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那些个古装剧,我这心里就跟猫抓似的,尤其是听到里头的人张嘴闭嘴“你你你”的,或者一个宫女对着贵妃喊“姐姐”,我这血压“蹭”地一下就上来了。编剧你出来,我保证不打你。这哪是古代啊,这分明就是披着古装壳子的现代人过家家。
古代人都怎么称呼人家 ?这事儿可真不是闹着玩的。它不是个简单的礼貌问题,那是一整套刻在骨子里的社会秩序,是人际关系的晴雨表,是身份地位的活字典。叫错一个字,轻则被人笑话没教养,重则……掉脑袋都不是没可能。
咱们先从最顶上说起,那高高在上的皇宫。你以为对着皇帝喊“皇上”就万事大吉了?天真。正式场合,当着文武百官的面,你得毕恭毕敬,山呼万岁,口称“ 陛下 ”。这个“陛”字,指的是宫殿的台阶。你不配直接跟皇帝说话,只能对着台阶下面的人传话,那种遥不可及的距离感,一下子就出来了。私下里,关系近的皇亲国戚,可能会叫一声“ 官家 ”(宋朝多见),或者更亲近的,比如太子叫“ 父皇 ”。至于“ 万岁 ”,那更是不能随便喊的,是特定仪式上的专用词。你平时没事儿在宫里溜达,看见皇帝远远走过来,扯着嗓子喊一嗓子“万岁爷!”,你猜猜旁边的禁军是先拔刀还是先把你嘴捂上?

后宫里头,那更是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一声“ 娘娘 ”,背后可能藏着无数的派系和眼线。皇后是“娘娘”,得宠的贵妃也是“娘娘”,但哪个“娘娘”的分量更重,哪个“娘娘”能决定你的生死,这可就得自己掂量了。至于对太后,那得是“ 老佛爷 ”(清朝特定)或者“ 母后 ”,尊敬里透着绝对的权威。
出了皇宫,到了官场,那称呼就更有意思了。我们现在看剧,管谁都叫“ 大人 ”,好像这是个万金油。其实不然。“大人”这个词,更多是下级对上级,或者百姓对官员的尊称。同级别的官员之间,可不兴这么叫,显得生分又谄媚。他们怎么称呼?看关系。
关系一般的,会称呼对方的官职,比如“王部堂”、“李侍郎”。关系再近一点,或者想拉近关系的,就会用对方的“ 字 ”或者“ 号 ”来称呼。古人有名、有字。 名 ,是父母给的,只有长辈或者君主才能直呼其名,你要是平白无故去叫人家的名,那跟指着鼻子骂人没两样。而 字 ,是成年后自己取的,供平辈或晚辈称呼,表示尊敬。比如苏轼,名“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朋友之间,叫一声“子瞻兄”,那感觉,亲切又文雅。你要是上去就喊“苏轼!”,那多半是要干架了。
还有一些更有趣的称呼,比如“ 足下 ”。这词儿现在听着有点怪,但在古代,这可是个相当郑重的敬称。据说来源于晋文公重耳的故事,介子推抱着树被烧死,重耳为了纪念他,就对着那棵树喊“足下”,意思是“我的朋友啊,我在你脚下呼唤你”。后来就引申为对朋友的敬称,意思是“我不敢抬头看你,只配看你的脚下”,把自己的位置放得极低,以此来抬高对方。这弯弯绕绕的,是不是比一句“你好”有味道多了?
读书人之间,那就更讲究了。互相称呼“ 兄台 ”、“ 仁兄 ”,透着一股子惺惺相惜的劲儿。年纪小的,或者学问不如人的,会谦称对方为“ 先生 ”。这个“先生”可不是今天老师的专属,但凡有学问、有德行的人,都可以被称为“先生”。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尊重,含金量极高。
再往下走,走到市井之间,走到寻常百姓家。这里虽然没有朝堂上那么森严,但规矩依然是刻在骨子里的。邻里之间,见了面,年长的就是“ 大爷 ”、“ 大娘 ”,平辈的就是“ 大哥 ”、“ 嫂子 ”。这不仅仅是个称呼,它是在瞬间构建一个拟亲属的社会关系网,大家都是“街坊”,互相有个照应。
做买卖的,顾客进门,伙计得赶紧迎上去,笑脸相迎,“ 客官 ,您里边儿请!”。掌柜的被称为“ 掌柜的 ”,手艺人被称为“ 师傅 ”,这里头的称呼,简单直接,核心就是两个字:尊重。尊重你的身份,尊重你的手艺。
最复杂的,还得是家里。那才叫一个等级分明。对外人介绍自己的家人,那得用谦称。比如称自己的妻子为“ 拙荆 ”、“ 贱内 ”,称自己的儿子为“ 犬子 ”。听着好像挺自卑的,但这是一种礼貌,是把面子给对方。而提到对方的家人,那必须用尊称。对方的父亲是“ 令尊 ”,母亲是“ 令堂 ”,哥哥是“ 令兄 ”,老婆是“ 令正 ”。这一来一回,亲疏远近、尊卑高下,全在称呼里头了。你要是跟人聊天,说“我爹如何如何”,人家那边说“我 家严 如何如何”,高下立判。
至于在武侠小说里,那个“江湖”世界,又是一套独立的称呼体系。武功高的、辈分长的,那就是“ 前辈 ”。年轻有为的,就是“ 少侠 ”。一派之主,就是“ 掌门 ”。德高望重的,就是“ 大侠 ”。这个体系不看官职,不看财富,看的就是你的拳头和名声。一声“ 大侠 ”,那是用命拼出来的尊重。
你看,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从文人雅士到市井小民,一个简简单单的称呼,背后是整个古代社会的缩影。它像一张无形的网,把每一个人都牢牢地固定在自己的位置上。这里面有敬畏,有亲近,有疏离,有算计,有人情世故,也有世道人心。
现在我们简单了,一声“老师”,一声“师傅”,一声“帅哥美女”,拉近了距离,但也似乎……少了点什么。少了一种琢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郑重,少了一种遣词造句的韵味。有时候,我甚至会怀念那种“言未出,礼先行”的时代。虽然繁琐,但那份藏在称呼里的敬意和分寸感,或许正是我们今天这个快节奏社会里,最稀缺的东西。
发表回复