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武汉啊?这话题可大了去了。你问我武汉有啥称呼,我得先问你,你想听哪一面的武汉?是文人墨客笔下烟波浩渺的那一面,还是码头汉子嘴里豪情万丈的那一面?是夏日里让人汗流浃背、只想骂娘的那一面,还是深夜里躁动不安、荷尔蒙爆棚的那一面?
每一个称呼,都藏着这座城市的一段脾气,一种气质。
先说最广为人知,也最诗情画意的那个—— 江城(Jiāng Chéng) 。

长江的江,城市的城。这俩字念出来,嘴里都好像含着一口水汽。外地朋友一来,我总爱带他们去长江大桥上走一走,或者干脆坐个轮渡,从武昌晃到汉口。你站在江心,风呼呼地从耳边刮过去,带着水腥味儿,两岸的高楼广厦,像海市蜃楼一样在水雾里时隐时现。这时候,你才能真正体会到,为什么是“江”城。
长江和汉江,两条巨龙在这儿交汇,把一座城硬生生劈成了三块——武昌、汉口、汉阳。武汉人的生活,就是绕着江水展开的。夏天去东湖里头“玩水”,傍晚在江滩上“吹风”,夜里在江边的宵夜摊子上“撮虾子”。我们的性格,也像这江水,表面看着波澜不惊,底下全是暗流涌动,有股子蛮劲儿,宽阔,包容,但发起脾气来,那也是“无风三尺浪”。所以, 江城(Jiāng Chéng) ,这两个字,是武汉的底色,是刻在骨子里的基因。
接下来这个,就霸气多了—— 大武汉(Dà Wǔhàn) 。
你注意啊,这个“大”,读的时候得带点气势,拖个小长音,显得特别有底气。为啥叫“大武汉”?这可不是我们自吹自擂。民国那会儿,武汉可是全国的中心,一度被称作“东方芝加哥”,那种繁华和重要性,是写进历史的。三镇合并,本身就是个大手笔。这种“大”,不仅是地理面积上的大,更是心理上的。
武汉人有种天生的江湖气和“不服周”的精神。这个“不服周”是我们的方言,意思就是不服气、不认输。你跟武汉人打交道,会发现他们嗓门大,性子直,有点冲,但骨子里特别讲义气、够朋友。这种气质,就构成了“大武汉”的“大”。它是一种气场,一种“老子天下第一”的自信(虽然有时候有点盲目)。所以,你再说 大武汉(Dà Wǔhàn) 的时候,得想象一个穿着跨栏背心、摇着蒲扇、在街边高声谈笑的汉子,那味儿就对了。
然后,是一个听起来特别有历史厚重感的名字—— 九省通衢(Jiǔ Shěng Tōng Qú) 。
这个念起来稍微有点绕口,特别是最后一个字。九省的“九”,通达的“通”,省份的“省”,最后一个字,念“衢”,qú,二声。什么意思呢?就是四通八达的大马路。连起来,就是通往九个省份的交通要道。
这个称呼,把武汉的地理优势说得明明白白。你打开中国地图,武汉就在最中间那个心窝窝的位置。自古以来,它就是水陆交通的枢纽,承东启西,沟通南北。你随便跳上一趟火车,东南西北,哪儿都能去。所以武汉的火车站,永远是人声鼎沸,南腔北调混杂在一起,充满了人间烟火的嘈杂和活力。这种混杂感,也体现在武汉的文化和美食上。你在这里能吃到天南海北的菜,听到五湖四海的口音,它就像一个巨大的熔炉,把所有外来的东西都融进来,变成自己的。 九省通衢(Jiǔ Shěng Tōng Qú) ,这四个字,是武汉的格局,是它作为中部“老大哥”的底气所在。
好了,说了这么多“高大上”的,该来点接地气的了,甚至是让人闻风丧胆的—— 火炉(Huǒ Lú) 。
这个不用我多解释读音了吧?一提武汉,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热”。我跟你说,那不是一般的热。武汉的夏天,那根本不是人过的日子。真的。就是一口巨大的蒸笼,把你丢进去,盖上盖子,下面点着火。空气是黏糊糊的,柏油马路感觉随时都要融化,知了在树上声嘶力竭地叫,好像在控诉这要命的天气。
每年夏天,武汉人都是靠空调、西瓜、冰镇绿豆汤和一盆盆的小龙虾续命的。在这种极端天气里磨炼出来的武汉人,性格也格外坚韧和火爆。能在 火炉(Huǒ Lú) 里生存下来,还有什么坎是过不去的?所以这个称呼,虽然听起来不怎么舒服,但我们自己说起来,却带着一种又爱又恨、引以为傲的复杂感情。这是我们共同的“战斗”记忆。
最后,说一个年轻一点,酷一点的称呼—— 朋克之城(Péngkè Zhī Chéng) 。
你没听错,朋克,Punk。这可不是乱叫的。武汉是中国最早一批玩摇滚、玩朋克的城市之一。这里的地下音乐场景,一直特别生猛。你别看它江湖气重,骨子里那股子朋克劲儿,全中国都找不出几个。那种原始的、粗粝的、不加修饰的生命力,跟朋克精神简直不谋而合。
这座城市有一种独特的工业美学,那些老厂房、旧码头、裸露的钢筋水泥,都透着一股硬核的气质。武汉的年轻人,也带着那么点“管你莫斯”的潇洒。 朋克之城(Péngkè Zhī Chéng) ,这个称呼,揭示了武汉粗犷外表下,那颗永远年轻、永远躁动、永远在反抗的心。
所以你看,武汉的这些称呼, 江城 的柔, 大武汉 的傲, 九省通衢 的博大, 火炉 的烈,还有 朋克之城 的酷,哪一个都不是白叫的。它们共同拼凑出了一个复杂、多面、活生生的武汉。
它就是这么个地方,又糙又烈,又柔情又硬核。你不能只听别人说,也不能只看书上写。你得亲自来过,用脚走一走江汉路的街,用嘴吃一碗热腾腾的热干面,用皮肤去感受一下盛夏的温度,你才能真正“读”懂它,读懂它的每一个名字。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