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历史:揭晓在古代是怎么称呼女人的,称谓里藏着玄机

说真的,每次看古装剧,我脑子里都会冒出个念头:这古代人叫个女人,怎么那么复杂?一个称呼,背后简直就是一套密码本,解开了,你才能看懂那个人的身份、地位,甚至她和对面那个人的关系,是亲是疏,是尊是卑。这可不是简单一个“美女”或者“女士”就能搞定的事。

咱们先从最熟悉的开始。未出阁的姑娘,那金贵着呢。最常听到的,就是 “小姐” 。你可别以为这跟现在随便叫个服务员“小姐姐”是一回事,差远了。古代的 “小姐” ,那得是官宦人家、大户士族的千金,是养在深闺、十指不沾阳春水的那种。你想想,一个大户人家的千金,身边丫鬟仆妇环绕,她迈着小碎步从月亮门后探出半个身子,旁人见了,脱口而出的,必然是那声娇滴滴又带点敬畏的 “小姐” 。这里面,有对她家世的尊重,也有对她那份不食人间烟火的“珍稀感”的确认。而普通人家的女儿,更多被称为 “姑娘” ,这词儿就亲切、朴实多了,像是邻家那个梳着双丫髻、在门口跳皮筋的女孩儿,烟火气十足。

一旦嫁了人,那称呼的世界,瞬间就变得更加错综复杂。一个女人的称呼,几乎完全由她的丈夫来定义。

探秘历史:揭晓在古代是怎么称呼女人的,称谓里藏着玄机

最顶层的,当然是 “夫人” 。这个词,分量极重。不是谁的老婆都能叫 “夫人” 的。一品二品大员的正妻,那叫“诰命夫人”,是经过皇家认证的,有身份,有品级,能在正式场合露脸,甚至能进宫跟皇后娘娘、各位妃嫔说上话。她们的存在,不仅仅是丈夫的附属品,更是家族荣耀的一部分。所以你看,电视剧里,男主角在外面跟同僚介绍自己的妻子,一脸郑重地说“这是内人”,而同僚们则会毕恭毕敬地拱手:“见过 夫人 。” 这一个来回,社会地位的确认就完成了。

丈夫自己怎么称呼妻子呢?这就更有意思了。对外人,尤其是在文人墨客之间,他们喜欢玩“谦称”。最经典的就是 “拙荆” 。荆,是一种灌木,枝条可以做成钗,叫“荆钗”。“拙荆”,字面意思就是我那个用着粗劣荆木发钗的笨老婆。你看这话说得,多谦虚,多有文化。嘴上把自己老婆说得那么不堪,实际上呢?可能家里那位正戴着满头的金簪珠翠,管着几十号下人呢。这是一种属于男性的、心照不宣的社交辞令。类似的还有 “内人” “内子” ,意思是我家里头那口子,强调女性“主内”的家庭分工。

但私下里呢?夫妻之间,那又是另一番光景。最柔情蜜意的,莫过于一声 “娘子” 了。《白蛇传》里,许仙一口一个 “娘子” ,叫得白素贞心都化了。这个称呼,带着点娇宠,有点依赖,是属于闺房之乐的亲昵。当然,更通俗的,就是喊“老婆”,或者直接喊对方的名字,不过在那个时代,直呼其名还是相对较少的。

那平民百姓呢?难道就没个说法了?当然有。寻常百姓家,丈夫可能会喊妻子 “婆娘” 。这词儿听着糙,但生命力极强,透着一股子过日子的实在劲儿。它不像 “夫人” 那么高高在上,也不像 “拙荆” 那么文绉绉,就是实打实的“我的女人”,一起生火做饭、养儿育女的伴侣。虽然有时也带着点不客气的语气,但更多的是一种不加修饰的亲近。

除了这些,还有一些称呼,像坐标一样,精准地定位了一个女人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

比如皇宫里,那等级森严,一个字都不能错。 “后” ,是天下女主,独一无二。往下是 “妃” “嫔” “贵人” “才人” ……每一个封号,都对应着不同的俸禄、仪仗和尊荣。一个女人一生的荣辱,可能就系于这一个字的变化之上。那声称呼,是权力,是恩宠,也是一道道看不见的枷锁。

再比如那些命运多舛的女性。青楼楚馆里的女子,她们的名字往往很美,很诗意,比如“月娘”、“佩兰”,客人们会称呼她们为 “姑娘” ,或者更雅一些的,叫 “倌人” 。这称呼,像是给她们凄苦的命运蒙上了一层薄薄的、易碎的纱。而那些以才华闻名的女子,则会被尊称为 “才女” ,比如李清照、蔡文姬。这个称呼,是对她们智慧和勇气的肯定,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这声 “才女” ,何其珍贵,又何其孤独。

你看,从 “小姐” “夫人” ,从 “拙荆” “娘子” ,从 “后妃” “才女” ,古代对女人的称呼,根本就不是一个简单的名词列表。它是一面镜子,清清楚楚地照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结构、伦理纲常和价值取向。一个女人,她是谁,她属于谁,她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几乎都浓缩在了别人对她的那一声称呼里。

所以,下一次再看古装剧,别再傻傻地只看剧情了。仔细听听他们怎么称呼彼此,特别是怎么称呼一个女人。那每一个字眼背后,都藏着波涛暗涌的玄机,藏着一个时代的呼吸和心跳,也藏着无数女性,有名或无名的,她们被定义、被束缚、被赞美、被遗忘的一生。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