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在想,那些泛黄的老照片里,祖辈们青涩的脸庞,他们管自己的长辈叫什么呢?是不是和我们现在张口就来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大相径庭?每次家族聚会,听到奶奶口中蹦出几个如今鲜少听闻的 亲戚称谓 ,我都会忍不住好奇地追问,仿佛那不是简单的称呼,而是连接着另一个时空,一段尘封往事的密码。
在我奶奶那一辈,也就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生的人,他们嘴里的世界,是和今天完全不一样的。那会儿,一个家庭可能就是半个村子, 血缘 和 地缘 交织得密不透风。所以,对于 长辈 的称呼,可不像现在这么“偷懒”和“简化”。他们叫 大伯 ,可能不会直接说“大伯”,而是“大伯父”,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子老派的庄重。而姑姑,也不会只叫“姑姑”,往往会分个“大姑”、“二姑”、“三姑”,甚至小姑出嫁后,还得加上夫家的姓氏,比如“张家小姑”,以示区别。这细致入微的 命名规则 ,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家庭史纲。
我奶奶跟我讲过一个故事,她小时候管她姨婆叫“妗子”。我一听就懵了,什么“妗子”?不是应该叫“姨奶奶”吗?奶奶笑得眼角的皱纹都挤到了一块儿,她说,那会儿我们那边,管妈妈的姐妹的婆婆,也就是你的姨婆婆,就叫“妗子”,或者更文绉绉一点,叫“妗奶奶”。听着这带着浓郁 地方特色 的称呼,我仿佛能看到一个扎着麻花辫的小姑娘,脆生生地喊着“妗子”,然后一溜烟跑进老屋的院子里,那画面感,瞬间就有了。这种 地域差异 带来的称谓变化,简直就是一门学问,你离开了那个语境,可能就完全摸不着头脑了。

再往深了聊,不光是直系和旁系的 亲属称谓 有着讲究,连那些没有血缘关系,但 受人尊敬 的 长辈 ,也有他们独特的称谓。我爷爷常说,他小时候,村里的教书先生,大家不叫“老师”,而是敬称一声“先生”。那“先生”二字一出口,透着一股子清风朗月的味道,带着对知识的由衷敬意。还有村口的铁匠铺师傅,不管是不是自己家的亲戚,孩子们都会喊一声“铁匠大爷”或者“铁匠伯”,那种 人情味儿 ,是现在钢筋水泥丛林里难以寻觅的。这不仅仅是称呼,这是一种 社会关系 的映射,是那个年代 社群凝聚力 的体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每个人都被恰如其分地称呼着, 秩序感 和 归属感 ,就这么通过一个个称谓,悄无声息地建立起来。
想想我们现在,面对一个不太熟识的 长辈 ,最常用的恐怕就是“叔叔”、“阿姨”了吧?这当然简化了很多麻烦,省去了辨析复杂 亲缘关系 的困扰。但在我看来,这种简化,也带来了一些情感上的“稀释”。当所有的“舅舅”、“姑姑”、“姨妈”都被“叔叔阿姨”一概而论时,那些独属于某一段 血脉联结 的温情,是不是也随之模糊了呢?我总觉得,一个特定的称谓,它承载着不仅仅是一个身份,更是一段专属的记忆,一种独有的情感投射。
我曾问过爷爷,他小时候管自己的爷爷奶奶叫什么。爷爷说,他管他爷爷叫“老太爷”,奶奶叫“老太太”,而且是那种带着敬畏和爱意的称呼。那“老太爷”、“老太太”一出口,仿佛就能看到一位威严而慈祥的 长者 ,坐在太师椅上,手执旱烟袋,目光深邃地望着一群孙辈在院子里嬉闹。而我们现在,更多的是“爷爷”、“奶奶”,甚至有些地方直接叫“姥爷”、“姥姥”。这并不是说现代的称呼不好,只是它少了一些历史的厚重感和地方的 文化韵味 。这种 称谓的演变 ,其实也是社会进步、 家庭结构 变化的一个缩影。
过去, 家庭 往往是多代同堂,甚至家族聚居。 亲属关系 的复杂程度,远远超过我们这一代人的想象。一个大家族里,光是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就可能多达几十人。这时候,为了明确辈分和关系,称谓自然会分得格外清楚。什么“远房表舅”、“隔壁堂姑”,听起来似乎有点绕口,但那时候的人,对此是了然于心的。这是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在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 礼仪规范 。而现在,随着 城镇化 进程加快,人们的居住模式从大家庭向小家庭转变,很多 远亲 可能一年都难得见上一面,甚至连名字都叫不全,更别提那些复杂的 旧时称谓 了。
更别提那些带着 职业属性 的称谓了。比如,在一些老行当里,徒弟们对师傅,不光是敬重,那称呼里头还带着一份传承的意味。“掌柜的”、“师父”、“先生”,这些称呼不仅仅是表明了对方的身份,更像是一面旗帜,代表着一份 手艺 ,一种 匠心精神 。他们不仅仅是 长辈 ,更是 人生导师 ,是 技艺传承 的载体。我爸跟我说,他小时候跟着村里的木匠学过点手艺,那时候他都得叫木匠师傅一声“大先生”,透着一股子敬意,又带着些许亲近。这种 人际交往模式 ,在现代社会中,也逐渐被“老板”、“领导”等更加扁平化的称谓所取代,少了那么一丝人情味,也少了那份 薪火相传 的厚重感。
我时常会翻看家里的老相册,那些黑白照片里, 长辈们 的笑容虽然模糊,但从他们的着装、神态,我总能想象到他们小时候,在一个个阳光明媚或风雨交加的日子里,是如何 称呼 自己的 长辈 的。那些称呼,不仅仅是声音的符号,它们更像是一条条无形的纽带,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连接着家族的 血脉 与 记忆 。它们是 文化 的载体,是 礼仪 的体现,是 社会变迁 的见证。
或许,我们无法回到那个 称谓 繁复的年代,也无法要求每个人都熟稔那些古老的 命名规则 。但至少,我们可以记住,可以 溯源 ,可以了解。因为每一个被遗忘的称谓背后,都可能藏着一个家族的故事,一段不为人知的 历史 。它们提醒我们,我们从哪里来,我们与谁 血脉相连 。这种对 文化传承 的珍视,对 家族记忆 的守望,远比一个简单的称呼本身,来得更为重要。毕竟, 长辈们小的时候怎么称呼 ,不仅仅是一个语言学上的课题,它更是一扇窗,透过它,我们能窥见那个 波澜壮阔 又 温情脉脉 的旧时光。而我,愿意做那个努力推开窗,凝望过去的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