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每次看穿越剧,我最替主角捏把汗的,不是宫斗宅斗,也不是权谋之争,而是他一张嘴,对着上司、老板、达官贵人,会不会喊错称呼。这可不是小事。在咱们这儿,喊一声“打工人”,带着三分自嘲七分共鸣,大家哈哈一笑就过去了。但在古代,一个称呼,就是一道天堑,就是你身份的烙印,说错了,轻则挨顿板子,重则小命都可能交代进去。
所以,如果你真有机会回到过去“打工”,千万收起你那套现代职场的思维。你得明白,那会儿的“工作”,跟我们现在说的“上班”,压根不是一个概念。你不是在出卖劳动换取报酬,你是在出卖你这个人的一部分,甚至全部。
那么,该怎么称呼自己呢?这得看你在给谁“打工”,以及你“工种”的含金量。

体制内的“高端玩家”:官场里的自我修养
你要是运气好,考了个功名,进了体制内,当了个不大不小的官。恭喜你,你成了给皇帝打工的。这时候,面对比你官大的,你得自称 下官 ,或者 卑职 。这两个词,一听就懂,把自己放在低位,突出一个“卑”和“下”。这里头全是学问。你不能昂首挺胸地说“下官认为”,那得是微微躬着身子,语气里带着十二分的恭敬。这不叫虚伪,这叫官场生存法则。
你是在用语言,时时刻刻提醒对方,也提醒自己:我们之间,有不可逾越的等级。这是一种权力结构下的自我矮化,是一种程序正义。你的才华、你的政绩,都得包裹在这层谦卑的外壳之下,才能安全地展现出来。
依附权贵的“知识分子”:门客与幕僚的悲欢
如果你没进体制,但读过几年书,有点文采,或者懂点谋略,那你可能会被某个王公贵族、地方豪强看中,招入府中。这种,我们现在叫“高级顾问”或者“私人助理”,在古代,叫 门客 、 食客 ,或者更体面一点的, 幕僚 。
这时候你怎么称呼自己?在主人面前,谦称 在下 是比较通用的。但更多时候,你的称呼会融入一种更微妙的人身依附关系里。你可能会自称“某某(主家姓氏)门下走狗”,这当然是极端的自贬,但心态上,确实有那么点意思。你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那不是一份工作,那是一种依附,一种将自己的才智、甚至身家性命都抵押给主家的关系,你的荣辱,从此与他紧紧捆绑。
所以,当一个幕僚在给主公出谋划策时,他内心想的,恐怕不是“完成KPI”,而是“如何让主公的基业长青,从而保全我自己的富贵与性命”。这种心态下,他的自称,必然是谦卑到骨子里的。
真正的“打工人”:最底层的心酸与无奈
但更多的人,连“幕”和“官”的边儿都摸不着。他们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佃户,是码头上扛包的苦力,是给大户人家帮佣的仆役。他们,才是古代社会里,真正意义上的“打工人”。
他们的自称,就一个字:贱。
在主人、管家、甚至任何一个有头有脸的人面前,他们得称自己为 小的 。一个“小”字,道尽了所有。身形是渺小的,地位是渺小的,性命,也是渺小的。一群人,就是“小的们”。女性则更惨,自称 奴婢 ,这个词本身就带着“非人”的属性,是会说话的工具。
到了清朝,在主子面前,尤其是旗人主子面前,男仆自称 奴才 ,更是将这种人格上的不平等推向了极致。“才”,是才能,是材质,但前面加个“奴”,意思就是,我这点材质,这点能耐,都是属于您的,为您服务的。何其卑微,何其残酷。
你以为这就完了?不。即便是在市井之间,一个普通的匠人,比如木匠、铁匠,面对一个来光顾的读书人,也得恭恭敬敬地自称 小人 。这是整个社会约定俗成的规矩。你的手艺再好,但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价值观下,你依然是“小人”。
江湖儿女的“黑话”:一种别样的谦称
当然,凡事总有例外。古代也有不依附于土地和权贵,相对自由的群体,比如江湖中人。他们行走四方,靠的是一身武艺或者一门手艺。他们之间怎么称呼?
他们也谦虚,但谦虚得很有风骨。最常见的是自称 在下 。这个词就很有意思,它承认对方的地位可能比我高(“上”),但我只处在“下”,而不是“卑”,更不是“奴”。这是一种不卑不亢的江湖礼节。
或者,更文雅一点,自称 区区不才 ,我是个没什么才能的微末之人。这是一种社交辞令,嘴上说着“不才”,手上可能已经把剑架你脖子上了。这种谦称,更像是一种江湖人之间的相互试探和尊重,是一种“我们都混得不容易,先礼后兵”的默契。
所以你看,从 下官 、 卑职 ,到 在下 、 门客 ,再到 小的 、 奴才 ,最后到江湖上的 区区不才 。每一个称呼背后,都是一个鲜活的社会切片。它不仅仅是一个词,它是一套行为准则,一种心理状态,一条你无法逾越的阶级鸿沟。
我们今天戏称自己是“打工人”,是一种基于平等雇佣关系上的自我解构和身份认同。我们有选择的权利,有跳槽的自由,我们和老板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而古代的那些称呼,背后没有选择,只有宿命。那是一个人的全部世界,是他从生到死都难以挣脱的枷锁。所以,下次再看穿越剧,别再傻乎乎地代入“打工人”心态了。先学会在那个世界里,找到自己的位置,然后,用最“正确”的方式,卑微地,或者有风骨地,称呼自己。
因为,那真的,会要命的。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