孩子的太爷爷,曾孙,这多顺理成章、合情合理啊!可他呢?我爸他,迟迟不肯用这个词,或者说,用得极少,极不自然。
第一次带孩子回家,小家伙还在襁褓里睡得正香。我爸就那样静静地坐在沙发边上,一句话没说,只顾着那双常年握锄头、种地的粗糙大手,轻轻地、小心翼翼地拂过小孙子头顶稀疏的绒毛。那神情,带着我从未见过的柔软和专注,仿佛不是在看一个新生的婴儿,而是在透过这个小小的生命,回溯他自己漫长的一生。半晌,他才发出咕哝一声,嗓子眼儿里滚出来几个字,有点含混,又有点犹豫,像是自言自语:“哎,这小……小不点儿。”声音小得像蚊子哼,根本没提什么辈分。

这“小不点儿”的称呼,就这么开始了。起初,我觉得是老人家不习惯,毕竟从爷爷一下子跳到太爷爷,中间隔了一代,情感上可能有点跨不过去。我儿子、儿媳妇,自然是叫他“爷爷”,叫我们“爸妈”,这 我爸爸 成了“太爷爷”,他们成了“爷爷奶奶”,辈分是清楚的。可那小小的身子,软软的,抱在怀里又沉甸甸的,好像一下子就击垮了我爸心里那套严谨的辈分体系。他看着孩子,眼里常常闪烁着一种近乎虔诚的光,仿佛那不是他的曾孙,而是他失而复得的什么至宝。
后来,小家伙会爬了,会扶着沙发边沿摇摇晃晃地站起来了, 我爸爸 对他的称呼也逐渐丰富起来,但依然很少涉及“曾孙”二字。最常听到的,是“小乖乖”,或者“小宝贝儿”。“哎哟,我的小宝贝儿又醒啦!”他会弓着身子,把脸凑过去,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缝,嘴里发出那种只有逗弄小孩子才会有的、带着夸张语气的“呼呼哈嘿”的声音。那画面,真是没法不让人动容。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在孙子辈面前还保持着他那份威严,可一见到曾孙,所有的盔甲都卸下了,只剩下最纯粹的爱和笨拙的表达。
有一次,我逗他:“爸,这是你曾孙,你怎么老叫他‘小宝贝儿’啊?叫曾孙多好听。”他当时正拿着摇铃逗孩子,手上的动作一顿,抬眼看了我一眼,眼神里带着点儿不易察觉的责怪,仿佛我打破了他和孩子之间某种独特的默契。他哼了一声,说:“曾孙就曾孙,那不就是个称呼嘛!我乐意叫他小宝贝儿,怎么了?他就是我的 小宝贝儿 !”语气里,带着一点老小孩的倔强,又有点小小的得意。我听了,心里既觉得好笑,又感到一阵暖流涌过。是啊,称呼不过是个代号,背后那份沉甸甸的爱,才是最要紧的。
我琢磨着,这可能不只是一个简单的习惯问题。 我爸爸 这一辈子,活得挺不容易的。年轻的时候吃了好多苦,为了养活我们姐弟几个,整日里在地里刨食。他见识过人世间的残酷,也感受过生活的厚重。他对待我们,虽然爱,但表达方式总是含蓄而深沉的,带着那个年代父亲特有的压抑和责任感。可到了 我孙子 这一辈,他终于可以卸下那些沉重的包袱了。他不用再为孩子的生计发愁,不用再为孩子的教育操心,他要做的,仅仅是享受这份血脉延续带来的纯粹的喜悦。所以,他选择用最直接、最不用脑子去想辈分的词语,来表达他那份从心底里涌出来的爱——“小宝贝儿”,“小乖乖”,甚至就是简简单单的一声“哎哟喂”。
在旁人看来,可能觉得他有点“老糊涂”了,连辈分都叫不清楚。可我知道,那不是糊涂,那是一种回归。回归到最原始的、最本能的、不设防的爱。他仿佛把自己这一生的爱,都毫无保留地倾注在了这个 小家伙 身上。他抱孩子的时候,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了,原本严肃的眉眼也变得和蔼可亲。他会为了小孙子一个不经意的笑容,乐得手舞足蹈;会为了小孙子一个奶声奶气的“啊啊”,仔细分辨半天,以为是在叫他。
家里其他的亲戚,比如我的兄弟姐妹们,叫 我孙子 那可就直接多了。他们是他的姑爷爷、舅奶奶、叔公之类的,直接就叫“小侄孙”或者“小曾孙”,没什么顾虑。但 我爸爸 就是有他自己的节奏,他有他自己和这个小生命建立联系的方式。也许在他心里,“曾孙”这个词,带着一点点距离感,带着一点点严肃感。而“小宝贝儿”,则完全是亲昵和宠溺的代名词,是专属于他,独一无二的爱称。
而且,我发现这种称呼也有一种神奇的魔力。 我孙子 虽然还小,还不会说话,但似乎能感受到 我爸爸 称呼他时那种特别的温柔和爱意。每次我爸一叫“我的小乖乖”,小家伙就会咧开嘴笑,把手伸向他,仿佛他们之间真的有一种旁人无法理解的连接。这大概就是血缘吧,一种超越语言、超越辈分、直抵灵魂深处的感应。
有时候,我会想,当年的 我爸爸 ,在我很小的时候,是不是也曾用这种温柔的词语称呼过我呢?只是我那时太小,没有记忆。而他,或许在那个艰苦的年代,没有机会也没有心情,去用太多温柔的词语来表达爱。所以,现在,他把他这一生未尽的温柔,都弥补在了 我孙子 身上。他看 我孙子 的眼神,不仅仅是祖辈对晚辈的疼爱,更像是透过这个小小的生命,看到了自己生命的回声,看到了希望,看到了他这辈子所有付出最终结出的最甜美的果实。
现在, 我孙子 已经开始牙牙学语了,他最先学会叫的是“爸爸”、“妈妈”。但我们也在引导他,希望他能早日学会叫一声“太爷爷”。不过,我爸似乎并不着急。他总是笑眯眯地看着 我孙子 ,嘴里念叨着:“没关系,慢慢来, 小家伙 爱叫啥就叫啥,反正都是我的 小宝贝儿 。”那份豁达与满足,真让人羡慕。在岁月的长河中,我们都在不停地往前走,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从儿子女儿,到父母,再到祖父母。而 我爸爸 ,则在生命的尽头,又一次感受到了纯粹的起点。
所以,当有人再问起 我爸爸怎么称呼我孙子 的时候,我就会笑着告诉他们:“他啊,他叫 我孙子 ‘小宝贝儿’,‘小乖乖’,有时候也叫‘我的 小祖宗 ’。至于‘曾孙’嘛,他心里肯定知道,但嘴上啊,就是舍不得那样叫,总觉得那些称谓,带了那么一点点疏离。他更愿意用最直白、最没有修饰的爱,来定义这份跨越了三代的血脉相连。”这无关辈分,无关规矩,只关乎一份最最朴实,却又最为动人的,来自老一辈人,对新生命的无限爱意和无限期许。这,就是我们家独有的,关于亲情称谓的那些暖心小故事。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