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吧,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绝对是每个刚踏入实验室的萌新,心里最先打鼓的一件事。门口杵半天,嘴张了又闭,看着里面穿着白大褂晃来晃去的身影,就是不知道该喊啥。一声称呼,背后可全是学问,是情商,是你在这个新环境里“会不会来事儿”的第一张名片。
咱们先说个万能公式,几乎能覆盖90%的场景,保证你不踩雷。那就是—— 喊“老师” 。
你别觉得奇怪,人家明明不是给你上课的教授,凭什么叫老师?嗨,这你就不懂了。在中国的文化语境里,“老师”这个词,早就超越了职业本身,它是一种尊称,代表着“传道受业解惑之人”。一个研究员,带着你做实验,指导你写论文,给你讲课题的来龙去脉,这不就是“老师”吗?所以,甭管对方是研究员、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还是博士后,只要是你的前辈,是指导你的人,你恭恭敬敬地喊一声 “X老师” (X是对方的姓),或者在日常交流中直接喊 “老师” ,绝对是安全牌,而且是让人心里舒服的安全牌。

我刚进组那会儿,紧张得手心冒汗。我们组里有个特别厉害的博士后,三十出头,文章发得那叫一个漂亮。我第一次找他问问题,结结巴巴地喊了声“师兄”。他愣了一下,虽然也笑着回答了我的问题,但我后来观察到,组里其他人都喊他“王老师”。那一刻,我脸上火辣辣的。不是说喊“师兄”有错,而是“王老师”这个称呼,显然更恰当地表达了对他学术地位和指导角色的尊重。后来我改口了,感觉整个交流都顺畅了许多。
所以,记住,当你彻底 摸不清状况 的时候, “老师” 就是你的救命稻草。
当然,凡事都有例外,不然这事儿也没啥可写的了。科研圈子跟江湖一样,也分门派和地盘。不同的地方,规矩和“黑话”可不一样。
一种典型情况,就是 非高校的研究机构 ,比如中科院的各个所,或者一些企业的研究院。在这些地方,“研究员”更像是一个“职称”,一个“岗位”。整个环境的气氛,也更偏向于职场,而不是校园。这时候,你再见人就喊“老师”,有时候就会显得有点“学生气”。
在这些地方,一个非常普遍的称呼是 “X工” 。特别是对于那些主要负责技术、工程、设备管理的研究人员。你喊一声“李工”,听起来就特别专业,特别对味儿。这表示你认可他/她的技术专长。当然,对于那些头衔明确是“研究员”或“副研究员”的,你喊“X研究员”自然是不会错的,但听起来就过于书面和正式了,日常交流里还是略显生硬。所以,在这些“大院大所”里, “X工” 和 “X老师” 常常是并存的,怎么选?
诀窍就俩字: 观察 。
竖起你的耳朵,睁大你的眼睛。看组里其他资历老点的学生怎么叫,跟着学,准没错。这是你在实验室要上的第一堂“社会学”课,比你看一百篇文献都重要。
还有一种更微妙的情况。就是你的 直系师兄师姐 。他们也是学生,或者刚毕业的博士后,年龄跟你差不几岁。你非要喊“X老师”,人家听了可能都一身鸡皮疙瘩,觉得你太见外。这时候, “师兄” 、 “师姐” 就是最亲切、最拉近关系的称呼了。一声“师姐,这个酶标仪怎么用啊?”,比“李老师,请问……”要自然得多。
但这里面也有个“度”。如果这位师兄或师姐已经博士毕业,留组做了博士后,并且实际上承担了一部分指导你的工作,那情况就复杂了。有些人喜欢别人继续喊他师兄,显得年轻亲切;有些人则更希望得到一份“老师”的尊重,以确立自己的指导地位。怎么办?还是那句话, 观察 ,或者, 直接问 。“师姐,我怎么称呼您比较方便?”,一句谦虚的问话,能帮你避免所有尴尬。
聊到这,就不得不提一个在学生群体里私下流传,但又不能随便乱用的称呼—— “老板” 。
是的,就是Boss。这个词,精准地描绘了导师(PI,Principal Investigator)与学生之间那种混合了学术指导、科研合作与资源分配的复杂关系。导师掌握着课题方向、科研经费,甚至你的毕业大权,可不就是“老板”么?
在私下里,学生们用“我们老板”“我老板”来指代自己的导师,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这带点调侃,也带点对现实关系的精准概括。但是!但是!但是!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这称呼 绝对不能当着导师的面喊出来 !你想想那个画面,你对着一个五十多岁的资深教授喊“老板好!”,那不叫接地气,那叫缺心眼。轻则被认为油嘴滑舌,重则可能被认为是在讽刺,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 “老板” 是关起门来的“黑话”, “老师” 才是摆在台面上的“官话”。这个界限,一定要拎得清。
总结一下,其实学生怎么称呼研究员,根本就不是一个简单的A/B选择题,它更像是一个需要你 动用全部感官和情商去解的开放题 。
你的第一步,是使用 “老师” 这个最大公约数的称呼,保证及格。
你的第二步,是通过 敏锐的观察 ,学习和融入你所在实验室的特定“称谓文化”,力争良好。
你的第三步,是根据你和不同研究员之间的 关系远近、年龄差距、指导关系 ,灵活地在“X老师”、“X工”、“师兄/师姐”之间切换,做到优秀。
最终,你会发现,称呼本身只是一个符号。当你真正融入这个集体,和大家建立了亦师亦友的关系,或许有一天,你会和你的导师、和你尊敬的前辈,用一种彼此都觉得舒服的、甚至带着昵称的方式交流。那一刻,你叫他什么,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你们之间那份心照不宣的默契和尊重。
而这,恰恰是冰冷的规章制度永远无法教会你的,是属于科研生活,最有人情味的一部分。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