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你要是真把它当成一件“小事”,那你可能怎么被职场这暗流给拍晕的都不知道。
我刚入行那会儿,带我的师傅,一个快退休的老工程师,姓李。办公室里,有喊他“李工”的,有喊他“李师傅”的,还有几个跟他关系铁到能穿一条裤子的老哥们,直接喊他“老李”。而我们这些新来的小屁孩呢,战战兢兢,毕恭毕敬,一口一个“李老师”。
有一天,一个刚来没多久的实习生,也是个愣头青,当着所有人的面,对着我师傅喊了一声:“嘿,小李!”

整个办公室的空气,我跟你说,瞬间凝固。比老板突然出现在你身后看你刷购物网站还要凝固。
我师傅当时没说啥,就愣了一下,然后“嗯”了一声。但从那天起,那个实习生再也没能从我师傅那儿学到任何核心的东西。三个月后,实习期结束,他就卷铺盖走人了。
你看, 称呼 ,它从来就不是一个简单的代号。它是一张无形的网,网住了你的位置、你们的关系、办公室里那看不见的权力结构,还有,别人对你的期待。它就是职场人际关系的 风向标 和 试金石 。
咱们来掰扯掰扯这里头的道道。
最常见,也最保险的,就是“职位称”。什么“王总”、“张经理”、“刘主管”。这种叫法,安全,标准,永远不会出错。它清晰地划定了 权力距离 ,时刻提醒着你和对方的身份差异。新人刚进公司,用这个准没错。它表达的是一种基于职务的尊重,是一种职业化的表现。但它的问题也在这里——太职业化了,就显得生分,冷冰冰的。如果你跟你的直属上司共事一年了,还是一口一个“X总”,那你们的关系,大概也就止步于纯粹的工作了。
然后,就是那个极具中国特色的“哥/姐”文化。
“李哥”、“静姐”,这俩字一出口,那感觉立马就不一样了。一下子从冰冷的上下级关系,拉到了一种类似“准亲缘”的江湖关系里。这里面的学问可就深了。
主动叫别人“哥”或“姐”,尤其是在对方比你资深或年长时,是一种高 情商 的示好。它传递的信息是:“我尊敬你,我把你当自己人,希望您多带带我。”大部分人听到这种称呼,心里都会舒服一些,也更愿意对你倾囊相授。
但反过来,当一个平级甚至上级开始叫你“X哥”或“X姐”,你可得留个心眼。这可能是一种真正的认可和尊重,觉得你这人有能力、靠得住。但也可能是一种捧杀,或者是一种有求于你之前的铺垫。玩儿的就是个心理战术。
我认识一个销售总监,特别喜欢管手下一个业绩最好的年轻销售叫“强哥”。听着是亲切吧?但每次开会,他都会说:“这个季度目标有点高啊,强哥,你得带头冲一冲啊!”你看,这“哥”字一戴,责任的大山就给你搬过来了。
所以,别人怎么称呼你,尤其是在这个“哥姐”满天飞的职场里,你得品,你得细品。是发自内心的亲近,还是暗藏玄机的套路,心里得有杆秤。
再往里走一层,就是直呼其名或者叫昵称了。
比如直接叫“王伟”,或者关系再好点儿的叫“小伟”、“伟哥”。这通常意味着你们之间的 边界感 已经变得很模糊了。你们不再仅仅是同事,更像是朋友。这种称 ઉ 发生在两种情况下:要么你们是同一批进公司、一起摸爬滚打过来的“战友”;要么,就是上级对下级的一种亲昵表示。
但这事儿也得看人。有的人天生就喜欢这种亲近感,你叫他小名他觉得特开心。但有的人,公私分明,特别不喜欢在工作场合被人叫得那么“私人”。你贸然把生活里的称呼带到办公室,可能会让对方觉得你不专业,甚至是一种冒犯。
最微妙的,是 称呼的动态变化 。
想想看,一个一直叫你“王经理”的下属,突然有一天改口叫你“王哥”了,这意味着什么?他可能觉得自己羽翼渐丰,可以跟你平起平坐了,或者,他想跟你建立更深层次的联盟。
一个之前跟你称兄道弟、管你叫“东哥”的同事,突然开始连名带姓地叫你“刘股东”,这又是什么信号?警报!绝对的警报!这说明你们之间出现了裂痕,他在用称呼的改变,向你,也向周围所有人,宣告一种疏远和对立。这比吵一架还让人心寒。
说了这么多,别人怎么叫你,我们好像很被动。其实不然。
对待你的同事怎么称呼你 ,这不仅仅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更是一个你可以主动引导和塑造的过程。
你自己怎么介绍自己,你希望别人怎么称呼你,其实是可以主动释放信号的。
比如我,刚到一个新团队,我会这么说:“大家好,我叫王伟。大家可以直接叫我王伟,或者叫我老王也行,显得亲切。”
一句话,两个信息点。第一,我亮出了我的底线——“王伟”,这是我的名字,一个平等交流的符号。第二,我给出了一个更进一步的选项——“老王”,这是一个自嘲式的、带着点江湖气的称呼,它在告诉别人:我这个人,不端着,好相处,愿意跟你们打成一片。
这么一来,就避免了别人因为不确定而用“王工”、“王老师”这种过于拘谨的称呼来试探,也为快速融入团队铺平了道路。
反之,我也见过一些人,特别在意自己的title。开会时,一个新人不小心叫了他的名字,他会立马纠正:“请叫我陈总监。”这种人,往往内心安全感不强,需要靠外部的称呼来确认自己的权威。跟他共事,你会觉得很累,因为你得时刻注意着那些虚头巴脑的礼节。
说到底,一个称呼,背后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缩影。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你在办公室里的生态位,照出了你的亲疏远近,也照出了你的个人品牌。
你被人称呼为“大神”,那是因为你总能解决别人搞不定的技术难题。你被人称之为“X姐”,那可能是因为你热心肠,谁有困难都愿意帮一把。你被人敬而远之地称为“X总”,那或许说明你威严有余,但亲和力不足。
所以,别再把“别人怎么称呼你”当成一件无所谓的小事了。从今天起,留心听一听,办公室里的那些声音。那些或亲或疏、或敬或畏的称呼,正在悄悄地定义着你的职场形象,也预示着你的职场道路,会走向何方。
这盘棋,从你踏入办公室的第一天就开始了。而称呼,就是你手里那颗最不起眼,却又至关重要的棋子。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