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山东人过年,或者家里办个喜事,那场面,乌泱泱的全是人。你作为一个小辈,最头疼的是啥?不是别的,就是进门那一刻,你脑子里那张亲戚关系图瞬间就短路了,嘴边那个“叔叔阿姨”愣是叫不出口,生怕一开口就喊错了辈分,那可是要挨白眼的。
我跟你讲,在山东,尤其是在农村, “喊人” 是天大的事。这不仅仅是个称呼,这是规矩,是礼数,是你懂不懂事儿的直接体现。普通话里一个“叔叔”能解决半个村的男性长辈,在我们这儿,不行,绝对不行。
咱们先从最亲的,爹这边说起。

你爹的哥哥,你不能跟着叫“伯伯”,那太书面语了,显得生分。你得扯着嗓子,洪亮地喊一声: 大大(dàda) !有的地方也叫 大爷(dàye) 。这个“大”字,声调要拉长,带着一股子亲切和尊敬。他媳妇儿,自然就是 大娘(dàniáng) 。这个“娘”字,发音短促有力,透着爽利。
那你爹的弟弟呢?这就简单点了,直接喊 叔(shú) 。对,就一个字。排行老二的就叫 二叔 ,老三的就叫 三叔 。他媳妇儿,就是 婶(shěn) 或者 婶子(shěnzi) 。你看,这一下子就把亲爹的兄弟们分得明明白白,谁大谁小,一听称呼就知道了。你敢对着你爹的哥哥喊“叔”,你爹的巴掌可能就上来了。
再说说我爹的姐妹,也就是我的姑姑们。这个和普通话差不多,就叫 姑姑(gūgu) 。但是那个亲热劲儿不一样,我们喊“姑姑”的时候,往往带着点撒娇的尾音。姑姑的丈夫,就是 姑父(gūfu) ,或者更亲切点,直接跟着孩子喊,叫“姑夫爹”。
好了,爹这边捋清楚了,再唠唠娘那头。这边的称呼,情感色彩可就更浓了。
你娘的爹妈,那是 姥爷(lǎoye) 和 姥姥(lǎolao) 。这两个称呼,喊出来就感觉心里暖烘烘的。尤其是一声“姥姥”,包含了多少孩子童年的糖果和无尽的宠爱。在山东,姥姥家就是很多人的第二个家,是避风港。
你娘的兄弟,不管大小,统统一个称呼,也是最霸气的一个称呼: 舅(jiù) !对,就这一个字。大舅、二舅、小舅,简单明了。舅舅在我们山东人心里的地位,那可是相当高的,有“天上老鹰大,地上舅舅大”的说法。舅舅的媳妇儿,就是 舅妈(jiùmā) 。
你娘的姐妹们,那就是 姨(yí) 了。大姨、二姨、小姨……这个也和普通话差别不大。她们的丈夫,就是 姨夫(yífu) 。我小时候最喜欢去姨家,因为姐妹多,凑在一起那个热闹劲儿,能把房顶掀了。
接下来,就是真正的考验,同辈分的兄弟姐妹们。
如果你爹这边的亲戚,也就是你大大、叔叔家的孩子,跟你同一个爷爷奶奶的,那叫 “堂” 。比你大的叫 堂哥、堂姐 ,比你小的叫 堂弟、堂妹 。这个“堂”字,意味着你们在一个祠堂里,是血脉最近的一家人。
而你姑姑家的、舅舅家的、姨家的孩子,也就是跟你不是一个姓的(大部分情况),那就叫 “表” 。比你大的叫 表哥、表姐 ,比你小的叫 表弟、表妹 。千万别搞混了,把堂哥喊成表哥,人家听了心里会有点小疙瘩,觉得你把他当外人了。一字之差,亲疏远近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这还只是最核心的一圈。再往外扩,那就更复杂了。比如,你奶奶的姐妹,你要喊 姨奶奶 ;爷爷的姐妹,要喊 姑奶奶 。她们的丈夫, соответственно就是 姨爷 和 姑爷 。我小时候就被这些“奶奶”和“爷”绕晕过,每次都是我妈在旁边小声提醒:“快,喊姑奶奶!”我才怯生生地喊出口。
这些称呼,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头大?但其实吧,你只要在那个环境里长大,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就刻在脑子里了。它不是一个死记硬背的知识点,它是一张活生生的、充满了人情味儿的关系网。
每一个称呼背后,都对应着一张具体的脸,一段具体的故事。你喊一声“大大”,脑子里浮现的就是那个总爱板着脸教训你、却又偷偷给你塞零花钱的男人。你喊一声“姥姥”,心里涌起的,就是夏日午后她摇着蒲扇给你讲故事的温暖。
这些看似繁琐的称呼,其实就是山东人维系家族情感的纽带。它让你清晰地知道自己的位置,知道谁是你的至亲,谁你需要尊敬,谁你可以去撒娇胡闹。它把一个庞大的家族,编织得井井有条,充满了秩序感和归属感。
所以,下次你再到山东朋友家做客,看到他对着不同的人喊出各种让你迷惑的称呼时,别笑,也别觉得麻烦。那一声声独特的、带着浓重乡音的 “大大” 、 “妗子(jìnzi,舅妈的另一种方言叫法)” 、 “老娘(姥娘)” ,不仅仅是一个代号,那是家的密码,是血脉的延续,更是山东人刻在骨子里的、那份最朴实也最厚重的情感。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